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发展瓶颈-《官场重生从雪夜救大佬到权力巅峰》

  龙湖经开区里,厂房密布,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但在这片繁荣之下,一些制约发展的隐忧,开始悄然涌现。

  林万骁站在经开区管委会顶楼的露台上,俯瞰着这片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土地。目光所及,几乎已看不到大片的空地,新的项目想要落地,要么等待零星的土地整理,要么只能向现有的企业要“容积率”。土地,这个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正成为龙湖继续高速扩张的首要瓶颈。

  “林书记,这是上周招商洽谈会的项目清单,”经开区管委会主任递过来一份文件,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又有三个投资额超过五亿的高新技术项目表达了强烈意向,但都明确要求五十亩以上的连片工业用地。我们……我们现有的储备用地,最多只能满足其中一个,还要协调拆迁。”

  林万骁接过文件,没有立即翻看,目光依旧投向远方那几处正在艰难推进拆迁的“插花地”。他知道,这不仅仅是经开区的问题。龙湖主城区可供开发的建设用地也已接近极限,城市更新成本越来越高,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哪里?

  这还仅仅是空间瓶颈。

  几天后,区发改局和供电公司联合提交的一份报告,更是将另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报告显示,入夏以来,龙湖全区用电负荷连续创下历史新高,特别是晚间高峰时段,部分区域已出现电压不稳现象。随着下半年几个大型工业项目投产,以及持续高温可能带来的居民空调用电激增,预计电力供应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能源保障,是发展的生命线。”林万骁在报告上重重地划下一笔。他召集经信、发改、供电等部门开会,“必须立刻制定有序用电预案,优先保障民生和重点企业。同时,加快区内规划的分布式能源项目和智能电网改造进度。”

  然而,这些都是应急之策。长远来看,龙湖自身的能源承载力,已经难以支撑其庞大的经济规模和持续的增长预期。限电,哪怕只是预案,对于一个志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吸引高端产业的地区而言,无疑是一个刺耳的警钟。

  空间、能源……这些曾经看似遥远的问题,如今真切地成为了横亘在龙湖前进道路上的拦路石。林万骁感到肩上的压力陡然增大了许多。

  夜晚,他独自留在办公室,没有开主灯,只有台灯洒下一片昏黄的光晕。墙上悬挂的龙湖区地图,被他用不同颜色的磁钉标记得密密麻麻,红色代表已建成区,黄色代表在建项目,绿色代表规划预留地……绿色区域已然所剩无几。地图旁边,是北江省的地图,他的目光越过龙湖的边界,投向了更广阔的区域。

  “不能再困守在龙湖这一亩三分地了。”他喃喃自语。龙湖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临界点,必须寻求突破。前世记忆中,那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城市和区域,无不是通过区域协同、整合资源、拓展腹地来实现的。

  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跳出龙湖,谋划跨区域合作。

  龙湖地处林州市东部,与江口市的临港区、以及邻市清源市的桥头县接壤。临港区拥有江口市最大的货运港口和保税物流园区,但产业层次相对不高;桥头县则拥有大片的未开发土地和相对丰富的风光水资源,但经济发展滞后。

  如果……能将龙湖的产业、技术、管理优势,与临港的港口物流优势、桥头县的土地和能源优势结合起来呢?

  这个想法让他精神一振。他走到省地图前,仔细端详着龙湖、临港、桥头三地的地理位置。龙湖是产业高地,临港是出海口,桥头是腹地和资源保障地,三者若能形成协同,完全可以构建一个更具竞争力和韧性的区域性经济发展组团。

  但这涉及跨行政区划的合作,难度可想而知。龙湖与临港还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而与清源市的桥头县合作,更是需要省一级层面的协调和推动。利益如何分配?政策如何统一?规划如何衔接?这些都是极其复杂的问题。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快速写下几个关键词:“区域协同”、“飞地经济”、“产业链延伸”、“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他知道,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耐心的谈判协商和严谨的顶层设计。这可能会触动现有的利益格局,会遇到来自市内乃至邻市的阻力,甚至可能会被一些人误解为“好高骛远”。

  但是,龙湖要继续向上突破,这是必然要迈出的一步。不能因为困难就畏缩不前。

  他想起顾沉舟书记曾经对他的期望,不仅仅是做好一个区委书记,更要具备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眼下,正是检验和展现这种能力的时候。

  第二天,林万骁让秘书陆星河收集了近年来国家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都市圈建设以及跨行政区合作试点的所有政策文件。同时,他指示区发改局,秘密启动一项前期研究,题目就是:《关于龙湖区参与构建“临港-龙湖-桥头”产业协同示范区的可行性及路径研究》。要求研究报告务必扎实,数据详实,论证充分,既要看到机遇,也要直面挑战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