北江理工大学校园里书香弥漫,莘莘学子行色匆匆,一切都显得宁静而有序。
不过,省纪委三处的调查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林万骁站在学校图书馆的落地窗前,望着远处那栋气派的行政大楼。游建军的办公室就在那里,一个被无数荣誉和光环笼罩的地方:长江学者、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博士生导师……每一个头衔都像一道光环,让这位副校长显得格外耀眼。
“头儿,又吃闭门羹了。”郑国栋快步走来,脸上带着几分挫败,“财务处说最近的账目都在审计,调阅需要校长特批。”
林万骁并不意外。自从一周前开始对游建军展开初步核查以来,这样的软钉子他们已经碰了不止一次。
“基建处那边呢?” “更绝。”郑国栋苦笑,“说是所有新校区建设档案都打包移送档案馆了,要查阅得走半个月流程。”
两人走出图书馆,秋日的阳光透过银杏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几个学生说笑着从身边经过,谈论着刚刚结束的讲座,“游校长讲得真好,真是学者风范”。
林万骁目光微沉。越是完美的表象,背后隐藏的可能越是惊人。
回到三处的小会议室,调查组的其他成员也都面带愁容。
“供应商那边联系了七家,五家直接拒接,两家表示所有合作都合规合法,然后就再也不接电话了。”小王汇报道。
小李接着报告:“走访了十二位教职工,不是推说不知情,就是夸游校长为人正派。有个年轻教师倒是欲言又止,但最后只说'我还要在这里工作'。”
最让人头疼的是,所有账面资料都完美无缺。招标程序规范,中标企业资质齐全,资金流向清晰。游建军本人的财产申报也毫无破绽:一套房改房,一辆普通轿车,存款余额甚至算不上丰厚。
“就像对着铜墙铁壁发力,找不到半点裂缝。”郑国栋忍不住抱怨。
林万骁沉默地看着白板上密密麻麻又毫无进展的关系图。游建军这张学者面具戴得太好,太完美了。
“头儿,要不我们先放一放?”小王试探着问,“这样耗下去不是办法。”
林万骁摇头:“越是无懈可击,越说明问题。一个真正清廉的干部,不会让周围人都三缄其口。”
他重新部署任务:“既然明的不行,我们就换个思路。郑处,你带人查游建军担任学术评委期间的项目评审情况,特别是那些他重点推荐最后中标的项目。” “小王,你继续深挖那几家供应商,不过要换个名义,就以市场调研的名义,了解行业整体情况。” “小李,你重点研究游建军近五年带的博士生,特别是那些毕业论文质量一般却顺利毕业的。”
新的调查方向很快有了微妙发现。
三天后,郑国栋带来了有趣的信息:“游建军担任评委的七个重大科研项目中,有五个中标企业都和他有点关系,不是曾经的学生创办,就是有他的学生在里面任职。”
小王那边也有进展:“那几家供应商在其他高校的报价普遍比北江理工低10%到20%。”
最关键的发现来自小李:“游建军带的博士生中,有三人来自同一家企业,毕业论文质量都很一般,却都顺利毕业了。而那家企业,恰好是北江理工的设备供应商。”
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一个结论:游建军通过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交织,构建了一张极其隐蔽的利益输送网络。
但问题是,仍然没有直接证据。
“就像知道宝藏在哪里,就是找不到钥匙。”郑国栋 垂头丧气地说。
林万骁却笑了:“至少我们现在知道,这堵铜墙铁壁并非真的无缝。”
他走到白板前,在游建军的名字周围画了一个圈:“所有的阻力都说明一点:有人害怕我们查下去。而这,就是最大的突破口。”
就在这时,林万骁的手机响了。来电显示是一个陌生号码,接通后对方只说了一句话:“游建军的很多问题在科研经费。”然后就挂断了电话。
调查组顿时振奋起来,这是他们接到的第一个有价值线索!
“科研经费…”林万骁若有所思,“这就说得通了。基建项目太大,容易引人注目。科研经费额度小,项目多,才是最好的掩护。”
新的调查方向立即确定。然而当小王去调阅科研经费使用记录时,却被告知:相关档案正在数字化整理,暂时无法查阅。
不过,省纪委三处的调查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林万骁站在学校图书馆的落地窗前,望着远处那栋气派的行政大楼。游建军的办公室就在那里,一个被无数荣誉和光环笼罩的地方:长江学者、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博士生导师……每一个头衔都像一道光环,让这位副校长显得格外耀眼。
“头儿,又吃闭门羹了。”郑国栋快步走来,脸上带着几分挫败,“财务处说最近的账目都在审计,调阅需要校长特批。”
林万骁并不意外。自从一周前开始对游建军展开初步核查以来,这样的软钉子他们已经碰了不止一次。
“基建处那边呢?” “更绝。”郑国栋苦笑,“说是所有新校区建设档案都打包移送档案馆了,要查阅得走半个月流程。”
两人走出图书馆,秋日的阳光透过银杏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几个学生说笑着从身边经过,谈论着刚刚结束的讲座,“游校长讲得真好,真是学者风范”。
林万骁目光微沉。越是完美的表象,背后隐藏的可能越是惊人。
回到三处的小会议室,调查组的其他成员也都面带愁容。
“供应商那边联系了七家,五家直接拒接,两家表示所有合作都合规合法,然后就再也不接电话了。”小王汇报道。
小李接着报告:“走访了十二位教职工,不是推说不知情,就是夸游校长为人正派。有个年轻教师倒是欲言又止,但最后只说'我还要在这里工作'。”
最让人头疼的是,所有账面资料都完美无缺。招标程序规范,中标企业资质齐全,资金流向清晰。游建军本人的财产申报也毫无破绽:一套房改房,一辆普通轿车,存款余额甚至算不上丰厚。
“就像对着铜墙铁壁发力,找不到半点裂缝。”郑国栋忍不住抱怨。
林万骁沉默地看着白板上密密麻麻又毫无进展的关系图。游建军这张学者面具戴得太好,太完美了。
“头儿,要不我们先放一放?”小王试探着问,“这样耗下去不是办法。”
林万骁摇头:“越是无懈可击,越说明问题。一个真正清廉的干部,不会让周围人都三缄其口。”
他重新部署任务:“既然明的不行,我们就换个思路。郑处,你带人查游建军担任学术评委期间的项目评审情况,特别是那些他重点推荐最后中标的项目。” “小王,你继续深挖那几家供应商,不过要换个名义,就以市场调研的名义,了解行业整体情况。” “小李,你重点研究游建军近五年带的博士生,特别是那些毕业论文质量一般却顺利毕业的。”
新的调查方向很快有了微妙发现。
三天后,郑国栋带来了有趣的信息:“游建军担任评委的七个重大科研项目中,有五个中标企业都和他有点关系,不是曾经的学生创办,就是有他的学生在里面任职。”
小王那边也有进展:“那几家供应商在其他高校的报价普遍比北江理工低10%到20%。”
最关键的发现来自小李:“游建军带的博士生中,有三人来自同一家企业,毕业论文质量都很一般,却都顺利毕业了。而那家企业,恰好是北江理工的设备供应商。”
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一个结论:游建军通过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交织,构建了一张极其隐蔽的利益输送网络。
但问题是,仍然没有直接证据。
“就像知道宝藏在哪里,就是找不到钥匙。”郑国栋 垂头丧气地说。
林万骁却笑了:“至少我们现在知道,这堵铜墙铁壁并非真的无缝。”
他走到白板前,在游建军的名字周围画了一个圈:“所有的阻力都说明一点:有人害怕我们查下去。而这,就是最大的突破口。”
就在这时,林万骁的手机响了。来电显示是一个陌生号码,接通后对方只说了一句话:“游建军的很多问题在科研经费。”然后就挂断了电话。
调查组顿时振奋起来,这是他们接到的第一个有价值线索!
“科研经费…”林万骁若有所思,“这就说得通了。基建项目太大,容易引人注目。科研经费额度小,项目多,才是最好的掩护。”
新的调查方向立即确定。然而当小王去调阅科研经费使用记录时,却被告知:相关档案正在数字化整理,暂时无法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