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自然资源厅核查组在龙湖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深入调查。他们不仅仔细审核了龙湖区提供的全部资料,还随机抽取了几家通过“标准地”模式拿地的企业进行实地走访,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真实的感受和评价。
调查的结果,与匿名举报信中的指控大相径庭。
企业主们普遍反映,“标准地”模式让他们在投资前就对地块情况、投资要求和后续监管有了清晰预期,避免了以往“毛地”出让中常见的隐性成本和审批不确定性,大大增强了投资信心,加快了项目落地速度。对于地价,他们都表示是通过公开市场竞争获得的,符合市场规律,并未感到异常。
核查组内部经过反复讨论和论证,最终形成了一份客观严谨的调查报告。报告充分肯定了龙湖区“标准地”改革的积极探索和实践,认为其:
一、符合国家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大政方针;
二、有效提升了土地要素配置效率和政府服务效能;
三、通过“事前定标准、过程强监管、事后严履约”,建立了更加规范、透明的土地管理秩序,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四、实践成效显着,企业满意度高,促进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报告明确指出,匿名举报信中关于“人为压低地价、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指控与事实不符,属于诬告。调查期间未发现龙湖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领导干部在“标准地”改革中存在违规违纪问题。
这份沉甸甸的调查报告,按程序呈报给了省长曹云川。
在省长宽大的办公桌上,这份结论明确的报告显得格外醒目。曹云川仔细翻阅着,脸色略显阴沉。他本想借此敲打一下林万骁,甚至找到其把柄,却没料到核查结论如此正面,反而坐实了林万骁的改革政绩。这让他有种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憋闷感。
然而,面对白纸黑字的调查结论,尤其是报告中提及的该项改革符合中央精神,他无法公然否定。沉吟良久,他最终在报告上圈阅,示意已知悉,未再作其他批示。
这意味着,省里对龙湖“标准地”改革的调查,正式以“查无实据、改革有效”的结论画上了句号。
消息传回龙湖,区委区政府上下如同搬掉了压在心头的一块大石,欢欣鼓舞。章峰柏、陈亮等人都松了一口气,对林万骁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在如此不利的局面下,书记竟能凭借扎实的工作和坦诚的态度,硬生生将一场危机转化为了对改革成果的官方认证!
然而,林万骁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的思维已经跳到了下一步。匿名举报信虽然被证实为诬告,但其造成的干扰和破坏是实实在在的。这种风气若不加以遏制,以后任何改革举措都可能面临类似的恶意中伤,将会严重挫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不能让干事的人流汗又流泪,更不能让诬告者得意逍遥!”林万骁在书记办公会上,语气坚决,“我们要借此机会,狠狠刹一刹这股歪风邪气!”
在他的主导下,龙湖区采取了一系列组合拳,整顿区内举报风气:
第一,公开澄清,扶正祛邪。区委宣传部在征得核查组同意后,通过区属官方媒体平台,适度公布了省调查组对龙湖“标准地”改革的肯定性结论,明确指出此前相关匿名举报内容不实。虽然没有点名道姓,但此举无异于为改革正名,为受到不白之冤的干部撑腰,也给所有干部吃了一颗定心丸。
第二,严肃查处,形成震慑。林万骁要求区纪委监委,对此次匿名举报信进行倒查。虽然匿名信难以追查到具体个人,但纪委监委还是根据信中提到的一些细节和可能的信息来源,进行了内部排查和谈话提醒,表明了区委对诬告行为“零容忍”的态度。同时,建立诬告陷害查处和澄清正名工作机制,对经过查证确属诬告陷害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并及时为受到不实举报的干部澄清正名、消除顾虑。
第三,规范渠道,引导有序。区委办、区政府办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访举报秩序鼓励实名举报的意见》,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大力提倡和鼓励实名举报,明确对实名举报优先办理、优先处置、给予答复。同时对诬告陷害行为的法律后果进行了广泛宣传。
第四,树立典型,弘扬正气。结合“龙湖青年英才计划”的推进,大力宣传表彰那些在改革一线、发展前沿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实绩突出的干部,树立“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的鲜明导向,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
这一套连消带打的组合拳下来,龙湖区的政治风气为之一清。那些原本心存侥幸、想靠写匿名信搅混水的人,不得不掂量一下后果;而广大踏实干事的干部,则感到腰杆更硬、底气更足,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被进一步激发。
一场来势汹汹的暗箭,最终不仅未能伤及林万骁分毫,反而被他巧妙地利用,成为了巩固改革成果、整肃内部风气、凝聚人心的契机。其政治智慧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让他在龙湖的威望更上一层楼。
不过,林万骁心里明白,这次的胜利,只是阶段性的。曹云川和赵晋岳绝不会就此罢休,他们就像潜伏在暗处的毒蛇,随时可能再次发动更致命的攻击。他必须利用这难得的喘息之机,加快龙湖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壮大自身实力,以应对未来更加残酷的博弈。平静的海面下,暗流依旧在汹涌奔腾。
调查的结果,与匿名举报信中的指控大相径庭。
企业主们普遍反映,“标准地”模式让他们在投资前就对地块情况、投资要求和后续监管有了清晰预期,避免了以往“毛地”出让中常见的隐性成本和审批不确定性,大大增强了投资信心,加快了项目落地速度。对于地价,他们都表示是通过公开市场竞争获得的,符合市场规律,并未感到异常。
核查组内部经过反复讨论和论证,最终形成了一份客观严谨的调查报告。报告充分肯定了龙湖区“标准地”改革的积极探索和实践,认为其:
一、符合国家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大政方针;
二、有效提升了土地要素配置效率和政府服务效能;
三、通过“事前定标准、过程强监管、事后严履约”,建立了更加规范、透明的土地管理秩序,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四、实践成效显着,企业满意度高,促进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报告明确指出,匿名举报信中关于“人为压低地价、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指控与事实不符,属于诬告。调查期间未发现龙湖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领导干部在“标准地”改革中存在违规违纪问题。
这份沉甸甸的调查报告,按程序呈报给了省长曹云川。
在省长宽大的办公桌上,这份结论明确的报告显得格外醒目。曹云川仔细翻阅着,脸色略显阴沉。他本想借此敲打一下林万骁,甚至找到其把柄,却没料到核查结论如此正面,反而坐实了林万骁的改革政绩。这让他有种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憋闷感。
然而,面对白纸黑字的调查结论,尤其是报告中提及的该项改革符合中央精神,他无法公然否定。沉吟良久,他最终在报告上圈阅,示意已知悉,未再作其他批示。
这意味着,省里对龙湖“标准地”改革的调查,正式以“查无实据、改革有效”的结论画上了句号。
消息传回龙湖,区委区政府上下如同搬掉了压在心头的一块大石,欢欣鼓舞。章峰柏、陈亮等人都松了一口气,对林万骁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在如此不利的局面下,书记竟能凭借扎实的工作和坦诚的态度,硬生生将一场危机转化为了对改革成果的官方认证!
然而,林万骁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的思维已经跳到了下一步。匿名举报信虽然被证实为诬告,但其造成的干扰和破坏是实实在在的。这种风气若不加以遏制,以后任何改革举措都可能面临类似的恶意中伤,将会严重挫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不能让干事的人流汗又流泪,更不能让诬告者得意逍遥!”林万骁在书记办公会上,语气坚决,“我们要借此机会,狠狠刹一刹这股歪风邪气!”
在他的主导下,龙湖区采取了一系列组合拳,整顿区内举报风气:
第一,公开澄清,扶正祛邪。区委宣传部在征得核查组同意后,通过区属官方媒体平台,适度公布了省调查组对龙湖“标准地”改革的肯定性结论,明确指出此前相关匿名举报内容不实。虽然没有点名道姓,但此举无异于为改革正名,为受到不白之冤的干部撑腰,也给所有干部吃了一颗定心丸。
第二,严肃查处,形成震慑。林万骁要求区纪委监委,对此次匿名举报信进行倒查。虽然匿名信难以追查到具体个人,但纪委监委还是根据信中提到的一些细节和可能的信息来源,进行了内部排查和谈话提醒,表明了区委对诬告行为“零容忍”的态度。同时,建立诬告陷害查处和澄清正名工作机制,对经过查证确属诬告陷害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并及时为受到不实举报的干部澄清正名、消除顾虑。
第三,规范渠道,引导有序。区委办、区政府办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访举报秩序鼓励实名举报的意见》,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大力提倡和鼓励实名举报,明确对实名举报优先办理、优先处置、给予答复。同时对诬告陷害行为的法律后果进行了广泛宣传。
第四,树立典型,弘扬正气。结合“龙湖青年英才计划”的推进,大力宣传表彰那些在改革一线、发展前沿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实绩突出的干部,树立“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的鲜明导向,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
这一套连消带打的组合拳下来,龙湖区的政治风气为之一清。那些原本心存侥幸、想靠写匿名信搅混水的人,不得不掂量一下后果;而广大踏实干事的干部,则感到腰杆更硬、底气更足,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被进一步激发。
一场来势汹汹的暗箭,最终不仅未能伤及林万骁分毫,反而被他巧妙地利用,成为了巩固改革成果、整肃内部风气、凝聚人心的契机。其政治智慧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让他在龙湖的威望更上一层楼。
不过,林万骁心里明白,这次的胜利,只是阶段性的。曹云川和赵晋岳绝不会就此罢休,他们就像潜伏在暗处的毒蛇,随时可能再次发动更致命的攻击。他必须利用这难得的喘息之机,加快龙湖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壮大自身实力,以应对未来更加残酷的博弈。平静的海面下,暗流依旧在汹涌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