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数据壁垒-《官场重生从雪夜救大佬到权力巅峰》

  林万骁坐在局长办公室,却并未感到多少新官上任的意气风发,反而被一个更为庞大和顽固的难题所困扰,数据壁垒。

  上任伊始,他便试图推动一项基础性工作:牵头梳理与部内核心职能相关的各类数据资源,旨在绘制一幅清晰的“部内数据资产地图”,为未来政策研究的精准化和科学化打下基础。然而,这项工作刚刚启动,便撞上了一堵堵无形的、却坚不可摧的高墙。

  他首先让秘书向部内各业务司局发出了协调函,请求提供其掌握的核心业务数据目录、统计口径及共享权限说明。回复倒是很快,但内容却大同小异,充满了官方式的推诿与“技术性”的拒绝。

  经济运行司回复:“我司掌握的行业运行数据涉及企业商业秘密和国家安全,需严格按保密规定管理,暂无法提供详细目录。”

  社会发展司表示:“社会调查微观数据受《统计法》保护,且涉及个人隐私,共享需履行复杂审批程序,短期内难以完成。

  一份份措辞严谨、援引各种法规条款的回复摆在他的案头,像一道道冰冷的铁幕。林万骁召集内部开会研讨,几位处长面露难色。

  一位处长扶了扶眼镜,语重心长:“林局,这事儿不好办啊。各部委、甚至部内各司局,都把数据看成自己的‘命根子’、‘自留地’。这里面涉及权力、资源,甚至寻租空间。你想把大家的家底都摸清楚,还要共享,等于是虎口夺食,阻力能不大吗?”

  另一位副处长补充道:“而且各家数据标准不一、统计口径不同,就算勉强要过来,也是一堆乱麻,整合成本极高。再加上数据安全、隐私保护这些硬约束,简直就是雷区。”

  林万骁沉默地听着。他何尝不知道这些?在推动舆情系统升级时,他已初步领教过公安、工信等部委的“地盘意识”。如今在自己部内,这堵墙同样坚固。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深刻的体制痼疾——条块分割、部门利益至上。每个部门都希望获取别人的数据来丰富自己的决策,却不愿开放自己的数据,生怕失去话语权和竞争优势。

  “如果我们自己的政策研究,都只能基于有限的、片面的数据,如何能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林万骁敲了敲桌面,语气沉凝,“比如我们要研究一项新的产业政策,如果不了解真实的行业运行数据、企业创新能力数据、国际市场变化数据,仅凭一些宏观报告和调研片段,制定出的政策岂不是空中楼阁?甚至可能被某些利益集团提供的片面数据所误导。”

  他想起沈星澜之前警示的,资本通过影响学术研究来干扰政策制定。如果官方自身的数据都无法打通和有效利用,那么就更容易被外部精心包装的“数据”和“观点”所影响。

  “困难很大,但这件事必须做。”林万骁下了决心,“我们不能因为难就绕道走。数据壁垒不打破,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无从谈起。”

  他转变了策略,不再追求一步到位的全面共享。而是选择了一个突破口,围绕部里近期重点关注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一重大课题,尝试建立一个跨司局的“专题数据协作机制”。

  他亲自起草了一份报告,直接呈送给部长和张小峰副部长。报告中,他没有空谈数据共享的大道理,而是紧密结合“数实融合”这一国家战略,详细阐述了当前政策研究因数据割裂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建立专题数据协作机制对于精准把握融合态势、识别风险、提出有效政策建议的极端重要性。

  “这不是为了共享而共享,而是为了服务部党组最重要的决策。”他在报告中强调,“建议以此课题为试点,探索建立一套‘数据需求清单-数据提供责任清单-数据安全使用协议’的工作流程,在确保安全和各方权益的前提下,实现有限目标、特定场景下的数据协同。”

  这份报告得到了部长的重视,批示要求“认真研究,稳妥推进”。有了尚方宝剑,林万骁再次召集相关司局负责人开会。

  这一次,他不再发协调函,而是拿着部长的批示,与各位司局长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他放低姿态,不是以命令的口吻,而是以寻求合作、共同攻克政策难题的姿态,与他们探讨如何在“数实融合”这个共同目标下,贡献各自的数据力量。

  “王司长,我们不需要您的原始微观数据,只需要一些脱敏后的行业聚合指标,比如分区域的数字化投入强度、不同规模企业的云服务使用率,这对我们判断融合深度至关重要。”

  “李司长,关于隐私问题,我们可以签订严格的保密协议,数据仅在指定环境、由指定人员用于本课题研究,绝不外泄。”

  他甚至承诺,他将负责牵头制定统一的数据清洗和标准转换方案,减轻各司局的技术负担,并且研究成果将与数据提供方共享。

  这种务实、聚焦、且充分考虑到各方关切的态度,终于撬开了一丝缝隙。几个核心司局的态度有所松动,同意在严格限定条件下,提供部分非核心的聚合数据。

  与此同时,林万骁也指示局里的年轻骨干,开始研究利用联邦学习、隐私计算等前沿技术,探索在数据“不出域”、不泄露原始信息的前提下,实现多方数据价值融合的技术路径。他知道,长远来看,技术手段是破解数据隐私和安全担忧、打破壁垒的关键工具之一。

  第一步虽然迈得艰难而微小,但终究是迈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