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条主要的谣言被暂时压制,但网络上关于“启明星”的讨论,依然充斥着大量的疑虑、误读和情绪化的喧嚣。被动防御、见招拆招,终究落了下乘,且极易陷入疲于奔命的困境。
林万骁站在监控墙前,凝视着那些虽然热度有所下降,但依旧盘踞在舆论场中的负面情绪板块,眉头微蹙。他知道,仅仅辟谣是远远不够的。拆除了炸弹,还需要清扫战场,重建秩序,甚至要在这片思想的废墟上,主动树立起指引方向的灯塔。
“不能总被他们牵着鼻子走。”林万骁转过身,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一位核心成员的耳中,“辟谣是治标,引导才是治本。我们要把话语权夺回来,把公众的注意力,从那些被刻意制造的焦虑和质疑上,引向改革本身的光明面。”
他走回指挥席,双手按在桌面上,目光扫过略显疲惫的团队:“从现在开始,我们的工作重心要调整。从‘防御阻击’转向‘主动引导’。我们要学会设置议题,而不是总在回应别人的议题。”
“王处,”他看向监测研判组组长,“立刻从我们前期储备的案例库中,筛选出三个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启明星’改革惠民初心、操作过程透明规范、且已取得初步积极反响的地方试点案例。我要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普通老百姓能看得懂、有共鸣的故事。”
“是!我们马上梳理!”王卫明精神一振,立刻领会了林万骁的意图。
“张岚,”他转向引导应对组组长,“协调央媒深度报道组,组成特别采访小队,分赴这三个试点地区。不要官样文章,要下沉到社区、厂矿、田间地头,去采访一线的干部、参与改革的企业、享受到红利的普通民众。挖掘细节,捕捉真情实感,做成系列专题报道,在黄金时段、重要版面推出。”
“明白!我立刻联系总编室,争取最好的资源位!”张岚迅速记录。
“同时,”林万骁继续部署,“启动我们的‘专家解读团’升级版。不要让他们再停留在宏观层面的原则性论述。给他们提供这三个典型案例的详细素材,让他们围绕具体案例进行解读。比如,针对国有资产估值疑虑,就请专家结合某个老工业基地国企成功转型、职工安置满意的实例,掰开揉碎了讲估值过程如何透明,安置方案如何保障职工利益。针对公共服务引入社会资本的担忧,就结合某个偏远山区因为引入社会资本建起标准化卫生院、村民看病不再难的例子,讲清楚政府如何监管、如何确保普惠性。”
他强调道:“解读的语言要变。少用‘有利于’、‘旨在’这种官僚腔,多用‘带来了’、‘解决了’、‘看到了’这种结果性、感受性的语言。要让专家说人话,讲老百姓关心的事。”
“好的,林局,我们重新调整专家沟通口径和发布内容。”张岚点头。
“老李,”林万骁最后看向综合协调组组长,“你负责保障。确保采访团队一路畅通,确保专家们能拿到最一手、最鲜活的材料。同时,密切关注网信部门那边的动态,我们主动设置的这些正面议题,要争取获得他们的重点推荐和流量加持。”
“放心,后勤和协调绝不掉链子。”老李拍胸脯保证。
战略方向既定,各个小组再次高速运转起来,但这一次,节奏中少了几分救火般的仓促,多了几分谋定后动的沉稳。
仅仅二十四小时后,一系列精心烹制的“精神大餐”开始被端上舆论的餐桌。
央视新闻频道黄金时段,推出了《“启明星”照进现实》系列深度报道的第一集。镜头没有对准宏大的会议和官员,而是对准了东北某个曾经濒临破产的老国企。画面里,不再是刻板的厂房和设备,而是老工人们拿到股权分红和妥善安置协议后,那一张张如释重负又充满希望的脸。厂长在镜头前,没有空话套话,而是拿着厚厚的账本和审计报告,一点点解释资产如何评估,资金如何使用,未来如何规划。真实,往往拥有最打动人心的力量。
几乎同时,几位在公众中拥有良好口碑的经济学家、社会学者,在他们的个人社交账号和受邀参加的网络直播中,纷纷转变了话风。他们不再高谈阔论抽象的理论,而是拿着刚刚播出的报道案例,或者类似的调研素材,像拉家常一样,分析这个国企为什么能成功转型,那个乡村的医疗条件是如何切实改善的。他们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政策,用具体的结果回应虚空的质疑。
“大家看,这个厂子的资产评估,是引入了三家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背靠背进行的,结果全程公示,这还能有什么猫腻?”
“山区那个卫生院,政府规定了药价上限和服务标准,私营资本负责运营管理和设备投入,既解决了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又保证了老百姓看得起病,这叫双赢。”
这些接地气的解读,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新一轮的热议,但这一次,话题的焦点开始从“会不会有问题”,转向了“原来可以这样操作”、“我们这里是不是也能学习”。
权威媒体、知名专家、鲜活案例、通俗解读……多管齐下,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正面声浪,开始有力地冲刷着此前被谣言和负面情绪污染的舆论土壤。
林万骁在指挥中心,密切关注着数据的变化。监控屏幕上,代表正面讨论和中性探讨的蓝色、绿色区域正在稳步扩大,虽然那些顽固的红色质疑区域仍未完全消退,但舆论的天平,已经开始向着理性、建设性的方向倾斜。
“林局,效果很明显!”王卫明指着屏幕上的情感分析图谱,兴奋地报告,“围绕我们推出的几个典型案例的讨论,正面情绪占比超过百分之六十五!相关话题下的理性讨论比例大幅提升!”
张岚也补充道:“几家合作媒体反馈,报道的观众互动数据和转发量都非常高,说明观众真的看进去了,也在思考。”
林万骁微微颔首,脸上却并无太多喜色。他知道,引导艺术并非一蹴而就,这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持续投入,不断设置新的、能引发共鸣的议题,才能巩固阵地,扩大战果。
“不要松懈。”他沉声道,“第一波引导效果不错,但还不够。监测组,继续挖掘新的、有价值的正面案例和改革故事。引导组,准备第二波、第三波的宣传策划,形式可以更丰富,比如短视频、纪录片、在线问答等。我们要让‘启明星’的光芒,持续照亮舆论场的每一个角落,让理性、建设性的声音,最终成为压倒性的主流。”
他走到窗边,一夜未眠,但他的眼神依旧明亮而坚定。被动辟谣,只是权宜之计;主动引导,设置议题,才是掌控舆论战场主动权的王道。
林万骁站在监控墙前,凝视着那些虽然热度有所下降,但依旧盘踞在舆论场中的负面情绪板块,眉头微蹙。他知道,仅仅辟谣是远远不够的。拆除了炸弹,还需要清扫战场,重建秩序,甚至要在这片思想的废墟上,主动树立起指引方向的灯塔。
“不能总被他们牵着鼻子走。”林万骁转过身,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一位核心成员的耳中,“辟谣是治标,引导才是治本。我们要把话语权夺回来,把公众的注意力,从那些被刻意制造的焦虑和质疑上,引向改革本身的光明面。”
他走回指挥席,双手按在桌面上,目光扫过略显疲惫的团队:“从现在开始,我们的工作重心要调整。从‘防御阻击’转向‘主动引导’。我们要学会设置议题,而不是总在回应别人的议题。”
“王处,”他看向监测研判组组长,“立刻从我们前期储备的案例库中,筛选出三个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启明星’改革惠民初心、操作过程透明规范、且已取得初步积极反响的地方试点案例。我要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普通老百姓能看得懂、有共鸣的故事。”
“是!我们马上梳理!”王卫明精神一振,立刻领会了林万骁的意图。
“张岚,”他转向引导应对组组长,“协调央媒深度报道组,组成特别采访小队,分赴这三个试点地区。不要官样文章,要下沉到社区、厂矿、田间地头,去采访一线的干部、参与改革的企业、享受到红利的普通民众。挖掘细节,捕捉真情实感,做成系列专题报道,在黄金时段、重要版面推出。”
“明白!我立刻联系总编室,争取最好的资源位!”张岚迅速记录。
“同时,”林万骁继续部署,“启动我们的‘专家解读团’升级版。不要让他们再停留在宏观层面的原则性论述。给他们提供这三个典型案例的详细素材,让他们围绕具体案例进行解读。比如,针对国有资产估值疑虑,就请专家结合某个老工业基地国企成功转型、职工安置满意的实例,掰开揉碎了讲估值过程如何透明,安置方案如何保障职工利益。针对公共服务引入社会资本的担忧,就结合某个偏远山区因为引入社会资本建起标准化卫生院、村民看病不再难的例子,讲清楚政府如何监管、如何确保普惠性。”
他强调道:“解读的语言要变。少用‘有利于’、‘旨在’这种官僚腔,多用‘带来了’、‘解决了’、‘看到了’这种结果性、感受性的语言。要让专家说人话,讲老百姓关心的事。”
“好的,林局,我们重新调整专家沟通口径和发布内容。”张岚点头。
“老李,”林万骁最后看向综合协调组组长,“你负责保障。确保采访团队一路畅通,确保专家们能拿到最一手、最鲜活的材料。同时,密切关注网信部门那边的动态,我们主动设置的这些正面议题,要争取获得他们的重点推荐和流量加持。”
“放心,后勤和协调绝不掉链子。”老李拍胸脯保证。
战略方向既定,各个小组再次高速运转起来,但这一次,节奏中少了几分救火般的仓促,多了几分谋定后动的沉稳。
仅仅二十四小时后,一系列精心烹制的“精神大餐”开始被端上舆论的餐桌。
央视新闻频道黄金时段,推出了《“启明星”照进现实》系列深度报道的第一集。镜头没有对准宏大的会议和官员,而是对准了东北某个曾经濒临破产的老国企。画面里,不再是刻板的厂房和设备,而是老工人们拿到股权分红和妥善安置协议后,那一张张如释重负又充满希望的脸。厂长在镜头前,没有空话套话,而是拿着厚厚的账本和审计报告,一点点解释资产如何评估,资金如何使用,未来如何规划。真实,往往拥有最打动人心的力量。
几乎同时,几位在公众中拥有良好口碑的经济学家、社会学者,在他们的个人社交账号和受邀参加的网络直播中,纷纷转变了话风。他们不再高谈阔论抽象的理论,而是拿着刚刚播出的报道案例,或者类似的调研素材,像拉家常一样,分析这个国企为什么能成功转型,那个乡村的医疗条件是如何切实改善的。他们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政策,用具体的结果回应虚空的质疑。
“大家看,这个厂子的资产评估,是引入了三家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背靠背进行的,结果全程公示,这还能有什么猫腻?”
“山区那个卫生院,政府规定了药价上限和服务标准,私营资本负责运营管理和设备投入,既解决了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又保证了老百姓看得起病,这叫双赢。”
这些接地气的解读,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新一轮的热议,但这一次,话题的焦点开始从“会不会有问题”,转向了“原来可以这样操作”、“我们这里是不是也能学习”。
权威媒体、知名专家、鲜活案例、通俗解读……多管齐下,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正面声浪,开始有力地冲刷着此前被谣言和负面情绪污染的舆论土壤。
林万骁在指挥中心,密切关注着数据的变化。监控屏幕上,代表正面讨论和中性探讨的蓝色、绿色区域正在稳步扩大,虽然那些顽固的红色质疑区域仍未完全消退,但舆论的天平,已经开始向着理性、建设性的方向倾斜。
“林局,效果很明显!”王卫明指着屏幕上的情感分析图谱,兴奋地报告,“围绕我们推出的几个典型案例的讨论,正面情绪占比超过百分之六十五!相关话题下的理性讨论比例大幅提升!”
张岚也补充道:“几家合作媒体反馈,报道的观众互动数据和转发量都非常高,说明观众真的看进去了,也在思考。”
林万骁微微颔首,脸上却并无太多喜色。他知道,引导艺术并非一蹴而就,这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持续投入,不断设置新的、能引发共鸣的议题,才能巩固阵地,扩大战果。
“不要松懈。”他沉声道,“第一波引导效果不错,但还不够。监测组,继续挖掘新的、有价值的正面案例和改革故事。引导组,准备第二波、第三波的宣传策划,形式可以更丰富,比如短视频、纪录片、在线问答等。我们要让‘启明星’的光芒,持续照亮舆论场的每一个角落,让理性、建设性的声音,最终成为压倒性的主流。”
他走到窗边,一夜未眠,但他的眼神依旧明亮而坚定。被动辟谣,只是权宜之计;主动引导,设置议题,才是掌控舆论战场主动权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