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数据核查-《官场重生从雪夜救大佬到权力巅峰》

  数据核查工作组的进驻,像一块巨石投入龙湖官场的深潭,激起的涟漪一圈圈向外扩散。区委大院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经过区长办公室门口的人都下意识放轻脚步。

  赵东来称病请假两天,他那个小舅子钱卫东,在被“请”去优化营商环境办公室“聊”了三个小时后,脸色煞白地出来,当天下午就买了去海南的机票。

  林万骁稳坐钓鱼台。他知道,光靠内部霹雳手段还不够,必须掌握外部舆论的主动权。这把火,得里应外合地烧。

  周三上午,他让李明坊请来了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叶莉莉。

  叶莉莉四十出头,齐耳短发,戴着金丝眼镜,一身得体的职业套装,是班子里的“秀才”。她敲门进来时,手里拿着笔记本,姿态恭敬中带着几分知识分子的清高。

  “林书记,您找我?”

  “叶部长,坐。”林万骁从文件堆里抬起头,指了指对面的椅子,“有个任务交给你。数据核查是刮骨疗毒,但咱们龙湖不能只让外面看到‘毒’,更得让人看到我们‘疗伤’的决心和成效。彩虹桥项目重启,营商环境整治,这些正面的东西,要加大宣传力度。”

  叶莉莉眼睛一亮。她这个宣传部长,以前没少为擦亮龙湖“经济强区”招牌出力,但那些宣传稿自己写着都心虚。如今新书记要搞真刀真枪的改革,正是宣传口大展拳脚的好机会。

  “书记,您的意思是?”

  “组织一波集中宣传报道。不要自说自话,要请外面的和尚来念经。”林万骁手指在桌上点了点,“市台、省报,尤其是那些有影响力的平面媒体,都可以请过来。重点围绕我们重启烂尾项目、优化营商环境、挤压数据水分转向高质量发展这几块来做文章。基调要扎实,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塑造我们龙湖区委区政府锐意改革、敢于碰硬的形象。”

  “明白!”叶莉莉立刻领会精神,“我马上安排,制定一个详细的宣传方案,重点对接几家省市级主流媒体。”

  林万骁点点头,像是忽然想起什么,语气随意地补充了一句:“哦,对了。省报那边,我记得有个叫沈星澜的记者,跑时政和经济口的,文笔犀利,看问题也深。如果能请动她来写篇深度报道,效果应该不错。你可以尝试联系一下。”

  叶莉莉心下微讶,林书记连省报具体记者的名字都这么清楚?她不敢多问,连忙记下:“好的,书记,我亲自跟进省报的对接,重点邀请这位沈记者。”

  叶莉莉动作很快。两天后,省报政经部首席记者沈星澜的电话,就打到了林万骁的办公手机上。彼时,林万骁正在听取数据核查工作组的阶段性汇报。

  看到那个熟悉的号码,林万骁对汇报的纪委副书记做了个暂停的手势,拿起手机走到了窗边。

  “林大书记,日理万机啊?我们社领导亲自下的任务,让我来给您这位改革尖兵做专访,捧捧场。”电话那头,沈星澜的声音带着一丝熟悉的调侃,像羽毛轻轻搔过耳膜。

  林万骁嘴角微不可察地扬起一点弧度:“沈大记者肯赏光,是我们龙湖的荣幸。欢迎来指导工作。”

  “少来这套官面文章。”沈星澜轻笑,“我可是听说你们龙湖最近挺热闹,赵区长都快成‘病房区长’了。这时候让我去唱赞歌,林书记,你这是把我当枪使啊?”

  “枪在你手里,子弹往哪儿打,你沈大记者自有分寸。”林万骁语气平静,“我们只是提供真实的素材。是好是坏,是真是假,你那双火眼金睛,还看不明白?”

  “行,冲你这句话,这趟我跑了。”沈星澜利落道,“明天上午到,半天采访,半天写稿。不过话说前头,稿子怎么写,得按我的观察来,你们那个宣传部给的通稿,我可不用。”

  “求之不得。”

  第二天上午九点半,沈星澜准时出现在龙湖区委大楼。她穿着一件米白色风衣,内衬浅灰色羊绒衫,身材高挑,气质干练,脖子上挂着的记者证随着步伐轻轻晃动。区委宣传部长叶莉莉和办公室主任钱友良早已在门口等候,热情地将她引到小会议室。

  林万骁与沈星澜的握手,沈星澜的手指微不可察的在林万骁掌心划了一下,目光交接的瞬间,有外人难以察觉的微妙电流闪过。

  “沈记者,欢迎。”

  “林书记,打扰了。”

  专访开始。叶莉莉本想作陪,被林万骁以“让记者同志放开问,我们放开谈”为由支开了。会议室里只剩下林万骁、沈星澜和她的录音笔,以及远远坐在角落负责记录的李明坊。

  沈星澜的问题果然犀利,毫不拖泥带水,直指核心。

  “林书记,龙湖区过去几年一直是北江省的经济优等生,各项数据亮眼。您上任后大刀阔斧挤水分,是否意味着承认了过去的发展模式存在严重问题?这是否是一种否定前任的政治表态?”

  “优等生如果靠作弊拿高分,那才是对教育最大的侮辱。”林万骁应对从容,“我们不是否定发展,而是否定虚假的发展。就像一棵树,我们不能只盯着它虚报的高度,更要看它的根系扎得深不深,树干实不实。龙湖现在要的,是能经历风雨的实心木材,而不是一戳就破的彩色泡沫。”

  “重启彩虹桥项目,您动用了纪委、审计等多部门力量强势介入,据说触及了某些本地利益集团。您不怕阻力太大,项目再次搁浅,或者引来更强烈的反弹吗?”

  “阻力一直都有,不因你退缩而消失。”林万骁目光坚定,“政府最大的信用就是说话算数。对几千户等了十年的回迁居民失信,那才是动摇根基。至于反弹……”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冷峻的幽默,“我这个人,比较认死理。属于老百姓的东西,谁伸手,我就剁谁的手。来一只,剁一只;来一窝,端一窝。就看谁头更铁。”

  沈星澜笔尖飞快记录,眼中闪过欣赏。她接着问及数据核查的进展、未来产业规划、以及如何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林万骁的回答既有宏观思路,又有具体案例,数据信手拈来,逻辑清晰缜密。

  采访持续了一个半小时。结束时,沈星澜关上录音笔,身体微微后靠,露出一个不同于刚才职业模式的、带着点私人意味的笑容:“林书记,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你这套组合拳,打得是风声水起啊。”

  “形势逼人强而已。”林万骁谦逊了一句,转而问道,“怎么样,沈大记者,这赞歌,能唱吗?”

  “素材足够硬,故事也够精彩。”沈星澜收拾着东西,“不过,稿子发出来,恐怕不只是赞歌,更是一封战书。你准备好了?”

  林万骁站起身,走到窗边,俯瞰着楼下来往的车辆和行人:“战书早就下了。现在,不过是让该看到的人,都看清楚而已。”

  沈星澜也站起身,走到他身边,声音压低了些,带着关切:“赵东来背后不是没人,曹副省长那条线……你动了他们的钱袋子,小心狗急跳墙。”

  “跳了才好。”林万骁目光深邃,“不跳起来,怎么知道藏在哪里,又怎么一棍子打死?”

  沈星澜深深看了他一眼,没再说什么。有些默契,无需言明。

  送走沈星澜后,李明坊一边整理记录,一边忍不住感叹:“书记,这位沈记者,问题真够尖刻的。”

  林万骁笑了笑,端起已经凉掉的茶喝了一口:“刀子快,才能切开脓包。她这篇报道出来,比我们开十次动员会都管用。”

  两天后,省报头版二条刊发了沈星澜的署名长篇通讯《龙湖“挤水”记:从数字泡沫到实体攻坚》,副标题是“一个经济强区的转型阵痛与重生希望”。文章以详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和犀利的评论,全面展现了龙湖区在新任区委书记林万骁带领下,主动挤压经济水分、重启烂尾工程、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和举措。文中既肯定了龙湖过去的成绩,更尖锐地剖析了数据造假背后的深层弊端,将林万骁“求真务实、敢于亮剑”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文章一出,瞬间在北江省政商两界引发强烈反响。省里主要领导做出了积极批示,兄弟区县纷纷侧目,网络舆论也是一片点赞。龙湖区委宣传部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全是要求采访或取经的。

  舆论造势,初战告捷。林万骁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楼下闻风而来的几家媒体采访车,知道这把火已经烧起来了。接下来,就看那些藏在暗处的人,还能忍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