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桥”项目重启工作的强势推进,纪委对前住建局长赵乾坤的迅速立案,以及回迁居民送来的那面沉甸甸的锦旗,就象一股强劲的东风,让林万骁在龙湖的威望和话语权骤然提升。
民心所向,便是最大的势。善于审时度势的林万骁,敏锐地意识到,借势调整权力格局、巩固领导核心的时机,已经成熟。
当前区委常委会的力量对比,虽然林万骁凭借一把手的权威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占据了主动,但区长赵东来经营多年,树大根深,在政府口和部分区直部门拥有不容小觑的影响力。尤其是重大项目审批和财政大权,长期以来基本由赵东来及其亲信把控,这不仅是滋生问题的温床,也严重制约了林万骁推动全面改革的手脚。必须改变这种权力失衡的局面。
他没有急于召开常委会,而是先行一步,进行了一番精心的谋划和铺垫。
首先,他约谈了区委副书记(专职)李建国。李建国是本土干部,资历老,性格相对温和,在常委中属于中间派,但对赵东来长期把持政府事务、有时不把党群口放在眼里的做派,内心也颇有微词。林万骁与他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闭门交谈,从龙湖发展大局谈到班子团结,从“彩虹桥”暴露的问题谈到规范权力运行的必要性,推心置腹,既尊重了李建国的资历,也明确表达了希望他支持工作、共同维护区委权威的意愿。李建国感受到林万骁的诚意和魄力,权衡利弊,最终表态会支持书记的合理决策。
其次,他召见了常务副区长杨同庆。杨同庆年纪相对较轻,业务能力较强,有干事创业的愿望,过去在赵东来的阴影下,很多时候只能充当执行者,难以施展抱负。林万骁肯定了他近期的表现,并暗示,区委希望更充分发挥常务副区长在政府日常运行和重大经济项目统筹协调中的作用,赋予其更实的权力和责任。这番带有提拔和倚重意味的谈话,让杨同庆内心颇受触动,虽然表面上依旧谨慎,但天平已悄然向林万骁倾斜。
最后,他与纪委书记马雨来、组织部长陈过房也进行了沟通,就规范权力运行、优化分工的必要性达成共识。
铺垫完成,林万骁果断召开了书记办公会(通常由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参加),专题研究区委常委分工调整方案。会上,他提出了调整的基本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厘清区委和区政府的权责边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确保区委的重大决策部署能够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他拿出了初步方案:
1. 重大项目审批协调权上收。 成立区重大项目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由自己亲任组长,常务副区长杨同庆任常务副组长,负责统筹全区重大项目(特别是涉及土地、规划、大额资金)的前期论证、准入审核和跨部门协调。这意味着,以往由区长赵东来主导的项目“生杀大权”,被部分收回至区委层面,杨同庆获得了更重要的平台。
2. 财政监督权强化。 明确要求区财政局在编制年度预算、安排大额专项资金、管理政府性债务时,必须更加紧密地向区委常委会和书记汇报,重大财政事项需经区委常委会研究决定。这加强了对财政资金的源头管控,削弱了赵东来在财政上的自由裁量权。
3. 明确政府运行责任。 强调区长赵东来负责区政府全面工作,侧重抓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日常行政事务的执行和落实。
这个方案,看似遵循了“党委决策、政府执行”的原则,没有剥夺赵东来作为区长的法定职权,实则将最核心的项目和财政决策权进行了重新划分,极大地压缩了赵东来的实权空间,同时将常务副区长杨同庆推到了更前沿的位置,形成了某种制衡。
书记办公会上,李建国、马雨来、陈过房均表示同意。方案基本定型。
随后,在紧接着召开的区委常委会上,当组织部长陈过房宣读分工调整方案(讨论稿)时,会场的气氛瞬间降至冰点。
赵东来的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握着茶杯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他强压着怒火,试图做最后的挣扎:“林书记,各位同志,我认为这个调整方案,有待商榷。重大项目审批和财政资金的具体管理,历来是政府职责范围内的事务,由区政府层面统筹,更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如果事事都要上升到区委常委会,甚至书记亲自协调,会不会导致流程拉长,影响发展机遇?而且,这样调整,也容易让人产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误解。”
他的发言,试图从行政效率和法理层面进行反驳。
林万骁早有准备,平静地回应:“东来区长提到的效率和法理问题,很重要。但我们要认识到,党是领导一切的,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政府职能,是并行不悖的。区委抓大事、把方向,政府抓落实、抓具体,这正是民主集中制的体现。成立重大项目协调领导小组,不是为了取代政府的执行,而是为了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避免部门利益掣肘和决策碎片化,这恰恰是为了提高效率,确保项目更科学、更合规地落地。至于财政监督,这是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赋予区委的职责,确保人民的钱用在刀刃上,用在发展急需和民生改善上,不存在以党代政的问题。”
他环视众人,语气加重:“尤其是在‘彩虹桥’项目给我们敲响警钟之后,规范权力运行、加强风险防控,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这次分工调整,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动龙湖高质量发展,确保区委的决策部署畅通无阻。我希望大家能从龙湖发展的大局出发,理解和支持这次调整。”
林万晓的回应,有理有据,站位高远,直接将调整提升到了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治理体系的高度,让赵东来难以从正面反驳。
会场一片沉默。副书记李建国清了清嗓子,率先表态:“我同意林书记的意见和调整方案。加强区委对重大项目和财政的统筹,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避免资源分散和决策风险。”纪委书记马雨来、组织部长陈过房紧随其后表示支持。宣传部长叶莉莉、政法委书记李海龙见状,也纷纷表态同意。常务副区长杨同庆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低声说了句“没有意见”。统战部长,人武部政委弃权。
大势已去。赵东来看着会场一边倒的态势,知道自己再坚持己见已是徒劳,只会让自己更加孤立。他铁青着脸,不再说话,算是以沉默表示了某种程度的被迫接受。
分工调整方案顺利通过。
消息传出,龙湖官场再次震动。所有人都明白,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分工微调,而是龙湖区权力格局的一次标志性重构。林书记借“彩虹桥”的东风,成功地“削藩”,将核心权力牢牢抓在了自己手中。赵东来的势力受到实质性削弱,其在常委会的影响力大打折扣。而常务副区长杨同庆的地位得到提升,隐隐有取代赵东来成为政府口实际“一把手”的趋势,常委会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决定性的、有利于林万骁的微妙变化。
林万骁用一连串的组合拳,清晰地宣告:在龙湖,只有一个核心。任何试图阻碍改革、阳奉阴违的力量,都将被毫不留情地边缘化。龙湖的天,已经彻底变了。
民心所向,便是最大的势。善于审时度势的林万骁,敏锐地意识到,借势调整权力格局、巩固领导核心的时机,已经成熟。
当前区委常委会的力量对比,虽然林万骁凭借一把手的权威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占据了主动,但区长赵东来经营多年,树大根深,在政府口和部分区直部门拥有不容小觑的影响力。尤其是重大项目审批和财政大权,长期以来基本由赵东来及其亲信把控,这不仅是滋生问题的温床,也严重制约了林万骁推动全面改革的手脚。必须改变这种权力失衡的局面。
他没有急于召开常委会,而是先行一步,进行了一番精心的谋划和铺垫。
首先,他约谈了区委副书记(专职)李建国。李建国是本土干部,资历老,性格相对温和,在常委中属于中间派,但对赵东来长期把持政府事务、有时不把党群口放在眼里的做派,内心也颇有微词。林万骁与他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闭门交谈,从龙湖发展大局谈到班子团结,从“彩虹桥”暴露的问题谈到规范权力运行的必要性,推心置腹,既尊重了李建国的资历,也明确表达了希望他支持工作、共同维护区委权威的意愿。李建国感受到林万骁的诚意和魄力,权衡利弊,最终表态会支持书记的合理决策。
其次,他召见了常务副区长杨同庆。杨同庆年纪相对较轻,业务能力较强,有干事创业的愿望,过去在赵东来的阴影下,很多时候只能充当执行者,难以施展抱负。林万骁肯定了他近期的表现,并暗示,区委希望更充分发挥常务副区长在政府日常运行和重大经济项目统筹协调中的作用,赋予其更实的权力和责任。这番带有提拔和倚重意味的谈话,让杨同庆内心颇受触动,虽然表面上依旧谨慎,但天平已悄然向林万骁倾斜。
最后,他与纪委书记马雨来、组织部长陈过房也进行了沟通,就规范权力运行、优化分工的必要性达成共识。
铺垫完成,林万骁果断召开了书记办公会(通常由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参加),专题研究区委常委分工调整方案。会上,他提出了调整的基本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厘清区委和区政府的权责边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确保区委的重大决策部署能够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他拿出了初步方案:
1. 重大项目审批协调权上收。 成立区重大项目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由自己亲任组长,常务副区长杨同庆任常务副组长,负责统筹全区重大项目(特别是涉及土地、规划、大额资金)的前期论证、准入审核和跨部门协调。这意味着,以往由区长赵东来主导的项目“生杀大权”,被部分收回至区委层面,杨同庆获得了更重要的平台。
2. 财政监督权强化。 明确要求区财政局在编制年度预算、安排大额专项资金、管理政府性债务时,必须更加紧密地向区委常委会和书记汇报,重大财政事项需经区委常委会研究决定。这加强了对财政资金的源头管控,削弱了赵东来在财政上的自由裁量权。
3. 明确政府运行责任。 强调区长赵东来负责区政府全面工作,侧重抓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日常行政事务的执行和落实。
这个方案,看似遵循了“党委决策、政府执行”的原则,没有剥夺赵东来作为区长的法定职权,实则将最核心的项目和财政决策权进行了重新划分,极大地压缩了赵东来的实权空间,同时将常务副区长杨同庆推到了更前沿的位置,形成了某种制衡。
书记办公会上,李建国、马雨来、陈过房均表示同意。方案基本定型。
随后,在紧接着召开的区委常委会上,当组织部长陈过房宣读分工调整方案(讨论稿)时,会场的气氛瞬间降至冰点。
赵东来的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握着茶杯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他强压着怒火,试图做最后的挣扎:“林书记,各位同志,我认为这个调整方案,有待商榷。重大项目审批和财政资金的具体管理,历来是政府职责范围内的事务,由区政府层面统筹,更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如果事事都要上升到区委常委会,甚至书记亲自协调,会不会导致流程拉长,影响发展机遇?而且,这样调整,也容易让人产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误解。”
他的发言,试图从行政效率和法理层面进行反驳。
林万骁早有准备,平静地回应:“东来区长提到的效率和法理问题,很重要。但我们要认识到,党是领导一切的,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政府职能,是并行不悖的。区委抓大事、把方向,政府抓落实、抓具体,这正是民主集中制的体现。成立重大项目协调领导小组,不是为了取代政府的执行,而是为了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避免部门利益掣肘和决策碎片化,这恰恰是为了提高效率,确保项目更科学、更合规地落地。至于财政监督,这是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赋予区委的职责,确保人民的钱用在刀刃上,用在发展急需和民生改善上,不存在以党代政的问题。”
他环视众人,语气加重:“尤其是在‘彩虹桥’项目给我们敲响警钟之后,规范权力运行、加强风险防控,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这次分工调整,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动龙湖高质量发展,确保区委的决策部署畅通无阻。我希望大家能从龙湖发展的大局出发,理解和支持这次调整。”
林万晓的回应,有理有据,站位高远,直接将调整提升到了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治理体系的高度,让赵东来难以从正面反驳。
会场一片沉默。副书记李建国清了清嗓子,率先表态:“我同意林书记的意见和调整方案。加强区委对重大项目和财政的统筹,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避免资源分散和决策风险。”纪委书记马雨来、组织部长陈过房紧随其后表示支持。宣传部长叶莉莉、政法委书记李海龙见状,也纷纷表态同意。常务副区长杨同庆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低声说了句“没有意见”。统战部长,人武部政委弃权。
大势已去。赵东来看着会场一边倒的态势,知道自己再坚持己见已是徒劳,只会让自己更加孤立。他铁青着脸,不再说话,算是以沉默表示了某种程度的被迫接受。
分工调整方案顺利通过。
消息传出,龙湖官场再次震动。所有人都明白,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分工微调,而是龙湖区权力格局的一次标志性重构。林书记借“彩虹桥”的东风,成功地“削藩”,将核心权力牢牢抓在了自己手中。赵东来的势力受到实质性削弱,其在常委会的影响力大打折扣。而常务副区长杨同庆的地位得到提升,隐隐有取代赵东来成为政府口实际“一把手”的趋势,常委会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决定性的、有利于林万骁的微妙变化。
林万骁用一连串的组合拳,清晰地宣告:在龙湖,只有一个核心。任何试图阻碍改革、阳奉阴违的力量,都将被毫不留情地边缘化。龙湖的天,已经彻底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