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大王受封次日,天刚破晓,宫门尚未开钥,一辆青帷马车已停在皇城西角门外。
车帘微动,一只布满老茧的手伸出,轻轻拂去肩头昨夜落下的薄霜。
苏锦黎站在王府回廊下,望着那方向久久未语。
三日前,她派去尚膳监的心腹传来消息:负责当日茶点供奉的领班厨役,名叫崔禄,是礼部尚书崔礼的族侄,母亲出自东宫掌膳局的老嬷嬷。
此人半月内七次出入东宫偏院,每次皆携一竹匣而出,登记簿上却无记录。
更蹊跷的是,这批御前用器原应由尚器局专人配送,可调度单上赫然写着“静思院旧藏补缺”。
静思院——三年前一场大火,烧毁了先帝晚年居所,连同其中陈设尽数报损焚毁。
如今怎会有器物重现?
她没声张,只悄悄召来程砚秋。
那位钦天监漏刻博士刚从昏迷中醒来不久,脸色仍泛着病态的青白,但眼神清明如镜。
听罢始末,他沉默良久,提笔写下八字:“辰巳相冲,浓甘易扰神明。”又附黄历批注一道,言今日天象主“贵人防暗侵,宜清饮避浊”。
皇帝素来信重天道星象,览奏即准,朱笔一挥:“赐清露白毫,不加蜜糖。”
旨意传下,苏锦黎才稍稍松了口气。
但她清楚,真正危险的不是茶里有没有糖,而是谁在端茶。
勤政殿东暖阁内,炭火温润,香气氤氲。
诸王按序而坐,皆着常服,气氛看似轻松,实则暗流涌动。
萧澈坐在轮舆之上,由两名内侍推入,面色苍白,唇无血色,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
太子坐在上首侧位,目光淡淡扫过他,嘴角微不可察地扬了扬。
庆元大王步入时,满殿起立。
他年逾六旬,背虽微驼,步伐却稳如磐石。
皇帝亲迎至阶前,执手相扶,赐座于左首第一位——这是极高的礼遇,意味着他在宗室中地位超然。
太监捧上银盏,九盏茶汤清澈见底,唯有庆元大王那一盏,在边缘处浮着一圈极细的油光,若不细看,几乎难以察觉。
殿外忽有咳嗽声传来。
沈怀瑾拎着药箱缓步而入,躬身行礼:“臣奉诏候诊,顺道为老王爷请个平安脉。”
皇帝点头允准。
沈怀瑾走到庆元大王身旁,搭脉之际,指尖轻触其腕,忽觉气血微滞,神门穴跳动紊乱。
他不动声色,佯作咳嗽掩口,顺势将那半盏残茶倾入袖中暗袋。
退下时,他脚步沉稳,心中却已翻江倒海。
当晚,王府密室。
苏锦黎亲自点燃炭炉,将一只一模一样的银盏置于其上,观察热气升腾轨迹。
她发现,当底部受热至一定温度,盏壁会缓缓渗出一丝极淡的异香,闻之令人头脑昏沉。
她立刻命人取来十种常见迷药逐一比对,最终锁定——“迷心膏”。
此物本为军中禁药,遇热则化,沾舌即溶,可使人短暂失神、言语错乱,症状与风痰发作无异。
若庆元大王当场昏聩失仪,太子只需一句“年迈昏聩,不宜参政”,便可名正言顺将其逐出朝堂。
但她很快意识到,问题不在一时下毒,而在整套器皿。
这银盏,有夹层。
她让人剖开发烫的底部,果然发现一层薄铜夹层,内置微型导管,连接盖内凹槽。
只要加热,藏于盖中的迷心膏便会融化,随蒸汽渗入茶汤。
设计精巧,绝非临时所能完成。
这不是一次行刺,而是一场预谋已久的系统性替换。
她立即命赵九龄彻查尚器局近三个月出库记录。
三更时分,回报来了——一批标注为“修补旧器”的签单中,赫然列着二十七件“银胎描金盏”,经手人是一名工部书吏,名叫周文通,籍贯河间,正是崔礼老家。
而更关键的是,这批器物来源栏写着:“静思院火灾后残器回收复用”。
苏锦黎盯着那行字,瞳孔骤缩。
静思院三年前的大火,她记得清楚——那夜雷雨交加,火势突起,救火迟缓,事后追责草草了事。
如今看来,那场火,烧的不只是宫殿,更是证据。
她缓缓闭眼,脑海中浮现萧澈曾说过的一句话:“有些人以为,把刀烧了,就没人记得它杀过人。”
翌日深夜,王府书房。
烛火摇曳,映照着墙上一幅宫城地形图,几处标记已被朱笔圈出。
萧澈静静听完禀报,指尖轻叩扶手,良久未语。
忽然,他冷笑一声,声音低哑却锋利如刃:
“他们以为烧掉一把刀就够了?”萧澈那一声冷笑,在寂静的书房里荡开,像一柄出鞘的刀,划破了夜的沉闷。
他靠在轮舆上,脸色依旧苍白,可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仿佛燃着暗火。
苏锦黎站在地图前,看着他指尖缓缓移向宫城西角门的位置,动作轻缓,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南诏贡参须。”他低声道,声音哑,却字字清晰,“五钱,足量。”
沈怀瑾低头记下,眉心微动。
他知道这不是补药——真正的温补方用不着这般稀罕的药材,更不会特意强调剂量。
这是饵,是引蛇出洞的钩。
次日清晨,东宫果然递了申领单。
同品同量,分毫不差。
药童捧着匣子出宫时,赵九龄的人已悄然跟上。
那条路线绕得极巧:穿街巷、过桥市,避开了所有巡防要道,最终停在城西一处荒废多年的三清观。
观门半塌,杂草丛生,香火早已断绝多年。
药童将匣子交给一个戴斗笠的道士,转身便走,脚步匆匆,似不愿多留片刻。
赵九龄没有立刻动手。
他等了两个时辰,直到天色渐暗,道士独自进入后殿,点燃香炉。
火光映着灰白符纸卷边蜷曲,就在即将化为飞灰的一瞬,黑衣人破门而入。
香炉被掀翻,灰烬四散。
士兵用铁铲深挖炉底,在炭渣与残灰中扒出几片未燃尽的纸角——泛黄的宣纸上,墨迹虽焦,仍可辨识:“酉时三刻换岗,戌初巡至西南角楼……”
《静思院守卫轮值图》。
苏锦黎接过密封的物证,指尖抚过那烧焦的边缘,心头冷意渐升。
这不仅是对一场旧火的复盘,更是对权力交接时刻最精密的推演。
他们不是在追忆过去,而是在重演谋逆。
她没急着呈报皇帝。
而是将消息“无意”透露给了永宁侯世子——此人素来与太子政见不合,又爱争风头。
果不其然,当晚便有人叩响宫门,密奏“东宫私藏禁图,图谋不轨”。
朝堂震动。
御前会议上,群臣哗然。
太子矢口否认,称“药材乃为母妃调理所用”,可当谢云归慢条斯理站出来时,整个大殿骤然安静。
“臣不敢妄断。”他语气平和,甚至带着几分困惑,“但有一事不解——既然静思院大火系天灾雷击所致,毫无预兆,为何太子府竟会藏着当日完整的守卫布防图?还精确到换岗时辰?”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太子,“莫非……是在演练‘如何避开巡查纵火’?”
满殿死寂。
就连皇帝也久久未语,只盯着那份残图的摹本,眼神复杂如深潭。
而庆元大王回到王府后,一声未吭,径直走入祠堂。
他取出那盏曾盛过毒茶的银盏,举起铜锤,狠狠砸下。
“铛——”
碎片四溅,夹层裂开,黑色粉末簌簌落下。
他蹲下身,拈起一点,放在鼻尖轻嗅,随即冷笑:“迷心膏……还是老味道。”
他望着窗外一轮冷月,喃喃道:“哥哥没死那天,弟弟就开始准备葬礼了。”
夜更深了。
皇宫内库的账册悄然更新,礼部衙门的印信也在连夜加封。
谁都没注意到,一份关于宗族祭祀的新规正在拟定——它尚未公布,却已在暗流中激起涟漪,只待一声令下,便将搅动整个勋贵世家的命运棋局。
车帘微动,一只布满老茧的手伸出,轻轻拂去肩头昨夜落下的薄霜。
苏锦黎站在王府回廊下,望着那方向久久未语。
三日前,她派去尚膳监的心腹传来消息:负责当日茶点供奉的领班厨役,名叫崔禄,是礼部尚书崔礼的族侄,母亲出自东宫掌膳局的老嬷嬷。
此人半月内七次出入东宫偏院,每次皆携一竹匣而出,登记簿上却无记录。
更蹊跷的是,这批御前用器原应由尚器局专人配送,可调度单上赫然写着“静思院旧藏补缺”。
静思院——三年前一场大火,烧毁了先帝晚年居所,连同其中陈设尽数报损焚毁。
如今怎会有器物重现?
她没声张,只悄悄召来程砚秋。
那位钦天监漏刻博士刚从昏迷中醒来不久,脸色仍泛着病态的青白,但眼神清明如镜。
听罢始末,他沉默良久,提笔写下八字:“辰巳相冲,浓甘易扰神明。”又附黄历批注一道,言今日天象主“贵人防暗侵,宜清饮避浊”。
皇帝素来信重天道星象,览奏即准,朱笔一挥:“赐清露白毫,不加蜜糖。”
旨意传下,苏锦黎才稍稍松了口气。
但她清楚,真正危险的不是茶里有没有糖,而是谁在端茶。
勤政殿东暖阁内,炭火温润,香气氤氲。
诸王按序而坐,皆着常服,气氛看似轻松,实则暗流涌动。
萧澈坐在轮舆之上,由两名内侍推入,面色苍白,唇无血色,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
太子坐在上首侧位,目光淡淡扫过他,嘴角微不可察地扬了扬。
庆元大王步入时,满殿起立。
他年逾六旬,背虽微驼,步伐却稳如磐石。
皇帝亲迎至阶前,执手相扶,赐座于左首第一位——这是极高的礼遇,意味着他在宗室中地位超然。
太监捧上银盏,九盏茶汤清澈见底,唯有庆元大王那一盏,在边缘处浮着一圈极细的油光,若不细看,几乎难以察觉。
殿外忽有咳嗽声传来。
沈怀瑾拎着药箱缓步而入,躬身行礼:“臣奉诏候诊,顺道为老王爷请个平安脉。”
皇帝点头允准。
沈怀瑾走到庆元大王身旁,搭脉之际,指尖轻触其腕,忽觉气血微滞,神门穴跳动紊乱。
他不动声色,佯作咳嗽掩口,顺势将那半盏残茶倾入袖中暗袋。
退下时,他脚步沉稳,心中却已翻江倒海。
当晚,王府密室。
苏锦黎亲自点燃炭炉,将一只一模一样的银盏置于其上,观察热气升腾轨迹。
她发现,当底部受热至一定温度,盏壁会缓缓渗出一丝极淡的异香,闻之令人头脑昏沉。
她立刻命人取来十种常见迷药逐一比对,最终锁定——“迷心膏”。
此物本为军中禁药,遇热则化,沾舌即溶,可使人短暂失神、言语错乱,症状与风痰发作无异。
若庆元大王当场昏聩失仪,太子只需一句“年迈昏聩,不宜参政”,便可名正言顺将其逐出朝堂。
但她很快意识到,问题不在一时下毒,而在整套器皿。
这银盏,有夹层。
她让人剖开发烫的底部,果然发现一层薄铜夹层,内置微型导管,连接盖内凹槽。
只要加热,藏于盖中的迷心膏便会融化,随蒸汽渗入茶汤。
设计精巧,绝非临时所能完成。
这不是一次行刺,而是一场预谋已久的系统性替换。
她立即命赵九龄彻查尚器局近三个月出库记录。
三更时分,回报来了——一批标注为“修补旧器”的签单中,赫然列着二十七件“银胎描金盏”,经手人是一名工部书吏,名叫周文通,籍贯河间,正是崔礼老家。
而更关键的是,这批器物来源栏写着:“静思院火灾后残器回收复用”。
苏锦黎盯着那行字,瞳孔骤缩。
静思院三年前的大火,她记得清楚——那夜雷雨交加,火势突起,救火迟缓,事后追责草草了事。
如今看来,那场火,烧的不只是宫殿,更是证据。
她缓缓闭眼,脑海中浮现萧澈曾说过的一句话:“有些人以为,把刀烧了,就没人记得它杀过人。”
翌日深夜,王府书房。
烛火摇曳,映照着墙上一幅宫城地形图,几处标记已被朱笔圈出。
萧澈静静听完禀报,指尖轻叩扶手,良久未语。
忽然,他冷笑一声,声音低哑却锋利如刃:
“他们以为烧掉一把刀就够了?”萧澈那一声冷笑,在寂静的书房里荡开,像一柄出鞘的刀,划破了夜的沉闷。
他靠在轮舆上,脸色依旧苍白,可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仿佛燃着暗火。
苏锦黎站在地图前,看着他指尖缓缓移向宫城西角门的位置,动作轻缓,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南诏贡参须。”他低声道,声音哑,却字字清晰,“五钱,足量。”
沈怀瑾低头记下,眉心微动。
他知道这不是补药——真正的温补方用不着这般稀罕的药材,更不会特意强调剂量。
这是饵,是引蛇出洞的钩。
次日清晨,东宫果然递了申领单。
同品同量,分毫不差。
药童捧着匣子出宫时,赵九龄的人已悄然跟上。
那条路线绕得极巧:穿街巷、过桥市,避开了所有巡防要道,最终停在城西一处荒废多年的三清观。
观门半塌,杂草丛生,香火早已断绝多年。
药童将匣子交给一个戴斗笠的道士,转身便走,脚步匆匆,似不愿多留片刻。
赵九龄没有立刻动手。
他等了两个时辰,直到天色渐暗,道士独自进入后殿,点燃香炉。
火光映着灰白符纸卷边蜷曲,就在即将化为飞灰的一瞬,黑衣人破门而入。
香炉被掀翻,灰烬四散。
士兵用铁铲深挖炉底,在炭渣与残灰中扒出几片未燃尽的纸角——泛黄的宣纸上,墨迹虽焦,仍可辨识:“酉时三刻换岗,戌初巡至西南角楼……”
《静思院守卫轮值图》。
苏锦黎接过密封的物证,指尖抚过那烧焦的边缘,心头冷意渐升。
这不仅是对一场旧火的复盘,更是对权力交接时刻最精密的推演。
他们不是在追忆过去,而是在重演谋逆。
她没急着呈报皇帝。
而是将消息“无意”透露给了永宁侯世子——此人素来与太子政见不合,又爱争风头。
果不其然,当晚便有人叩响宫门,密奏“东宫私藏禁图,图谋不轨”。
朝堂震动。
御前会议上,群臣哗然。
太子矢口否认,称“药材乃为母妃调理所用”,可当谢云归慢条斯理站出来时,整个大殿骤然安静。
“臣不敢妄断。”他语气平和,甚至带着几分困惑,“但有一事不解——既然静思院大火系天灾雷击所致,毫无预兆,为何太子府竟会藏着当日完整的守卫布防图?还精确到换岗时辰?”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太子,“莫非……是在演练‘如何避开巡查纵火’?”
满殿死寂。
就连皇帝也久久未语,只盯着那份残图的摹本,眼神复杂如深潭。
而庆元大王回到王府后,一声未吭,径直走入祠堂。
他取出那盏曾盛过毒茶的银盏,举起铜锤,狠狠砸下。
“铛——”
碎片四溅,夹层裂开,黑色粉末簌簌落下。
他蹲下身,拈起一点,放在鼻尖轻嗅,随即冷笑:“迷心膏……还是老味道。”
他望着窗外一轮冷月,喃喃道:“哥哥没死那天,弟弟就开始准备葬礼了。”
夜更深了。
皇宫内库的账册悄然更新,礼部衙门的印信也在连夜加封。
谁都没注意到,一份关于宗族祭祀的新规正在拟定——它尚未公布,却已在暗流中激起涟漪,只待一声令下,便将搅动整个勋贵世家的命运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