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新的使命-《官场重生从雪夜救大佬到权力巅峰》

  部里的海棠花开了又谢,林万骁在舆情信息局局长岗位上度过了紧张而充实的两年。这两年里,他不仅稳住了这个核心业务局的运转,更推动了一系列创新性工作,“同心圆”理念在部内获得广泛认同,与燕京大学的联合实验室也产出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跨部委协调中展现的能力有目共睹。

  这天下午,他刚刚审签完一份关于近期社会心态分析的报告,桌上的红色保密电话响了。是部长秘书打来的,语气一如既往的恭敬:“林局长,部长请您现在过来一趟。”

  林万骁心头微动。部长直接召见,而非通过分管副部长,通常意味着非同寻常的事情。他整理了一下衣着,平静了一下心绪,快步走向部长办公室。

  部长的办公室比张小峰的更为宽敞肃穆,透着一种执掌一部之重的威严。部长正站在窗前,望着外面,听到脚步声转过身来,脸上带着惯有的温和笑容,指了指沙发:“万骁同志来了,坐。”

  秘书悄无声息地退出去,关好了门。

  “部长。”林万骁在沙发上坐下,腰背挺直,姿态恭敬。

  部长在他对面坐下,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主题:“万骁同志,你在舆情信息局这两年,工作很出色,部里是充分肯定的。”

  “谢谢部长,这是我职责所在,离不开部党组的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林万骁谦逊回应。

  “嗯,”部长点点头,话锋随即一转,“正是因为你在多个岗位,包括在地方工作时,都表现出了很强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在把握复杂局面、推动改革创新方面,很有思路,也很有韧劲。”

  林万骁静静听着,知道重点要来了。

  “我们部的工作,面很广,责任很重。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对我们工作的系统性、前瞻性、战略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部长语气沉缓,目光落在林万骁脸上,带着审视,也带着期许,“部里经过通盘考虑,认为你的能力和特点,或许可以放在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林万骁心念电转,面上不动声色:“我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部长没有直接说明是什么岗位,而是继续铺垫:“宣传工作,不仅仅是发通知、搞报道,更深层次的是争取人心、凝聚共识。这涉及到理论武装、新闻出版、文艺创作、思想道德建设等多个方面,需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特别是面对当前多元思潮交织、传播格局巨变的形势,如何守正创新,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任务十分艰巨。”

  他顿了顿,观察着林万骁的反应,见其依旧沉静,便继续说道:“理论局是我们部的另一个重要业务局,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建设和宣传,管根本、管方向。这个局的工作,需要很强的政治定力、理论功底和战略思维。”

  理论局?林万骁心中了然。理论局与舆情信息局同属部内核心司局,但工作性质差异很大。舆情局更侧重动态研判和应急应对,而理论局则更侧重于基础性、长期性的理论建设和意识形态根基的夯实。这是一个需要沉下心来“铸魂”的岗位,挑战性极大,也极其重要。

  “当然,这还只是初步考虑。”部长语气平和,“想先听听你个人的想法。毕竟,理论工作和你之前熟悉的领域,跨度不小。”

  林万骁没有立刻回答。他迅速权衡着。理论局的工作确实与他过往的经验不尽相同,更具抽象性和基础性,短期内难以看到像处置重大舆情那样立竿见影的“战绩”。但这恰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基所在,是“同心圆”最核心的那个“圆心”。如果能在这个岗位上有所建树,其战略意义和长远影响将更为深远。这无疑是一个更大的平台,也是一副更重的担子。

  片刻沉吟后,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部长:“部长,我理解理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虽然领域有所不同,但底层逻辑是相通的,都是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都是为了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我个人愿意迎接这个挑战,加强学习,努力适应新岗位的要求,为筑牢思想根基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的回答,既表达了服从安排的决心,也展现了迎接挑战的勇气和自信,更点明了理论工作与之前工作的内在联系,显得诚恳而周全。

  部长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好!有担当!理论工作确实需要沉心静气,但也需要像你这样有闯劲、有实践经验的同志去注入活力。这件事部里会按程序研究。在你正式交接前,舆情局的工作不能有任何松懈。”

  “请部长放心,我一定站好最后一班岗。”林万骁起身,郑重表态。

  离开部长办公室,走廊里安静无声。林万骁的步伐依旧沉稳,但内心已是波澜起伏。新的岗位,意味着新的领域、新的挑战,也意味着他正式进入了宣传部最核心的业务圈层。这不仅是职务的变动,更是对他综合能力和政治素质的更高认可。

  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关上门,走到窗前。远处,城市轮廓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清晰。从青桥的泥泞小路,到龙湖的改革前沿,再到北江的暗流汹涌,直至部委的运筹帷幄,他一步步走来,每一步都凝聚着心血与智慧。如今,他将要转向一个更为基础、也更为关键的阵地,理论建设的前沿。

  他知道,那里没有舆情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却同样存在着无声的较量与争夺。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何有效批驳各种错误思潮,如何筑牢全社会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这些都是摆在他面前的崭新课题。

  他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坚定。新的使命已然降临,他别无选择,唯有迎难而上,用实干和智慧,在这片思想的高地上,再次证明自己的价值。前方的路,注定充满考验,但也蕴含着更为广阔的天地。他,已经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