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北京城,寒风料峭。林万骁携父母走出北京西站,远远就看见夏宁宁站在出口处,穿着一件红色大衣,在人群中格外显眼。
夏宁宁的师范大学早就放了寒假,一放假她就回京了。这次专门来接林万骁一家人。
“叔叔阿姨,这边!”她笑着迎上来,很自然地接过林母手中的行李,“车在那边等着,咱们先去万骁的四合院那儿安顿下来。”
林父林母连声道谢,跟着坐进出租车。车子穿过繁华的长安街,最终在金融街附近的一条胡同里停下。眼前是一座修葺一新的四合院,青砖灰瓦,朱门轻掩。
“这是...”林母有些惊讶地看着儿子。
林万骁笑着打开门:“前些年投资买的,一直空着。这次正好派上用场。”
院落收拾得整洁雅致,既保留了传统四合院的格局,又加入了现代生活的便利设施。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倒座房改成了车库和储藏室。
“这院子真不错!”林父赞叹道,“比老家的新房还要气派。”
夏宁宁帮着安顿好行李,笑着说:“叔叔阿姨先休息一下,晚点我爸妈请你们过去吃饭。”
傍晚时分,一行人打的前往夏家。他们很快来到西城区一条更为幽静的胡同深处。下车后,只见眼前的四合院规制严谨,青砖灰瓦,朱门紧闭,门楣上没有悬挂任何牌匾,只在一侧嵌着一个不起眼的门铃按钮。与林万骁那套现代舒适的四合院不同,这里处处透着一种沉淀已久的威严与低调。
夏宁宁轻车熟路地按下门铃,朱红大门应声而开。一位穿着朴素的中年阿姨笑着迎出来:“宁宁回来了!这位就是林先生和林太太吧?快请进,部长和夫人正在屋里等着呢。”
走进夏家的四合院,更能感受到那种历经岁月沉淀的庄重氛围。院落中的一砖一瓦都透着历史的厚重感,几株老石榴树挂着残雪,廊下摆着几盆腊梅,暗香浮动。
夏弘文和沈静听到动静,从正房迎了出来。夏部长穿着中式对襟衫,戴一副金丝眼镜,气质儒雅;沈静则系着素色围裙,笑容温婉,俨然刚从厨房出来的模样。
“欢迎欢迎!这一路辛苦了吧?”夏弘文主动与林父握手,语气亲切自然,“万骁在附近也有个院子,年轻人很有眼光。”
沈静也拉着林母的手:“咱们这胡同里又多了一户人家,以后可要常来常往。”
晚饭后,夏弘文邀林万骁到书房喝茶。书房四壁皆是书架,桌上摊着几份文件,显然主人刚才还在工作。
“万骁啊,”夏弘文沏着茶,语气随和却带着分量,“宁宁都和我说了,你现在在省纪委工作。这个选择很好,很有眼光。”
林万骁恭敬地接过茶杯:“谢谢叔叔肯定。我觉得在纪委工作能更好地锻炼人。”
“说得对。”夏弘文赞许地点头,“纪委是个淬炼人的好地方。经年累月与各色违纪违法分子打交道,最能磨练心性、增长才干。在那里干过,底子打得牢,以后走到哪里都让人高看一眼。”
他话锋一转,语气恳切:“不过,万骁啊,纪委也不能待太久。那里毕竟是个'治病救人'的地方,长期处在那种环境下,容易让人变得过于严厉,少了些包容。依我看,最多三年,一定要争取下到地方去,最好是区县一把手的位置。那才是真正锻炼人的地方,既要会抓发展,又要会保稳定,既要懂经济,又要善治理。”
林万骁认真听着:“叔叔指点的是。我也正有此意,计划在纪委积累一段时间后,争取到地方工作。”
“有规划就好。”夏弘文欣慰地颔首,“你现在年轻,正是积累政治资本的时候。纪委这段经历会很加分,但一定要记住:既要坚持原则,也要懂得灵活处事。执纪执法不是目的,推动工作、促进发展才是根本。”
这时,沈静带着宁宁和林父林母也来到书房。沈静温和地开口:“弘文,咱们商量商量孩子们的婚事吧?”
夏弘文笑着对林父说:“老哥,你看什么时间合适?”
林父有些拘谨,连忙说:“全听亲家安排。”
沈静接过话:“我们看了下日子,觉得春节后不错。大年初八是个好日子,寓意好,时间也充裕。”
林母高兴地点头:“初八好!我们老家也说'要得发,不离八'。”
夏宁宁悄悄碰了碰林万骁的手,眼中满是甜蜜。
“那就这么定了。”夏弘文一锤定音,“婚礼在北京办一场,到时候请些亲朋好友。你们老家那边,看情况再办一场答谢宴。”
事情谈妥,气氛更加轻松。夏弘文又和林万骁聊起了工作,听说他正在办高校系统的案子,特意嘱咐道:“高校腐败要重视,这关系到教育公平和学术环境。但处理时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知识分子面子薄,要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聊到兴起,夏弘文还以自己的从政经验告诫林万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无论到什么位置,都要记住这个根本。纪委工作更是如此,既要惩前毖后,也要治病救人。”
夜深了,两家人依依话别。回到林万骁的四合院里,林父林母都松了一口气。
“宁宁父母真是通情达理,”林母感慨道,“一点架子都没有。”
林父也点头:“到底是做大领导的,气度不一样。咱们万骁也有出息,在北京都有自己的院子了。”
林万骁笑着:“爸妈,这就是咱们在北京的家了。”
躺在正房的雕花大床上,林母还在感叹:“真像做梦一样。去年这个时候,咱们还住在老房子里,现在不仅在老家盖了新楼,在北京还有了院子。”
林父接着说:“最重要的是万骁有了好前程,娶到这么好的媳妇。”
第二天一早,林母亲自下厨做了早饭。饭后,林万骁夏宁宁陪父母逛了一天。
第三天,林父林母待不住了,吵着回乡下,林万骁和夏宁宁说了一声,陪父母走了。
夏宁宁的师范大学早就放了寒假,一放假她就回京了。这次专门来接林万骁一家人。
“叔叔阿姨,这边!”她笑着迎上来,很自然地接过林母手中的行李,“车在那边等着,咱们先去万骁的四合院那儿安顿下来。”
林父林母连声道谢,跟着坐进出租车。车子穿过繁华的长安街,最终在金融街附近的一条胡同里停下。眼前是一座修葺一新的四合院,青砖灰瓦,朱门轻掩。
“这是...”林母有些惊讶地看着儿子。
林万骁笑着打开门:“前些年投资买的,一直空着。这次正好派上用场。”
院落收拾得整洁雅致,既保留了传统四合院的格局,又加入了现代生活的便利设施。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倒座房改成了车库和储藏室。
“这院子真不错!”林父赞叹道,“比老家的新房还要气派。”
夏宁宁帮着安顿好行李,笑着说:“叔叔阿姨先休息一下,晚点我爸妈请你们过去吃饭。”
傍晚时分,一行人打的前往夏家。他们很快来到西城区一条更为幽静的胡同深处。下车后,只见眼前的四合院规制严谨,青砖灰瓦,朱门紧闭,门楣上没有悬挂任何牌匾,只在一侧嵌着一个不起眼的门铃按钮。与林万骁那套现代舒适的四合院不同,这里处处透着一种沉淀已久的威严与低调。
夏宁宁轻车熟路地按下门铃,朱红大门应声而开。一位穿着朴素的中年阿姨笑着迎出来:“宁宁回来了!这位就是林先生和林太太吧?快请进,部长和夫人正在屋里等着呢。”
走进夏家的四合院,更能感受到那种历经岁月沉淀的庄重氛围。院落中的一砖一瓦都透着历史的厚重感,几株老石榴树挂着残雪,廊下摆着几盆腊梅,暗香浮动。
夏弘文和沈静听到动静,从正房迎了出来。夏部长穿着中式对襟衫,戴一副金丝眼镜,气质儒雅;沈静则系着素色围裙,笑容温婉,俨然刚从厨房出来的模样。
“欢迎欢迎!这一路辛苦了吧?”夏弘文主动与林父握手,语气亲切自然,“万骁在附近也有个院子,年轻人很有眼光。”
沈静也拉着林母的手:“咱们这胡同里又多了一户人家,以后可要常来常往。”
晚饭后,夏弘文邀林万骁到书房喝茶。书房四壁皆是书架,桌上摊着几份文件,显然主人刚才还在工作。
“万骁啊,”夏弘文沏着茶,语气随和却带着分量,“宁宁都和我说了,你现在在省纪委工作。这个选择很好,很有眼光。”
林万骁恭敬地接过茶杯:“谢谢叔叔肯定。我觉得在纪委工作能更好地锻炼人。”
“说得对。”夏弘文赞许地点头,“纪委是个淬炼人的好地方。经年累月与各色违纪违法分子打交道,最能磨练心性、增长才干。在那里干过,底子打得牢,以后走到哪里都让人高看一眼。”
他话锋一转,语气恳切:“不过,万骁啊,纪委也不能待太久。那里毕竟是个'治病救人'的地方,长期处在那种环境下,容易让人变得过于严厉,少了些包容。依我看,最多三年,一定要争取下到地方去,最好是区县一把手的位置。那才是真正锻炼人的地方,既要会抓发展,又要会保稳定,既要懂经济,又要善治理。”
林万骁认真听着:“叔叔指点的是。我也正有此意,计划在纪委积累一段时间后,争取到地方工作。”
“有规划就好。”夏弘文欣慰地颔首,“你现在年轻,正是积累政治资本的时候。纪委这段经历会很加分,但一定要记住:既要坚持原则,也要懂得灵活处事。执纪执法不是目的,推动工作、促进发展才是根本。”
这时,沈静带着宁宁和林父林母也来到书房。沈静温和地开口:“弘文,咱们商量商量孩子们的婚事吧?”
夏弘文笑着对林父说:“老哥,你看什么时间合适?”
林父有些拘谨,连忙说:“全听亲家安排。”
沈静接过话:“我们看了下日子,觉得春节后不错。大年初八是个好日子,寓意好,时间也充裕。”
林母高兴地点头:“初八好!我们老家也说'要得发,不离八'。”
夏宁宁悄悄碰了碰林万骁的手,眼中满是甜蜜。
“那就这么定了。”夏弘文一锤定音,“婚礼在北京办一场,到时候请些亲朋好友。你们老家那边,看情况再办一场答谢宴。”
事情谈妥,气氛更加轻松。夏弘文又和林万骁聊起了工作,听说他正在办高校系统的案子,特意嘱咐道:“高校腐败要重视,这关系到教育公平和学术环境。但处理时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知识分子面子薄,要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聊到兴起,夏弘文还以自己的从政经验告诫林万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无论到什么位置,都要记住这个根本。纪委工作更是如此,既要惩前毖后,也要治病救人。”
夜深了,两家人依依话别。回到林万骁的四合院里,林父林母都松了一口气。
“宁宁父母真是通情达理,”林母感慨道,“一点架子都没有。”
林父也点头:“到底是做大领导的,气度不一样。咱们万骁也有出息,在北京都有自己的院子了。”
林万骁笑着:“爸妈,这就是咱们在北京的家了。”
躺在正房的雕花大床上,林母还在感叹:“真像做梦一样。去年这个时候,咱们还住在老房子里,现在不仅在老家盖了新楼,在北京还有了院子。”
林父接着说:“最重要的是万骁有了好前程,娶到这么好的媳妇。”
第二天一早,林母亲自下厨做了早饭。饭后,林万骁夏宁宁陪父母逛了一天。
第三天,林父林母待不住了,吵着回乡下,林万骁和夏宁宁说了一声,陪父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