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头几天,林万骁谢绝了所有不必要的应酬,完全沉浸在新的工作环境中。在版权领域他是“新兵”,必须以最快的速度熟悉情况、进入角色。他让综合处处长赵立诚安排了密集的汇报日程,要求各业务处室负责人逐一进行工作汇报。
第一个走进他办公室的是着作权管理处处长孙明远。他年近五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带着厚厚一摞文件材料。
“林局,着作权管理处主要负责国内外着作权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起草建议,以及着作权登记、合同备案等行政管理工作。”孙明远打开汇报材料,语气平稳专业,“当前我们面临几个突出挑战:一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型作品类型不断涌现,比如短视频、网络游戏画面、AI生成内容等,这些是否构成作品、权利归属如何界定,在法律和实践层面都存在争议。二是着作权登记体系有待优化,虽然实现了网上办理,但登记效率、信息共享以及与司法、行政执法的衔接还需要加强。三是着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运作需要进一步规范,透明度、代表性以及许可效率都有提升空间。”
林万骁一边快速记录,一边插问:“目前我们每年的着作权登记量大概多少?主要来自哪些领域?”
“去年全国着作权登记总量约四百五十万件,”孙明远准确报出数字,“其中计算机软件登记占比最高,其次是文字、美术、摄影作品。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文学、短视频等新型作品的登记量增长非常快。”
接下来是执法监管处处长陈志刚,他年纪稍轻,目光锐利,带着几分法律人的严谨。
“林局,执法监管务处主要负责参与着作权法律法规的起草修订,提供法律咨询,指导地方版权行政执法,以及处理涉及版权的重大复杂案件。”陈志刚的汇报直指核心问题,“目前执法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网络侵权盗版行为隐蔽化、碎片化、跨境化趋势明显,取证难度大,成本高。比如网络文学盗版站点往往将服务器设在境外,跨境执法协作程序复杂。二是部分平台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对用户上传的侵权内容采取‘通知-删除’的被动态度,甚至利用技术手段规避监管。三是法定赔偿额度有时难以弥补权利人的实际损失,特别是对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作品,对侵权行为的震慑力有待加强。”
他举例说明:“我们近期正在协调处理的一个系列案件,涉及多个中小型视频平台擅自盗播体育赛事节目,侵权行为实时发生,证据固定困难,平台方则声称是用户上传,试图规避责任。”
第三个汇报的是国际版权处处长吴文华,她是位气质干练的女同志,语速较快。
“林局,国际版权处主要负责参与版权国际事务,开展多双边交流合作,应对国际关注等。”吴文华面前摆放着几份英文文件,“当前国际版权领域博弈激烈。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宣介中国版权保护成就,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国际框架下的规则制定,提升话语权。另一方面,也要应对某些国家在知识产权领域对我们的无端指责和施压。另外,随着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增加,如何帮助企业更好地在海外维护自身版权,避免侵权,也是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最近就在协助一家动漫公司处理其在东南亚市场遭遇的盗版问题。”
最后汇报的是社会服务处处长李娟,她负责版权宣传、普法教育、公共信息服务等。
“林局,社会服务处的工作重点是提升全社会的版权意识。”李娟展示了近期的一些宣传材料和数据,“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普法宣传,但面对海量的网民和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如何让版权保护理念真正深入人心,依然任重道远。另外,版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有待完善,版权交易、版权价值评估等市场化服务也需要引导和规范。”
连续几天的高强度汇报,林万骁的笔记本上记满了问题、数据和案例。他的心情由最初对新领域的好奇,逐渐变得凝重。
版权管理,这片看似专业、甚至有些“小众”的领域,其复杂性和重要性远超他之前的想象。它不仅仅是处理权利登记和侵权纠纷,更是牵动着整个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神经中枢。从文字、音乐到影视、软件,从线下实体到线上虚拟,版权无处不在。保护不足,会挫伤创作者的积极性,扼杀创新源头;保护过度,又可能阻碍知识的传播和利用,影响公共利益。
现有的法律体系、管理手段和执法能力,在面对快速迭代的数字技术和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网络侵权盗版的顽固性、跨境维权的艰巨性、新业态带来的法律空白、以及国际舆论场的博弈,都构成了严峻的考验。
听完最后一场汇报,林万骁独自在办公室里坐了许久。窗外,部委大院的灯光次第亮起。他深深感到肩上担子的分量。这与舆情局的工作逻辑完全不同。舆情更多是动态的感知、引导和应对,而这里,是基础性的制度构建、权利保护和生态培育,其专业深度和长远影响,更为深刻。
领域是全新的,责任是重大的,这正是组织将他放在这个位置上的原因!他需要时间消化吸收,更需要时间去调研、去思考,找到推动版权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第一个走进他办公室的是着作权管理处处长孙明远。他年近五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带着厚厚一摞文件材料。
“林局,着作权管理处主要负责国内外着作权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起草建议,以及着作权登记、合同备案等行政管理工作。”孙明远打开汇报材料,语气平稳专业,“当前我们面临几个突出挑战:一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型作品类型不断涌现,比如短视频、网络游戏画面、AI生成内容等,这些是否构成作品、权利归属如何界定,在法律和实践层面都存在争议。二是着作权登记体系有待优化,虽然实现了网上办理,但登记效率、信息共享以及与司法、行政执法的衔接还需要加强。三是着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运作需要进一步规范,透明度、代表性以及许可效率都有提升空间。”
林万骁一边快速记录,一边插问:“目前我们每年的着作权登记量大概多少?主要来自哪些领域?”
“去年全国着作权登记总量约四百五十万件,”孙明远准确报出数字,“其中计算机软件登记占比最高,其次是文字、美术、摄影作品。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文学、短视频等新型作品的登记量增长非常快。”
接下来是执法监管处处长陈志刚,他年纪稍轻,目光锐利,带着几分法律人的严谨。
“林局,执法监管务处主要负责参与着作权法律法规的起草修订,提供法律咨询,指导地方版权行政执法,以及处理涉及版权的重大复杂案件。”陈志刚的汇报直指核心问题,“目前执法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网络侵权盗版行为隐蔽化、碎片化、跨境化趋势明显,取证难度大,成本高。比如网络文学盗版站点往往将服务器设在境外,跨境执法协作程序复杂。二是部分平台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对用户上传的侵权内容采取‘通知-删除’的被动态度,甚至利用技术手段规避监管。三是法定赔偿额度有时难以弥补权利人的实际损失,特别是对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作品,对侵权行为的震慑力有待加强。”
他举例说明:“我们近期正在协调处理的一个系列案件,涉及多个中小型视频平台擅自盗播体育赛事节目,侵权行为实时发生,证据固定困难,平台方则声称是用户上传,试图规避责任。”
第三个汇报的是国际版权处处长吴文华,她是位气质干练的女同志,语速较快。
“林局,国际版权处主要负责参与版权国际事务,开展多双边交流合作,应对国际关注等。”吴文华面前摆放着几份英文文件,“当前国际版权领域博弈激烈。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宣介中国版权保护成就,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国际框架下的规则制定,提升话语权。另一方面,也要应对某些国家在知识产权领域对我们的无端指责和施压。另外,随着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增加,如何帮助企业更好地在海外维护自身版权,避免侵权,也是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最近就在协助一家动漫公司处理其在东南亚市场遭遇的盗版问题。”
最后汇报的是社会服务处处长李娟,她负责版权宣传、普法教育、公共信息服务等。
“林局,社会服务处的工作重点是提升全社会的版权意识。”李娟展示了近期的一些宣传材料和数据,“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普法宣传,但面对海量的网民和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如何让版权保护理念真正深入人心,依然任重道远。另外,版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有待完善,版权交易、版权价值评估等市场化服务也需要引导和规范。”
连续几天的高强度汇报,林万骁的笔记本上记满了问题、数据和案例。他的心情由最初对新领域的好奇,逐渐变得凝重。
版权管理,这片看似专业、甚至有些“小众”的领域,其复杂性和重要性远超他之前的想象。它不仅仅是处理权利登记和侵权纠纷,更是牵动着整个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神经中枢。从文字、音乐到影视、软件,从线下实体到线上虚拟,版权无处不在。保护不足,会挫伤创作者的积极性,扼杀创新源头;保护过度,又可能阻碍知识的传播和利用,影响公共利益。
现有的法律体系、管理手段和执法能力,在面对快速迭代的数字技术和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网络侵权盗版的顽固性、跨境维权的艰巨性、新业态带来的法律空白、以及国际舆论场的博弈,都构成了严峻的考验。
听完最后一场汇报,林万骁独自在办公室里坐了许久。窗外,部委大院的灯光次第亮起。他深深感到肩上担子的分量。这与舆情局的工作逻辑完全不同。舆情更多是动态的感知、引导和应对,而这里,是基础性的制度构建、权利保护和生态培育,其专业深度和长远影响,更为深刻。
领域是全新的,责任是重大的,这正是组织将他放在这个位置上的原因!他需要时间消化吸收,更需要时间去调研、去思考,找到推动版权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