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第一次常委会-《官场重生从雪夜救大佬到权力巅峰》

  区委书记办公室的灯光亮至深夜。林万骁面前摊开着厚厚一摞材料,除了各部门一把手的履历,还有龙湖区近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统计年鉴、信访简报、以及一些重点项目的情况说明。他像一块高效的海绵,疯狂吸收着关于龙湖的一切信息。

  李明坊(他心中暂定的秘书考察人选)整理送来的区委办干部文稿,他也快速浏览了一遍,其中几份确实显露出不错的功底和见地,这让他对下一步的人选有了更清晰的盘算。

  但眼下,第一场真正的考验即将到来,第二天上午九点,他将主持召开上任后的第一次区委常委会。

  常委会会议室就在同一层楼,布局庄重,椭圆形的会议桌象征着集体决策,但座次的排序却无声地宣告着权力的秩序。林万骁坐在最中央的主位,面前放着茶杯和笔记本。他的左手边是区委副书记、区长赵东来,右手边是区委副书记(专职)李建国。其余常委们按照排名依次就座,包括纪委书记马雨来、组织部长陈过房、常务副区长杨同庆、宣传部长叶莉莉(女)、政法委书记李海龙、区委办主任钱友良、统战部长刘小舫、人武部政委郭建军等人。

  九点整,林万骁目光扫过全场,声音平稳有力:“同志们,现在开会。今天是新一届区委常委会的第一次会议,主要目的是熟悉情况,研究部署近期重点工作。首先,请东来区长通报一下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和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进展。”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赵东来。赵东来清了清嗓子,面前摆着厚厚的讲稿,但他似乎并不需要完全照念。他首先用一系列宏观数据描述了龙湖区一季度的经济“稳中有进”,Gdp增速、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均“符合预期”。他的语气带着一种本地资深领导特有的从容,甚至隐隐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倨傲,仿佛在向新书记展示:龙湖的局面,我赵东来撑得住。

  然而,当谈到具体问题时,他的语言开始变得艺术化。

  “关于几个历史遗留项目的推进,”赵东来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语气轻松了些,“比如‘彩虹桥’烂尾楼问题,我们一直在积极协调各方,寻求解决方案。目前主要卡在部分债权债务纠纷和拆迁户的补偿预期过高上,情况比较复杂,需要时间慢慢消化。”他将一个困扰数千户居民、拖了十年的巨大民生疮疤,轻描淡写地归结为“债权债务”和“预期过高”。

  “还有信访维稳工作,”他继续道,“总体可控,但个别老上访户的问题确实棘手,比如青龙镇那个因为征地补偿问题上访了七八年的王老五,工作做了无数遍,思想就是不通。这类问题啊,急不得,要靠耐心,靠感情投入。”他将基层矛盾的尖锐性和可能存在的执法不公、补偿不到位等根源性问题,淡化成了个别人的“思想不通”。

  赵东来的汇报,听起来面面俱到,实则避重就轻,将龙湖最棘手、最可能引爆雷区的几个问题,用“复杂”、“需时间”、“急不得”等词汇包裹起来,试图给新书记传递一个“局面尚可、不宜大动”的信号。几位与他关系密切的常委,如常务副区长杨同庆,不时点头表示附和。

  林万骁始终安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一两笔。他心中冷笑,赵东来的这套说辞,与他暗访看到的情况、与信访数据反映的问题严重程度,完全不符。这不是能力问题,这是态度问题,是想给他这个新书记来个“下马威”,或者至少是划下一条“勿轻动”的红线。

  接下来的几个常规议题,如创建文明城市部署、春季安全生产检查等,讨论都波澜不惊。林万骁多数时间在倾听,让分管常委充分发表意见,只在关键处做几句强调,充分显示了对班子成员的尊重。

  会议议程进行到最后一项:人事微调。组织部长陈过房按照程序,汇报了几个因工作需要的平级调动建议。其中一项,是拟将红山镇镇长马文明,平调至更为富裕、距离城区更近的河畔镇任镇长。理由是马文明在红山镇工作多年,经验丰富,需要多岗位锻炼。

  提出这个建议时,组织部长陈过房下意识地先看了赵东来一眼。赵东来微微颔首,接口道:“马文明同志我是了解的,在红山镇干了三年,农业结构调整抓得不错,是个踏实肯干的干部。河畔镇正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期,让他过去,可以发挥其熟悉农村工作的优势,促进城乡融合。我认为这个安排是合适的。”

  其他常委大多沉默,或表示“没有意见”。显然,这可能是赵东来在人事安排上的一次试探,或者是一次惯例的利益平衡。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项调动将顺利通过时,林万骁开口了。他放下手中的笔,目光平静地看向组织部长,语气和缓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审慎:“马文明同志的情况,我简单看了一下。红山镇过去三年的信访总量,在全区各乡镇街道中,一直位列前三。特别是涉及征地补偿、村务公开的集体访、越级访,数量不少。而且,信访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赵东来,依旧平和:“东来区长刚才提到,这位同志踏实肯干,农业结构调整有成绩,这可能是事实。但是,一个地方的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信访量持续偏高,至少说明在化解基层矛盾、做好群众工作方面,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在这种情况下,将其调任到情况更复杂、发展任务更重的河畔镇,是否合适?是否需要再慎重考察一下?”

  一番话,条理清晰,数据准确,直指要害!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所有人都愣住了,包括赵东来。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位新书记刚到任几天,竟然对一个镇长的任免细节,特别是信访数据掌握得如此精准!这完全超出了常规的认知。通常,书记只会关注到副处级以上干部的任免,科级干部的微调,大多是区长和组织部长沟通后,走个程序。

  赵东来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他试图辩解:“林书记,基层信访问题成因复杂,不能完全归咎于主要领导干部……”

  “我当然同意不能简单归咎。”林万骁打断了他,语气依旧平稳,但分量更重,“但作为主要领导干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至少,在信访问题没有明显改善之前,我认为对其提拔或调任到更重要的岗位,需要格外慎重。这是对干部负责,也是对河畔镇的发展负责。”

  他看向陈过房:“这个建议,暂时搁置。请组织部会同信访局,对马文明同志在红山镇的工作,特别是信访化解情况,做一个深入的专项考察,拿出报告后再议。”

  陈过房连忙点头称是,额头上微微见汗。

  林万骁不再纠缠此事,转向下一个议题,仿佛刚才只是进行了一次再正常不过的讨论。

  但会场的气氛已经彻底改变。常委们再看向林万骁的目光中,多了几分真正的敬畏和谨慎。这位年轻的新书记,远非他们想象中那样可以轻易糊弄或掌控。他不动声色,却心细如发;他看似放权,却牢牢抓住关键;他言辞平和,却寸土不让。他用一个看似微小的人事议题,精准地传递出几个强烈信号:我做了功课,别想蒙混;我关注基层,重视民生稳定;在人事权上,我有一票否决的权威和决心。

  赵东来靠在椅背上,脸色阴沉,不再轻易发言。他意识到,自己低估了这位空降而来的对手。龙湖区的权力格局,从这次常委会开始,已经悄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林万骁的初试锋芒,不仅立了威,更在无形中,将常委会的主导权,牢牢抓在了自己手中。散会时,林万骁率先起身,步伐稳健地走出会议室。身后,是一群心思各异的常委,他们知道,龙湖的天,真的要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