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焕然一新-《官场重生从雪夜救大佬到权力巅峰》

  龙湖经济技术开发区。

  这片规划面积数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着龙湖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也积淀着赵东来时代留下的最深沉疴。

  数据核查期间暴露出的问题触目惊心:企业数据严重注水,僵尸企业滥竽充数,管理机构人浮于事,服务意识淡薄,甚至存在“吃拿卡要”的恶劣现象。

  华伟科技考察团在初步接触后,曾委婉地提出对经开区管理水平和配套能力的担忧。这记警钟,让林万骁和章峰柏意识到,盘活了土地,若不能同步提升园区的“软环境”,引进的凤凰也可能飞走,或者沦为拔毛的土鸡。

  “经开区的班子,必须动手术!”林万骁在书记办公会上,语气不容置疑,“不换思想就换人!我们要的不是一个守摊子的管委会,而是一个能冲锋陷阵、专业高效的企业化运营团队!”

  动班子,牵一发而动全身。经开区管委会主任王宪冬,是赵东来的铁杆,能力平庸,作风官僚,但在经开区经营多年,关系盘根错节。如何稳妥拿下,并换上得力干将,考验着林万骁的政治智慧。

  他并没有急于启动组织程序,而是先让章峰柏以区政府名义,聘请国内顶尖的园区咨询机构,对经开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体检式”评估。评估报告出来后,问题之严重、数据之刺眼,让所有常委都倒吸一口凉气。报告直指管委会机构臃肿、职能交叉、流程繁琐、服务滞后等核心弊端,并给出了对标苏州工业园、张江高科等一流园区的具体改革建议。

  有了这份第三方出具的、专业权威的“诊断书”,林万骁动起手来便有了充分的依据和底气。在随后召开的区委常委会上,他直接将评估报告摆在桌面上。

  “同志们,这份报告,大家都看过了。触目惊心啊!经开区的问题,已经不是小修小补能解决的了。它关系到我们龙湖未来产业升级的成败,关系到我们能不能留住像华伟这样的金凤凰!”林万骁目光扫过全场,最终落在组织部长陈过房身上,“过房同志,结合这份评估报告和近期干部考察情况,组织部对经开区领导班子调整,有什么初步方案?”

  陈过房早已心领神会,立刻拿出准备好的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和工作需要,建议对经开区管委会主要领导进行调整。原管委会主任王宪冬,拟平调至区政协任职。新任管委会主任人选,我们考察推荐现任区发改局局长周骏同志。周骏同志年富力强,经济工作熟悉,改革意识强,在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中表现出色……”

  周骏是林万骁比较欣赏的干部,思路开阔,执行力强,而且不属于任何派系,是干事的人选。这个提议,得到了常委们的一致通过。龙湖区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正科级,从级别上说,周骏只是平调过去,但权力却不一样。

  人事调整雷厉风行。王宪冬主任被平调区政协,无声出局。周骏火线上任。

  然而,林万骁深知,换将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改变经开区的运作基因。在他的强力推动下,龙湖区与国内知名的园区专业化运营巨头“中新创管”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管理咨询 运营托管”的模式,全面赋能龙湖经开区。

  “中新创管”的团队甫一入驻,便掀起了“效能革命”。他们引入了先进的“一站式”服务大厅理念,将分散在管委会各个科室的审批、服务职能集中整合,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模式,承诺“最多跑一次”。同时,建立“项目经理负责制”,对华伟等重点项目,配备专职项目经理,提供从注册、规划、建设到投产的全生命周期“保姆式”服务。

  流程再造伴随着残酷的“瘦身健身”。在“中新创管”建议和林万骁支持下,周骏对管委会内部机构和人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合并冗余科室,清退一批不胜任、不作为的编外人员,同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一批具有产业背景、通晓国际规则的专业人才。阻力不小,骂声也有,但在林万骁“谁阻挡改革,就让谁离开”的强硬态度下,改革得以强力推进。

  变化几乎是立竿见影的。

  华伟科技的项目经理发现,以前需要跑七八个科室、盖十几个章、耗时一两个月的审批流程,现在在一个服务大厅、由一个窗口受理,内部流转,十天之内就能搞定。遇到管线迁移等具体问题,只需联系指定的项目经理,对方就会协调相关部门快速解决,再也不需要企业自己四处求爷爷告奶奶。

  一家原本打算外迁的高新技术企业老板,在体验了新的服务后,惊讶地对周骏说:“周主任,你们这服务水平,快赶上深圳了!就冲这个,我们不走了,还要加大投资!”

  除了服务升级,经开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也在快速提升。按照一流园区标准,推进智慧园区建设,覆盖5G网络,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供应链协同平台,同时加快人才公寓、国际学校、高端医疗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努力打造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的“强磁场”。

  三个月后,龙湖经开区面貌焕然一新。不仅华伟科技项目顺利落地开工,还吸引了超过二十家配套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一个围绕新一代通信设备的产业集群初现雏形。在省里组织的全省开发区综合评价中,龙湖经开区的排名大幅跃升,营商环境评估得分高居前列。

  章峰柏在向市委汇报工作时,特意提到了经开区的变化,将其称为“龙湖速度”和“龙湖服务”的新标杆。

  林万骁再次来到经开区调研时,看到的不再是懒散敷衍的官僚气息,而是忙碌有序的工作场景和专业高效的服务氛围。周骏陪同在一旁,脸上带着干事创业的激情和自信。

  “书记,现在我们不怕企业不来,就怕好地不够用!”周骏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林万骁笑了笑,目光深远:“这只是开始。要把‘龙湖服务’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让它成为我们最强的招商引力、最核心的竞争力。接下来,要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等方面继续深化,打造真正的创新雨林生态。”

  经开区的焕新重生,好比给龙湖的经济引擎更换了最核心的涡轮增压器,动力澎湃,蓄势待发。林万骁知道,有了这块经过淬炼的“金字招牌”,龙湖在接下来的产业竞争中,已经抢占了宝贵的起跑优势。而他也将借此东风,将龙湖的改革与发展,推向一个更深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