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新的岗位-《官场重生从雪夜救大佬到权力巅峰》

  林万骁坐在驶向中宣部大楼的车里,心境与往日奔赴龙湖区委时截然不同。没有了前呼后拥,没有了亟待拍板的紧急事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一种即将融入国家庞大行政中枢的庄重感。

  中宣部位于长安街,办公楼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大,门卫检查严谨细致,电话请示后放行。

  林万骁直接来到舆情信息局局长办公室外间。秘书进去通报后,林万骁被引了进去。

  局长周其文,是一位年约五旬、戴着金丝眼镜、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的学者型干部。他起身与林万骁握手,力道适中,笑容温和却带着审视。

  “万骁同志,欢迎欢迎!早就听说北江有位年轻的干才,今天总算见面了。”周其文的话语客气而规范。

  “周局长,您过奖了。我是新兵,来向您和局里同志们学习的。”林万骁姿态放得很低,双手与周局长相握,语气诚恳。

  落座后,周局长简要介绍了舆情信息局的职能定位、内设机构和当前的主要任务。他的介绍条理清晰,用词精准,不带丝毫冗余,让林万骁立刻感受到了部委工作对“规范”和“准确”的极致要求。

  “我们局啊,是部里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更是领导的‘参谋部’。”周其文推了推眼镜,“舆情无小事,信息值千金。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做到及时、准确、深入地反映社会思想动态、网上网下热点,为中央研判形势、科学决策提供参考。责任重大,要求也高啊。”

  林万骁认真倾听,适时点头。他能感觉到,周其文温和的外表下,有着极其严谨甚至苛刻的工作标准。

  随后,周其文召集了在家的副局长和各处室负责人,开了一个简短的见面会。会议室不大,布置简朴,气氛却比龙湖的常委会更加凝重。

  周其文做了开场白,然后林万骁做了自我介绍,依旧是谦逊低调的风格,强调学习与融入。

  另外两位副局长,一位是分管技术保障和日常监测的王振武副局长,年纪稍长,话不多,目光沉静;另一位是分管分析研判和报告撰写的李丽华副局长,是位四十出头、略显干练的女同志,看向林万骁的眼神中带着几分好奇与考量。

  各处室负责人也依次介绍了自己的职责,言辞谨慎,举止得体。

  林万骁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些投射过来的目光,好奇、审视、评估,或许还有一丝因他空降和年轻而产生的微妙情绪。在这里,他过往在龙湖的政绩更像是一份遥远的背书,一切都需要在新的岗位上重新证明。他像一头初入新领地的猎豹,敏锐地感知着环境,收敛着锋芒,只用最得体的微笑和简洁的回应,与未来的同僚们建立了初步的连接。

  见面会后,周其文局长与林万骁单独沟通了分工安排。

  “万骁同志,你先熟悉情况,暂时协助我抓总,同时重点联系网络舆情监测处和社会思潮分析处。”周局长递给他一份机构设置和人员名单,“这两个处是我们局的核心业务处室,担子不轻。你先看看材料,了解基本流程和近期关注的重点舆情信息。有什么不清楚的,随时可以问我,或者跟老王、李局他们沟通。”

  “好的,周局长,我尽快进入角色。”林万骁接过名单,沉声应道。

  他没有急于回自己的办公室,而是先请秘书带着,到分管的两个处室转了转。处室的同志们显然已经得到了通知,见到他进来,纷纷起身问候。林万骁没有摆任何架子,温和地请大家继续工作,简单的与每位处长、副处长交谈几句,询问一下手头的主要工作,态度平和,让人如沐春风。他知道,在这种专业性极强的机关,赢得下属的尊重,靠的是能力和态度,而非单纯的职位。

  他的办公室被安排在周局长办公室斜对面,比他在龙湖的办公室小了不少,陈设也简单许多,但书柜、办公桌、电脑、保密电话一应俱全,窗外能看到部委大院茂密的树木,环境清幽。他坐在崭新的办公椅上,翻看着秘书送来的厚厚一摞文件,近期舆情日报、专报、分析报告汇编,以及相关的工作制度汇编。

  他深吸一口气,知道属于自己的“部委岁月”,就在这安静而潜流暗涌的氛围中,正式开始了。

  傍晚时分,林万骁婉拒了局里同事为他接风的提议,准时下班。这是他多年来罕有的准时下班。他打了个车,叫司机送到了西城区那座他早已购置、却难得居住的四合院。

  院门轻掩,院子里,夏宁宁正陪着儿子林怀信在石榴树下看蚂蚁搬家。夕阳的余晖将母子俩的身影拉长,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

  “爸爸!”眼尖的林怀信第一个发现他,像只快乐的小鸟般飞奔过来,扑进他的怀里。

  林万骁一把抱起儿子,用力亲了亲他那胖乎乎的脸蛋,多日来的紧绷感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今天怎么这么早?”夏宁宁笑着走过来,接过他手中的公文包,眼神里满是温柔。她今天穿了一件素雅的羊毛衫,气质温婉,更添了几分京城高校老师的娴静。

  “第一天报到,没什么事务,就早点回来。”林万骁抱着儿子,揽着妻子的肩膀,走进正屋。

  四合院经过精心修缮,既保留了传统的格局与韵味,又加入了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古色古香,舒适宜居。这里没有龙湖别墅的阔气,却更有家的温度和沉淀感。

  “曦曦,在新幼儿园还习惯吗?”林万骁放下儿子,关切地问。为了孩子上学,他们动用了些关系,将林怀信送进了京城一所教育资源顶尖的幼儿园。

  “习惯!老师夸我画画好看!”林怀信兴奋地比划着,“我还认识了新朋友,叫牛牛!”

  童言稚语逗得林万骁和夏宁宁都笑了起来。看着儿子天真烂漫的笑脸,林万骁心中充满了满足感。这种寻常人家的天伦之乐,对他而言,是征战官场后最温暖的慰藉。

  晚饭是家里保姆做的,几样精致的家常小菜,都是林万骁喜欢的口味。席间,夏宁宁聊起了自己工作单位的情况,林怀信则叽叽喳喳地说着幼儿园的趣事。

  “京城居,大不易。”夏宁宁给林万骁夹了一筷子菜,轻声感叹,“光是曦曦上学这事,就费了不少周章。以后你在这部委大院里,人际关系怕是比地方更复杂,更要处处留心。”

  林万骁点点头,给妻子盛了碗汤:“我知道。这里藏龙卧虎,水深着呢。不过你放心,我有分寸。倒是你,工作和孩子都要操心,辛苦了。”

  “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强。”夏宁宁微笑,“你在龙湖那几年,我和曦曦总是盼着你回来。现在好了,总算安定下来了。”

  饭后,林万骁陪着儿子在院子里玩了一会儿遥控汽车,直到小家伙玩累了,被妈妈带去洗澡睡觉。

  他独自坐在书房里,窗外是四合院静谧的夜色,屋内灯光明亮。桌上还摊开着从部里带回来的部分文件。他回想起白天在舆情信息局的所见所感,那种严谨、低调、注重程序的氛围,与龙湖那种大开大合、雷厉风行的工作方式确实差异巨大。

  在这里,一句话、一个批示,都可能产生远超一个区域政策的影响。他需要重新校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从习惯于发号施令的“甲方”,转变为善于领会、精于协调、慎于建言的“乙方”。

  但这并不意味着退缩。他知道,这个位置,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中枢神经末梢之一,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社会动态和最核心的决策参考信息。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更广阔的战场。

  家庭已然安顿,新的征程也已开启。林万骁深吸一口带着庭院草木清香的空气,目光落在那些待阅的舆情报告上,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专注。

  部委岁月,就在这京城秋夜的静谧与家庭的温馨中,悄然拉开了序幕。挑战未知,但他心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