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嘴峡滑坡灾害的舆情应对工作告一段落,但其暴露出的问题与积累的经验,却成为舆情局内部深入反思的宝贵素材。林万骁决定召开一次全局范围的研讨会,主题便是“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与共识凝聚”。
会议室里坐满了人,不仅有局里的骨干,林万骁还特意邀请了部分来自燕大联合实验室的学者,以及部内其他相关司局的观察员。他希望这是一次思想的碰撞,而不仅仅是工作总结。
会议前半程,各处处长和业务骨干结合龙嘴峡案例,汇报了监测、引导、协调各环节的得失,讨论热烈,但多集中于具体操作层面。
当讨论似乎陷入技术性细节的泥潭时,林万骁轻轻敲了敲桌面,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他没有立刻评价之前的发言,而是将目光投向窗外,仿佛在组织语言,片刻后,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各位刚才的讨论都很具体,很有价值。但我们在埋头拉车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抬头看看路?我们应对了无数次舆情,平息了无数场风波,但有没有思考过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我们舆论工作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看到不少人露出了思索的神情。
“是为了消灭所有负面声音吗?不可能,也不现实。是为了让网络空间一片歌功颂德吗?那只会掩盖真正的问题。”林万骁自问自答,随即抛出了他的核心观点,“我认为,我们舆论工作的核心,在于‘凝聚共识’,在于画出最大的‘同心圆’。”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画了一个小小的圆心。
“这个圆心,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利益,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共同梦想。这是不容置疑、必须坚守的底线和根本。”他在圆心重重一点。
接着,他以圆心为核心,画出了几个层层扩散的圆圈。
“围绕这个圆心,存在着不同半径的‘同心圆’。最里层的,是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高度认同、坚定不移的支持力量;往外一层,可能是对某些具体政策有不同看法,但总体上拥护核心、希望国家好的建设性力量;再往外,或许是对一些社会现象不满、发出批评声音,但本质上是恨铁不成钢的群体;最外层的,可能是一些受到错误思潮影响,或者因自身利益受损而心存怨气的个体,甚至包括少数别有用心者。”
他放下笔,转身面对众人:“我们过去的工作,有时过于简单粗暴,要么试图把所有声音都压进最里层,要么对稍微外围的声音就视为异己,进行排斥和打击。结果呢?往往适得其反,把一些原本可以争取的力量,推向了更外围。”
“龙嘴峡事件中,我们前期专注于辟谣和发布权威信息,这没错,是守住了圆心。但真正扭转舆论态势的,是什么?”他看向引导处处长。
引导处处长思索着回答:“是那个获救村民的感人故事,是救援人员的无私奉献精神打动了人心。”
“没错!”林万骁肯定道,“这就是情感的力量,是价值观的共鸣。它跨越了不同的认知圈层,将大多数人的情感和注意力,都吸引、凝聚到了‘生命至上、众志成城’这个共同的基点上。这就是在画‘同心圆’!”
他回到座位,语气变得更加沉静而有力:“所以,我们今后的工作思路,必须进行调整。不能只满足于当‘消防队’,哪里着火扑哪里。更要学会当‘建筑师’,主动去构建和扩大这个‘同心圆’。”
他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工作思路:
“第一,坚守圆心,强基固本。 必须持续不断地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用老百姓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讲清楚我们核心价值的优越性和必然性。这是凝聚共识的定盘星。
第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对于圆环内部不同层次的声音,要有所区分。对建设性的意见,要虚心听取,吸收转化;对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误解,要耐心解释,加强沟通;对善意的批评,要坦然面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能搞‘一刀切’,要允许在根本原则一致下的多样性表达。
第三,设置议题,有效引导。 要善于主动设置能引发广泛共鸣的正面议题,比如龙嘴峡的‘生命救援’,比如日常的‘奋斗幸福观’、‘工匠精神’等,用这些正能量的话题去填充舆论空间,潜移默化地引导公众视线,挤压负面情绪的生存空间。
第四,精准施策,分化瓦解。 对于最外层那些真正别有用心、试图破坏共识的极少数,要依法依规,精准打击,揭露其本质。同时,要善于将其与因其他原因停留在外围的普通民众区分开来,孤立极少数,团结大多数。
第五,线上线下,融合推进。 ‘同心圆’不仅是网上的,更是网下的。线上的共识需要线下实实在在的公平正义、民生改善来支撑。我们的政策研究,要更加注重社会心态的调研,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本身就成为凝聚共识、扩大同心圆的过程。”
林万骁的阐述,将具体的舆情应对案例,提升到了理论思考和战略布局的层面。他提出的“同心圆”理念,形象而深刻,既强调了原则的坚定性,又体现了策略的灵活性,为复杂的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
在场的学者们频频点头,一位社会学教授低声对同伴说:“这个比喻很精妙,既有政治高度,又符合传播规律,林局长的理论概括能力很强啊。”
部内其他司局的观察员也露出深思的神色,显然受到了启发。
研讨会结束后,众人陆续离开,脸上都带着收获的兴奋。林万骁独自留在会议室,看着白板上那个由简简单单几个圆圈构成的“同心圆”图案。
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凝聚最广泛的社会共识,这是一项宏大而艰巨的工程,需要久久为功。
会议室里坐满了人,不仅有局里的骨干,林万骁还特意邀请了部分来自燕大联合实验室的学者,以及部内其他相关司局的观察员。他希望这是一次思想的碰撞,而不仅仅是工作总结。
会议前半程,各处处长和业务骨干结合龙嘴峡案例,汇报了监测、引导、协调各环节的得失,讨论热烈,但多集中于具体操作层面。
当讨论似乎陷入技术性细节的泥潭时,林万骁轻轻敲了敲桌面,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他没有立刻评价之前的发言,而是将目光投向窗外,仿佛在组织语言,片刻后,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各位刚才的讨论都很具体,很有价值。但我们在埋头拉车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抬头看看路?我们应对了无数次舆情,平息了无数场风波,但有没有思考过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我们舆论工作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看到不少人露出了思索的神情。
“是为了消灭所有负面声音吗?不可能,也不现实。是为了让网络空间一片歌功颂德吗?那只会掩盖真正的问题。”林万骁自问自答,随即抛出了他的核心观点,“我认为,我们舆论工作的核心,在于‘凝聚共识’,在于画出最大的‘同心圆’。”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画了一个小小的圆心。
“这个圆心,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利益,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共同梦想。这是不容置疑、必须坚守的底线和根本。”他在圆心重重一点。
接着,他以圆心为核心,画出了几个层层扩散的圆圈。
“围绕这个圆心,存在着不同半径的‘同心圆’。最里层的,是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高度认同、坚定不移的支持力量;往外一层,可能是对某些具体政策有不同看法,但总体上拥护核心、希望国家好的建设性力量;再往外,或许是对一些社会现象不满、发出批评声音,但本质上是恨铁不成钢的群体;最外层的,可能是一些受到错误思潮影响,或者因自身利益受损而心存怨气的个体,甚至包括少数别有用心者。”
他放下笔,转身面对众人:“我们过去的工作,有时过于简单粗暴,要么试图把所有声音都压进最里层,要么对稍微外围的声音就视为异己,进行排斥和打击。结果呢?往往适得其反,把一些原本可以争取的力量,推向了更外围。”
“龙嘴峡事件中,我们前期专注于辟谣和发布权威信息,这没错,是守住了圆心。但真正扭转舆论态势的,是什么?”他看向引导处处长。
引导处处长思索着回答:“是那个获救村民的感人故事,是救援人员的无私奉献精神打动了人心。”
“没错!”林万骁肯定道,“这就是情感的力量,是价值观的共鸣。它跨越了不同的认知圈层,将大多数人的情感和注意力,都吸引、凝聚到了‘生命至上、众志成城’这个共同的基点上。这就是在画‘同心圆’!”
他回到座位,语气变得更加沉静而有力:“所以,我们今后的工作思路,必须进行调整。不能只满足于当‘消防队’,哪里着火扑哪里。更要学会当‘建筑师’,主动去构建和扩大这个‘同心圆’。”
他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工作思路:
“第一,坚守圆心,强基固本。 必须持续不断地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用老百姓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讲清楚我们核心价值的优越性和必然性。这是凝聚共识的定盘星。
第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对于圆环内部不同层次的声音,要有所区分。对建设性的意见,要虚心听取,吸收转化;对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误解,要耐心解释,加强沟通;对善意的批评,要坦然面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能搞‘一刀切’,要允许在根本原则一致下的多样性表达。
第三,设置议题,有效引导。 要善于主动设置能引发广泛共鸣的正面议题,比如龙嘴峡的‘生命救援’,比如日常的‘奋斗幸福观’、‘工匠精神’等,用这些正能量的话题去填充舆论空间,潜移默化地引导公众视线,挤压负面情绪的生存空间。
第四,精准施策,分化瓦解。 对于最外层那些真正别有用心、试图破坏共识的极少数,要依法依规,精准打击,揭露其本质。同时,要善于将其与因其他原因停留在外围的普通民众区分开来,孤立极少数,团结大多数。
第五,线上线下,融合推进。 ‘同心圆’不仅是网上的,更是网下的。线上的共识需要线下实实在在的公平正义、民生改善来支撑。我们的政策研究,要更加注重社会心态的调研,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本身就成为凝聚共识、扩大同心圆的过程。”
林万骁的阐述,将具体的舆情应对案例,提升到了理论思考和战略布局的层面。他提出的“同心圆”理念,形象而深刻,既强调了原则的坚定性,又体现了策略的灵活性,为复杂的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
在场的学者们频频点头,一位社会学教授低声对同伴说:“这个比喻很精妙,既有政治高度,又符合传播规律,林局长的理论概括能力很强啊。”
部内其他司局的观察员也露出深思的神色,显然受到了启发。
研讨会结束后,众人陆续离开,脸上都带着收获的兴奋。林万骁独自留在会议室,看着白板上那个由简简单单几个圆圈构成的“同心圆”图案。
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凝聚最广泛的社会共识,这是一项宏大而艰巨的工程,需要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