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郭北年家出来,夜色已深。林万骁坐在车后座,窗外的路灯流光溢彩,勾勒出林州夜晚的轮廓,但他的心却如同这光影下的城市,明暗交错,暗流涌动。
马风云的动作比他预想的更快,也更直接。这不只是理念之争,更是权力版图的重新划分。自己这个因“龙湖模式”而声名在外的区委书记,在新市长眼中,恐怕既是需要打压的潜在对手,也是可以用来彰显其权威的“磨刀石”。
“不能被动接招。”林万骁心中默念。马风云可以拉拢新常委,可以强调速度压倒一切,但他林万骁也有自己的阵地和依仗。
次日一早,林万骁便出现在了市委书记郑同林的办公室。这一次,他带来了更加详实的材料,不仅有龙湖区最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更有关于“安全、绿色、智慧”三大底色落实的具体方案和初步成效评估。
“郑书记,马市长强调发展速度,我完全赞同。”林万骁开门见山,姿态却放得很低,“龙湖也迫切需要加快发展。但我们追求的,必须是高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这是我整理的一些资料,特别是关于我们构建城市安全预警系统和推动环保产业落地的进展,想请您把关。”
他将材料轻轻放在郑同林桌上。这不是简单的汇报,而是一种姿态的展示,他林万骁,是郑同林(或者说顾沉舟体系)在林州基层最坚定、最有能力的执行者之一。
郑同林仔细翻看着材料,不时点头。他欣赏林万骁这种既有锐气又懂得政治规矩的干部。“万骁,你的思路很清晰,工作也扎实。马市长新官上任,想尽快打开局面,心情可以理解。但发展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违背规律。你坚持的‘底色’,恰恰是保证林州发展不走弯路、不留后患的关键。”
他合上材料,目光深邃地看着林万骁:“市委是支持你的。龙湖的模式,不仅要坚持,还要深化,要成为全市的样板。遇到阻力,要及时向市委汇报。”
“谢谢郑书记支持!”林万骁适时表态,“我一定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守好龙湖阵地,绝不辜负您的期望。”
离开郑同林办公室,林万骁心中稍定。获得了市委书记的明确支持,至少在常委会上,面对马风云的压力,他有了更强的底气和对冲力量。郑同林作为班长,其态度对于平衡马风云的“速度论”至关重要。
但这还不够。马风云背后站着曹云川,是省级层面的力量。要确保自己的声音不被淹没,甚至在某些关键时刻能得到更高级别的关注,他需要一条更直接、更畅通的通道。
几天后,林万骁以汇报龙湖长期发展规划和请求省委政策支持为由,亲赴省城,向省委书记顾沉舟汇报工作。
在顾沉舟那间宽大却并不奢华的办公室里,林万骁感受到了与林州迥异的氛围。这里更沉稳,更宏观。
“书记,”林万骁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主题,“林州新班子已经到位,郑同林书记思路清晰,稳扎稳打。马风云市长干劲很足,强调‘项目为王’、‘三年翻番’。”
顾沉舟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手指间夹着一支香烟,烟雾袅袅。他听着,不动声色:“嗯,风云同志在发改委就以敢闯敢干着称。你怎么看?”
这是一个考校。
林万骁坐姿端正,语速平稳:“发展是硬道理,马市长的紧迫感我能理解。但林州,特别是龙湖的基础,决定了我们不能只要速度不要质量,更不能以牺牲安全和环境为代价。我向郑书记和您汇报过的‘安全、绿色、智慧’三大底色,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例如,我们正在推进的城市安全预警系统,前期投入看似增加了成本,但长远看,是优化营商环境、吸引高质量投资的必然要求。如果为了短期速度,放松安全监管、降低环保门槛,恐怕会埋下更大的隐患,甚至可能重蹈新科化工事件的覆辙,那才是对发展最大的伤害。”
他没有直接批评马风云,而是从龙湖的实践和长远利益出发,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巧妙地点出了潜在风险。
顾沉舟微微颔首,弹了弹烟灰:“你的顾虑有道理。高质量发展,不是不要速度,而是要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速度。省委对林州的期望,是既要发展得快,更要发展得好。龙湖的探索,符合这一方向。”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有些深沉:“新班子磨合,有不同声音很正常。关键是要把握好度。既要尊重班长,维护班子团结,也要坚持原则,守住底线。有什么情况,可以直接向同林同志汇报,也可以……让办公厅的同志转达给我。”
“办公厅的同志”,这看似随意的一句,却让林万骁心头一凛。这是顾沉舟在暗示,他有一条可以直接通向自己的信息渠道,绕开可能存在的市级层面的阻塞或过滤。这是一种莫大的信任,也是一种无形的支持。
“我明白,书记。”林万骁郑重回答,“我一定牢记您的指示,在市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努力为林州、为北江的发展贡献力量。”
汇报结束时,顾沉舟起身,走到墙上的北江省地图前,指了指林州的位置:“林州是北江的重要一极,龙湖又是林州的龙头。把龙湖的事情办好,就是为全省大局做贡献。放手去干,省里是支持实干、支持创新的。”
这句话,给林万骁吃了一颗定心丸。
从顾沉舟办公室出来,林万骁没有立刻返回林州,而是去了一趟省委办公厅,以汇报工作、沟通信息的名义,拜访了几位关键处的负责人,特别是与顾沉舟关系密切的综合一处。他没有具体告状,只是客观介绍了龙湖的发展情况和遇到的一些普遍性难题(如土地、资金、政策瓶颈),并表达了希望省委办公厅能更多了解基层实际的声音。这种看似程序性的沟通,实则是在巩固和拓宽那条“直接信息通道”。
回到林州,林万骁感觉自己的脚步更加沉稳。
他首先加强了与区委班子,特别是区长(新任,与他配合尚可)和几位核心副职的沟通,统一思想,强调在坚持“三大底色”的前提下,积极对接市里的招商要求,但所有项目必须经过严格论证,符合龙湖的产业规划和环保安全标准。他要确保龙湖内部铁板一块,不给外界任何可乘之机。
同时,他指示秘书陆星河,更加密切地关注市里的动向,特别是马风云接触其他常委的情况以及可能抛出的重大政策调整。
几天后,马风云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审议《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这份稿子充满了“突破”、“创新”、“特事特办”的字眼,其中不少条款在林万骁看来,存在规避监管、打政策擦边球的风险。
按照惯例,这份征求意见稿会下发各区县和相关部门。
林万骁拿到文件后,没有急于表态。他先让李明组织区法制办、发改局、环保局、安监局等核心部门进行深入研究,逐条分析潜在风险和与上位法、上级政策可能冲突的地方。
然后,他亲自操刀,以龙湖区委、区政府的名义,起草了一份措辞严谨、论据充分的反馈意见。意见首先肯定了市里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接着笔锋一转,以龙湖的实践经验为例,指出某些条款可能在实践中引发的问题,并提出了更稳妥、更符合法律法规的修改建议。整份意见有理有据,既体现了对市里工作的支持,又坚守了原则和底线。
他没有选择在公开场合与马风云硬顶,而是利用规则内的渠道,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份意见通过正式公文系统上报市政府办公厅,同时,他也让李明通过非正式渠道,将意见的核心内容透露给了市委办公厅和相关的市委常委。
这是一种典型的“借力打力”。借规则之力,借郑同林可能持有的审慎态度之力,甚至借顾沉舟和省委办公厅可能存在的关注之力,来对冲马风云的“速度”冲击波。
果然,这份来自龙湖的“不同声音”在市政府内部引起了一些波澜。马风云看到后,脸色不太好看,但在随后召开的市委书记专题会议上,郑同林特意提到了这份意见,表示“龙湖区考虑得很周全,有些建议值得重视,优化营商环境不能以牺牲法治和安全为代价”,要求市政府方面对征求意见稿进行进一步完善。
马风云不得不暂时收敛锋芒,表示会认真研究吸纳合理建议。
第一回合的暗中交锋,林万骁凭借精准的判断、充分的准备和巧妙的借力,稳住了阵脚。但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马风云绝不会轻易放弃他的施政理念,更大的风雨,或许还在后面。
林万骁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楼下熙攘的车流。他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坚定。棋盘已经铺开,对手已经落子,他必须更加谨慎,也更加果决。不仅要守住龙湖,还要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为林州谋划一个真正可持续的未来。这条借力打力之路,他必须走得稳,也要走得远。
马风云的动作比他预想的更快,也更直接。这不只是理念之争,更是权力版图的重新划分。自己这个因“龙湖模式”而声名在外的区委书记,在新市长眼中,恐怕既是需要打压的潜在对手,也是可以用来彰显其权威的“磨刀石”。
“不能被动接招。”林万骁心中默念。马风云可以拉拢新常委,可以强调速度压倒一切,但他林万骁也有自己的阵地和依仗。
次日一早,林万骁便出现在了市委书记郑同林的办公室。这一次,他带来了更加详实的材料,不仅有龙湖区最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更有关于“安全、绿色、智慧”三大底色落实的具体方案和初步成效评估。
“郑书记,马市长强调发展速度,我完全赞同。”林万骁开门见山,姿态却放得很低,“龙湖也迫切需要加快发展。但我们追求的,必须是高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这是我整理的一些资料,特别是关于我们构建城市安全预警系统和推动环保产业落地的进展,想请您把关。”
他将材料轻轻放在郑同林桌上。这不是简单的汇报,而是一种姿态的展示,他林万骁,是郑同林(或者说顾沉舟体系)在林州基层最坚定、最有能力的执行者之一。
郑同林仔细翻看着材料,不时点头。他欣赏林万骁这种既有锐气又懂得政治规矩的干部。“万骁,你的思路很清晰,工作也扎实。马市长新官上任,想尽快打开局面,心情可以理解。但发展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违背规律。你坚持的‘底色’,恰恰是保证林州发展不走弯路、不留后患的关键。”
他合上材料,目光深邃地看着林万骁:“市委是支持你的。龙湖的模式,不仅要坚持,还要深化,要成为全市的样板。遇到阻力,要及时向市委汇报。”
“谢谢郑书记支持!”林万骁适时表态,“我一定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守好龙湖阵地,绝不辜负您的期望。”
离开郑同林办公室,林万骁心中稍定。获得了市委书记的明确支持,至少在常委会上,面对马风云的压力,他有了更强的底气和对冲力量。郑同林作为班长,其态度对于平衡马风云的“速度论”至关重要。
但这还不够。马风云背后站着曹云川,是省级层面的力量。要确保自己的声音不被淹没,甚至在某些关键时刻能得到更高级别的关注,他需要一条更直接、更畅通的通道。
几天后,林万骁以汇报龙湖长期发展规划和请求省委政策支持为由,亲赴省城,向省委书记顾沉舟汇报工作。
在顾沉舟那间宽大却并不奢华的办公室里,林万骁感受到了与林州迥异的氛围。这里更沉稳,更宏观。
“书记,”林万骁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主题,“林州新班子已经到位,郑同林书记思路清晰,稳扎稳打。马风云市长干劲很足,强调‘项目为王’、‘三年翻番’。”
顾沉舟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手指间夹着一支香烟,烟雾袅袅。他听着,不动声色:“嗯,风云同志在发改委就以敢闯敢干着称。你怎么看?”
这是一个考校。
林万骁坐姿端正,语速平稳:“发展是硬道理,马市长的紧迫感我能理解。但林州,特别是龙湖的基础,决定了我们不能只要速度不要质量,更不能以牺牲安全和环境为代价。我向郑书记和您汇报过的‘安全、绿色、智慧’三大底色,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例如,我们正在推进的城市安全预警系统,前期投入看似增加了成本,但长远看,是优化营商环境、吸引高质量投资的必然要求。如果为了短期速度,放松安全监管、降低环保门槛,恐怕会埋下更大的隐患,甚至可能重蹈新科化工事件的覆辙,那才是对发展最大的伤害。”
他没有直接批评马风云,而是从龙湖的实践和长远利益出发,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巧妙地点出了潜在风险。
顾沉舟微微颔首,弹了弹烟灰:“你的顾虑有道理。高质量发展,不是不要速度,而是要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速度。省委对林州的期望,是既要发展得快,更要发展得好。龙湖的探索,符合这一方向。”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有些深沉:“新班子磨合,有不同声音很正常。关键是要把握好度。既要尊重班长,维护班子团结,也要坚持原则,守住底线。有什么情况,可以直接向同林同志汇报,也可以……让办公厅的同志转达给我。”
“办公厅的同志”,这看似随意的一句,却让林万骁心头一凛。这是顾沉舟在暗示,他有一条可以直接通向自己的信息渠道,绕开可能存在的市级层面的阻塞或过滤。这是一种莫大的信任,也是一种无形的支持。
“我明白,书记。”林万骁郑重回答,“我一定牢记您的指示,在市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努力为林州、为北江的发展贡献力量。”
汇报结束时,顾沉舟起身,走到墙上的北江省地图前,指了指林州的位置:“林州是北江的重要一极,龙湖又是林州的龙头。把龙湖的事情办好,就是为全省大局做贡献。放手去干,省里是支持实干、支持创新的。”
这句话,给林万骁吃了一颗定心丸。
从顾沉舟办公室出来,林万骁没有立刻返回林州,而是去了一趟省委办公厅,以汇报工作、沟通信息的名义,拜访了几位关键处的负责人,特别是与顾沉舟关系密切的综合一处。他没有具体告状,只是客观介绍了龙湖的发展情况和遇到的一些普遍性难题(如土地、资金、政策瓶颈),并表达了希望省委办公厅能更多了解基层实际的声音。这种看似程序性的沟通,实则是在巩固和拓宽那条“直接信息通道”。
回到林州,林万骁感觉自己的脚步更加沉稳。
他首先加强了与区委班子,特别是区长(新任,与他配合尚可)和几位核心副职的沟通,统一思想,强调在坚持“三大底色”的前提下,积极对接市里的招商要求,但所有项目必须经过严格论证,符合龙湖的产业规划和环保安全标准。他要确保龙湖内部铁板一块,不给外界任何可乘之机。
同时,他指示秘书陆星河,更加密切地关注市里的动向,特别是马风云接触其他常委的情况以及可能抛出的重大政策调整。
几天后,马风云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审议《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这份稿子充满了“突破”、“创新”、“特事特办”的字眼,其中不少条款在林万骁看来,存在规避监管、打政策擦边球的风险。
按照惯例,这份征求意见稿会下发各区县和相关部门。
林万骁拿到文件后,没有急于表态。他先让李明组织区法制办、发改局、环保局、安监局等核心部门进行深入研究,逐条分析潜在风险和与上位法、上级政策可能冲突的地方。
然后,他亲自操刀,以龙湖区委、区政府的名义,起草了一份措辞严谨、论据充分的反馈意见。意见首先肯定了市里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接着笔锋一转,以龙湖的实践经验为例,指出某些条款可能在实践中引发的问题,并提出了更稳妥、更符合法律法规的修改建议。整份意见有理有据,既体现了对市里工作的支持,又坚守了原则和底线。
他没有选择在公开场合与马风云硬顶,而是利用规则内的渠道,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份意见通过正式公文系统上报市政府办公厅,同时,他也让李明通过非正式渠道,将意见的核心内容透露给了市委办公厅和相关的市委常委。
这是一种典型的“借力打力”。借规则之力,借郑同林可能持有的审慎态度之力,甚至借顾沉舟和省委办公厅可能存在的关注之力,来对冲马风云的“速度”冲击波。
果然,这份来自龙湖的“不同声音”在市政府内部引起了一些波澜。马风云看到后,脸色不太好看,但在随后召开的市委书记专题会议上,郑同林特意提到了这份意见,表示“龙湖区考虑得很周全,有些建议值得重视,优化营商环境不能以牺牲法治和安全为代价”,要求市政府方面对征求意见稿进行进一步完善。
马风云不得不暂时收敛锋芒,表示会认真研究吸纳合理建议。
第一回合的暗中交锋,林万骁凭借精准的判断、充分的准备和巧妙的借力,稳住了阵脚。但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马风云绝不会轻易放弃他的施政理念,更大的风雨,或许还在后面。
林万骁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楼下熙攘的车流。他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坚定。棋盘已经铺开,对手已经落子,他必须更加谨慎,也更加果决。不仅要守住龙湖,还要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为林州谋划一个真正可持续的未来。这条借力打力之路,他必须走得稳,也要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