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笔落惊风-《官场重生从雪夜救大佬到权力巅峰》

  林万骁投入了一项更为紧迫也更能体现他价值的工作,撰写一份关于近期某种社会思潮动向的内参报告。

  这种思潮并非空穴来风,它夹杂在对经济增速放缓、社会竞争加剧、个体发展压力增大的普遍焦虑之中,以一种看似反思现代性、追求“精神回归”的面目出现,但在某些网络社群和特定话语体系中,其论调逐渐偏激,隐含着对现行发展路径和主流价值的质疑,甚至带有几分虚无主义和反智倾向。

  林万骁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动向。他指示分管的处室加强了相关信息的监测和初步分析,但他觉得,处室提交的分析报告虽然数据详实,却未能穿透表象,触及问题的核心,也未能提出足够有分量的对策建议。他决定亲自操刀。

  夜深人静,书房里只闻灯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偶尔敲击键盘的轻响。林万骁没有急于动笔,他先是调阅了处室收集的全部资料,包括网络热议帖文、社群讨论截图、相关学术文章以及一些境外媒体对此思潮的歪曲解读和推波助澜。他像一位老练的医生,仔细查看着各种“症状”。

  然后,他闭上了眼睛,任由思绪沉入在龙湖工作的日日夜夜。他想起了那些在经开区为订单奔忙的中小企业主脸上的疲惫,想起了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既期盼又担忧的居民眼神,想起了靠山镇民宿老板在谈及未来时既兴奋又不安的复杂心情……这些鲜活的面孔和具体的困境,与网络上那些抽象的、有时甚至充满戾气的言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他意识到,这种思潮的滋生,根源不在于几句煽动性的口号,而在于快速发展进程中,部分群体确实存在的获得感、安全感、归属感的相对缺失,以及社会价值观在剧烈变迁中出现的一些迷惘和张力。网络只是提供了一个放大和扭曲的场域。

  思路渐渐清晰。他打开一个新的文档,开始撰写。

  报告的标题,他斟酌良久,最终定为 《关于当前部分社会群体中“精神内卷”与价值迷惘现象的初步观察与对策思考》 。这个标题既点明了现象,又避免了过于刺激的定性,符合内参的稳妥要求。

  在正文部分,他并没有像常规报告那样罗列大量网络言论实例,而是开宗明义,直指本质:

  “此轮思潮涌动,表面是对物质主义和技术理性的反思,实质是部分社会成员在快速现代化、市场化进程中,因竞争压力增大、社会支持系统尚不完善、部分领域公平正义感受挫,而产生的精神焦虑和价值失落感的集中投射。其背后,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矛盾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这一段定性,高屋建瓴,将具体的社会思想动态与宏观的社会主要矛盾联系起来,展现了他深刻的政治洞察力和理论功底。

  接着,他结合在龙湖的基层经验,分析了这种思潮易于滋生的几种社会土壤:一是部分青年群体面临高昂的生活成本与有限的上升通道,产生“躺平”或消极避世心态;二是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中,部分传统行业从业者或技能落后者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被抛弃感;三是在信息爆炸时代,部分民众对海量信息缺乏辨别力,易受极端或虚无观点影响;四是部分境外势力利用我社会转型期矛盾,刻意放大负面情绪,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每一个分析点,他都辅以在基层观察到的具体现象或数据支撑,使得分析既有高度,又不失地气,绝非闭门造车。

  在报告的核心部分——对策建议,林万骁没有提出那些大而无当的“加强引导”、“深化教育”等原则性建议,而是提出了几条具体且颇具操作性的思路:

  第一,实施“精神民生”纾困工程。 建议在继续抓好物质民生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心理建设和人文关怀。推动建立覆盖更广的社会心理服务和危机干预网络,鼓励社区、企业、学校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打造“心灵驿站”,为民众提供低成本甚至免费的心理疏导和精神滋养服务。

  第二,构建“价值坐标”清晰的主流叙事。 针对不同群体,创新话语体系。对青年,要讲清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的统一性,提供更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技能提升支持,打击“躺平”背后的不合理社会现象(如过度加班、职场pUA等);对转型阵痛中的群体,要完善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培训体系,让他们看到希望和出路;对广大民众,要善于用鲜活的故事和普通人改变命运的经历,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

  第三,打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战”。 不仅要管理,更要建设。扶持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影响力的正能量网络创作者和社群,鼓励创作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现实生活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用优质内容挤压负面思潮的生存空间。同时,提升对境外意识形态渗透的识别和反制能力。

  第四,推动形成“奋斗幸福观”的社会共识。 通过政策引导、榜样选树、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在全社会倡导“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价值理念,抵制“宿命论”和“投机心态”,营造崇尚实干、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整篇报告,逻辑严密,分析透彻,建议务实,既有对问题的深刻揭示,又充满了积极的建设性。文字精准凝练,处处体现着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完全符合部委内参“短、实、新、深”的要求。

  当林万骁敲下最后一个句号,窗外已是晨曦微露。他仔细审阅了一遍,做了最后的修改润色,确保每一个用词都经得起推敲。然后,他按照规定程序,通过内部加密系统,将这份报告直接报送至部领导,并抄送相关政策研究部门。

  他知道,这份报告一旦进入更高层级领导的视野,将是他思想深度、政治敏锐度和政策研究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示。这比处理十起具体的舆情事件,更能体现一个部委干部的价值。这不是简单的完成任务,而是主动建言,是参与塑造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策略的尝试。

  笔落之下,虽无声响,却可能在某些决策者的心中激起波澜。林万骁站在窗前,看着京城在晨光中苏醒,心中充满了一种参与历史的庄重感。他的舞台,已经从龙湖那片具体的土地,扩展到了关乎国家精神走向的更广阔领域。这一步,他迈得沉稳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