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万骁在“矿业谣言”事件中的果断处置和随后那份关于社会思潮的内参报告,影响力在部委中悄然扩散。当然,赞誉之声居多,但同时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也开始出现。
异样最先出现在一次局内的业务讨论会上。议题是关于如何优化现有的舆情信息报送模板,使其更能反映深层次的社会心态。林万骁结合自己构建新体系的构想,提出是否可以增加“核心诉求挖掘”、“群体心态画像”和“关联风险预判”等栏目,让报告不仅呈现“是什么”,更试图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
他的话音刚落,坐在对面、一直负责报告模板审定工作的老专家刘道善(简称刘老)就推了推厚厚的眼镜,慢条斯理地开口了:“万骁同志的想法很有创新性啊。不过呢,我们现有的模板是经过多年实践,部领导认可,各方都习惯了的格式。贸然增加这么多主观性强、难以量化的内容,会不会影响报告的客观性?而且,下面报送信息的同志水平参差不齐,要求太高,他们可能无从下手,反而影响信息收集的效率和覆盖面。”
刘老是局里的老资格,享受副司级待遇,虽不担任具体领导职务,但威望很高,许多既定流程和规范都出自他手。他的话听起来是在探讨业务,但语气中那种对“既定规矩”的维护和对“标新立异”的不以为然,几乎不加掩饰。
立刻有几位资深处长附和:
“刘老说得有道理,规范性很重要。”
“是啊,增加栏目容易,但确保下面报上来的质量是难题。”
“现在工作量大,再增加复杂分析,怕基层负担太重。”
会议室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林万骁能感觉到,那些投来的目光中,除了对刘老的尊重,也夹杂着对变革本能的抵触和一丝对他这个“空降兵”急于表现的不以为然。他提出的并非根本性颠覆,仅仅是在现有框架下的优化建议,却已然触动了某些人习惯的舒适区。
他面色不变,语气平和地回应:“刘老和各位同志的顾虑很实际。规范化是基础,这一点毋庸置疑。我的想法是,我们可以先在小范围内试点,选择几个基础好的省市作为联系点,尝试报送更深入的分析内容,同时配套提供分析指引和培训。成熟之后,再考虑是否推广,或者作为现有模板的补充附件。目的不是为了增加负担,而是为了提升我们信息产品的‘含金量’,更好地服务决策。”
他既肯定了规范的重要性,又提出了稳妥的推进路径,让人难以直接反驳。周其文局长最后拍板,同意先小范围试点,算是给了林万骁一个台阶,但也明显放缓了他试图推动变革的步伐。
这还只是台面上的阻力。更隐晦的,发生在日常的细节里。
有一次,林万骁需要调阅一份几年前的重大舆情事件归档材料,用于研究借鉴。按规定流程签批后,档案室却回复说那份材料因库房调整,暂时无法提取,需要等几天。而据林万骁侧面了解,那份材料并非冷门档案,近期还有其他司局的同志借阅过。
还有一次,在部分涉及跨局协调的工作中,他明显感觉到对方的态度不像之前那么顺畅,总会提出一些程序上或技术上的细节问题,需要反复沟通确认,无形中拖慢了进度。一些原本可以通过非正式沟通快速解决的问题,也被要求严格走公文流程。
林万骁偶尔还能听到一些含沙射影的议论。
“林局想法是好的,就是……有点急了。”
“到底是地方上来的,不太了解部里的实际情况。”
“听说他那个新体系构想,要动的东西不少,涉及数据权限和技术采购,水很深啊……”
这些风声,无孔不入,虽不猛烈,却足以让人感到憋闷和不适。林万骁心里清楚,他的新思路触及了某些潜在的部门利益、工作习惯,甚至可能影响到了某些技术供应商或合作单位的既定格局。他推动的“智能化”、“精准化”,意味着可能改变现有的一些资源分配和工作模式,自然会引来既得利益者的反弹和观望者的疑虑。
晚上回到家,夏宁宁敏锐地察觉到他眉宇间一丝难以化开的沉郁。在哄睡林怀信后,她端着一杯热牛奶走进书房。
“遇到难题了?”她轻声问,将牛奶放在书桌上。
林万骁没有隐瞒,将近期遇到的微妙阻力简单说了说。
夏宁宁安静地听完,沉吟片刻,说道:“爸之前提醒过你,部委工作,‘稳健比冒进更重要’。你想做事是好的,但在这里,有时候‘怎么做’比‘做什么’更重要。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是不是可以考虑,把步子放得更缓一些,先团结大多数,尤其是那些像刘老一样有威望、但又相对保守的老同志?他们的认可,有时候比硬推方案更有用。”
林万骁不得不承认,自己或许确实有些操之过急了。在地方担任主官时,他拥有绝对的权威和推动力,但在部委,他只是一个副职,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智慧。
他握住夏宁宁的手,点了点头:“你说得对。是我有点心急了。新体系的构想方向没错,但推进的策略需要调整。不能只盯着蓝图,忽略了脚下路的崎岖。”
他意识到,在部委这座庞大的机关里,仅仅有超前的思路和实干的能力还不够,还需要懂得平衡的艺术,需要学会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巧妙地化解阻力,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这对他来说,是比处理任何突发舆情都更具挑战性的一课。
他拿起那杯温热的牛奶,慢慢喝了一口:“嗯,老婆,你说的对!儿子睡着了吧?该交作业了!”
异样最先出现在一次局内的业务讨论会上。议题是关于如何优化现有的舆情信息报送模板,使其更能反映深层次的社会心态。林万骁结合自己构建新体系的构想,提出是否可以增加“核心诉求挖掘”、“群体心态画像”和“关联风险预判”等栏目,让报告不仅呈现“是什么”,更试图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
他的话音刚落,坐在对面、一直负责报告模板审定工作的老专家刘道善(简称刘老)就推了推厚厚的眼镜,慢条斯理地开口了:“万骁同志的想法很有创新性啊。不过呢,我们现有的模板是经过多年实践,部领导认可,各方都习惯了的格式。贸然增加这么多主观性强、难以量化的内容,会不会影响报告的客观性?而且,下面报送信息的同志水平参差不齐,要求太高,他们可能无从下手,反而影响信息收集的效率和覆盖面。”
刘老是局里的老资格,享受副司级待遇,虽不担任具体领导职务,但威望很高,许多既定流程和规范都出自他手。他的话听起来是在探讨业务,但语气中那种对“既定规矩”的维护和对“标新立异”的不以为然,几乎不加掩饰。
立刻有几位资深处长附和:
“刘老说得有道理,规范性很重要。”
“是啊,增加栏目容易,但确保下面报上来的质量是难题。”
“现在工作量大,再增加复杂分析,怕基层负担太重。”
会议室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林万骁能感觉到,那些投来的目光中,除了对刘老的尊重,也夹杂着对变革本能的抵触和一丝对他这个“空降兵”急于表现的不以为然。他提出的并非根本性颠覆,仅仅是在现有框架下的优化建议,却已然触动了某些人习惯的舒适区。
他面色不变,语气平和地回应:“刘老和各位同志的顾虑很实际。规范化是基础,这一点毋庸置疑。我的想法是,我们可以先在小范围内试点,选择几个基础好的省市作为联系点,尝试报送更深入的分析内容,同时配套提供分析指引和培训。成熟之后,再考虑是否推广,或者作为现有模板的补充附件。目的不是为了增加负担,而是为了提升我们信息产品的‘含金量’,更好地服务决策。”
他既肯定了规范的重要性,又提出了稳妥的推进路径,让人难以直接反驳。周其文局长最后拍板,同意先小范围试点,算是给了林万骁一个台阶,但也明显放缓了他试图推动变革的步伐。
这还只是台面上的阻力。更隐晦的,发生在日常的细节里。
有一次,林万骁需要调阅一份几年前的重大舆情事件归档材料,用于研究借鉴。按规定流程签批后,档案室却回复说那份材料因库房调整,暂时无法提取,需要等几天。而据林万骁侧面了解,那份材料并非冷门档案,近期还有其他司局的同志借阅过。
还有一次,在部分涉及跨局协调的工作中,他明显感觉到对方的态度不像之前那么顺畅,总会提出一些程序上或技术上的细节问题,需要反复沟通确认,无形中拖慢了进度。一些原本可以通过非正式沟通快速解决的问题,也被要求严格走公文流程。
林万骁偶尔还能听到一些含沙射影的议论。
“林局想法是好的,就是……有点急了。”
“到底是地方上来的,不太了解部里的实际情况。”
“听说他那个新体系构想,要动的东西不少,涉及数据权限和技术采购,水很深啊……”
这些风声,无孔不入,虽不猛烈,却足以让人感到憋闷和不适。林万骁心里清楚,他的新思路触及了某些潜在的部门利益、工作习惯,甚至可能影响到了某些技术供应商或合作单位的既定格局。他推动的“智能化”、“精准化”,意味着可能改变现有的一些资源分配和工作模式,自然会引来既得利益者的反弹和观望者的疑虑。
晚上回到家,夏宁宁敏锐地察觉到他眉宇间一丝难以化开的沉郁。在哄睡林怀信后,她端着一杯热牛奶走进书房。
“遇到难题了?”她轻声问,将牛奶放在书桌上。
林万骁没有隐瞒,将近期遇到的微妙阻力简单说了说。
夏宁宁安静地听完,沉吟片刻,说道:“爸之前提醒过你,部委工作,‘稳健比冒进更重要’。你想做事是好的,但在这里,有时候‘怎么做’比‘做什么’更重要。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是不是可以考虑,把步子放得更缓一些,先团结大多数,尤其是那些像刘老一样有威望、但又相对保守的老同志?他们的认可,有时候比硬推方案更有用。”
林万骁不得不承认,自己或许确实有些操之过急了。在地方担任主官时,他拥有绝对的权威和推动力,但在部委,他只是一个副职,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智慧。
他握住夏宁宁的手,点了点头:“你说得对。是我有点心急了。新体系的构想方向没错,但推进的策略需要调整。不能只盯着蓝图,忽略了脚下路的崎岖。”
他意识到,在部委这座庞大的机关里,仅仅有超前的思路和实干的能力还不够,还需要懂得平衡的艺术,需要学会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巧妙地化解阻力,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这对他来说,是比处理任何突发舆情都更具挑战性的一课。
他拿起那杯温热的牛奶,慢慢喝了一口:“嗯,老婆,你说的对!儿子睡着了吧?该交作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