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未亮,礼部衙门的朱漆大门吱呀开启,一道黄绢诏令由太监捧出,悬于影壁之上。
“奉旨:今岁宗祧祀典名额有限,各勋贵之家仅可择一子嗣入太庙陪祭。优先嫡长有功者。”
短短数语,如惊雷滚过京城上空。
安国公府内,苏震霆接到消息时正在用茶,闻言手中瓷盏一顿,目光骤亮。
他放下杯子,声音压得极低:“拟报苏婉儿。”
身旁国公夫人连忙应下,嘴角难掩笑意:“老爷英明。婉儿虽是女子,但去年捐银三百两修了城南石桥,百姓都称‘苏家小姐活菩萨’。礼部若问起德行,咱们有的是话说。”
“女的?”管家低声嘀咕一句,“太庙主祭历来男子执礼,哪有女子登阶的道理?”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苏震霆冷冷扫他一眼,“今年偏要开这个先例。太子那边已经点头,只等我们带头响应——这一出戏,不是为祭祀,是给天下看的。”
话音落下,门外小厮匆匆来报:“府外已有报馆抄录消息,说安国公府推嫡女代表全族,乃‘礼制革新之首举’。”
苏震霆端坐不动,眼底却掠过一丝得意。
他知道这一步有多险,也知道为何非走不可。
太子近来风雨飘摇,急需世家站队。
只要安国公府率先表态,其他勋贵便会观望跟风。
而让苏婉儿出面,既显苏家对太子的支持,又能将她推至风口浪尖,博得贤名——将来若真成了七皇子妃,便是“德冠京华”的资本。
可他没料到,有人早已看穿这盘棋。
苏锦黎在西院听完密报,指尖轻敲窗棂,唇角微扬。
“原来是要造势。”她低声道,“拿我苏家当旗杆,好让太子借风升幡。”
她起身走到案前,铺开一张素笺,提笔写下几个名字:谢云归、林砚舟、程砚秋。
这不是一场关于祭祀的争夺,而是人心与正统之战。
谁主持春社,谁就握住了“天命所归”的话语权。
太子想借苏家立威,她便让整个京城知道——真正的民心,不在金殿玉阶,而在乡野炊烟。
她唤来暗卫,只传一句话:“请谢少卿见几位老臣,就说……慈郡王封地百姓,至今记得他的雨靴踩在泥田里的脚印。”
与此同时,林砚舟在太常寺翻遍历代《礼部仪注》,终于合上书卷,冷笑出声:“女子入太庙?自开国以来未有先例!他们不是改礼,是在毁纲常!”他猛地起身,袖袍带倒茶盏也未顾,“我要上疏!哪怕因此罢官,也不能看着祖宗制度被踩进泥里!”
而钦天监内,程砚秋正对着星图默算。铜漏滴答,她抬手拨动罗盘,
三日后“荧惑守心”,本是虚象。
但她已在观测记录中埋下伏笔,又通过报时铜牌系统悄悄调整了寅时钟响频率——那一瞬的异动,足以让人误判天象偏移。
“你说民间会信吗?”她问角落里的赵九龄。
“你不信?”赵九龄反问,“百姓不怕官,怕天。你让他们觉得天要变了,他们就会抬头看。”
果然,不过半日,坊间已流言四起:“星官夜观天象,荧惑犯心,主尊卑易位!”“听说了吗?老王爷当年治水救万民,如今苍天示警,是要他代天行祭啊!”
这些话像野火燎原,烧得朝堂上下坐立难安。
太子府中,裴文昭听完密探汇报,脸色铁青。
“苏锦黎在搅局。”他咬牙,“她想把慈郡王推出来,压住太子风头。”
陆明远跪在一旁,额头冒汗:“大人,属下查到……钦天监副监程砚秋,昨夜私自调阅三年内所有星象存档,还改了报时铃序。”
“果然有问题。”裴文昭眸色一沉,“立刻包围钦天监,抓人审讯!我要让她知道,动星象就是动皇权根基!”
当夜,黑甲军封锁钦天监门户,火把映红夜空。
可程砚秋早有准备。
原始星图副本藏于每日送炭的小工竹筐夹层,由赵九龄亲自送出;她自己则留下一封奏折,封缄严密,上书八字:“若臣暴毙,请查寅时三刻钟响。”
副手颤抖着问:“万一他们强行灭口?”
程砚秋静坐灯下,淡淡道:“那就让全城的钟楼,在那一刻同时慢半拍。他们会怕——怕我说的是真的,更怕百姓信以为真。”
消息传回东宫,裴文昭盯着那封奏折良久,终未敢动手。
软禁,成了唯一选择。
三日后清晨,天气阴沉。
安国公府门前车马齐备,彩缎铺道。
苏婉儿身着霞帔,头戴珠冠,站在台阶之上,笑意盈盈,仿佛已看到自己步入太庙、万众瞩目的模样。
可就在她扶轿之际——
远处街口忽然涌来黑压压人群。
数百乡民衣衫粗陋,手捧土产瓜果,泥鞋踏着湿石板,一路跪行而来。
祭祀当日,天色阴沉如墨,乌云低垂,仿佛随时要压塌整座皇城。
安国公府门前彩缎铺道,香炉焚烟,车马齐备。
苏婉儿身披霞帔,头戴七宝珠冠,在侍女簇拥下缓步而出。
她嘴角含笑,目光灼灼望着太庙方向——那是她梦中都曾踏足的圣地。
今日一祭,她将名动京华,成为太子党口中“开礼制先河”的贤女,更是七皇子妃最有力的竞争者。
可就在她扶轿将登之际——
远处街口忽然传来低沉的喧响。
起初只是脚步窸窣,接着是哭声、喊声,由远及近,如潮水般涌来。
黑压压的人群自城南而来,数百乡民衣衫褴褛,泥鞋沾土,手中捧着粗布包着的瓜果、腌菜、干粮,甚至还有破旧棉袄。
他们一路跪行,额头触地,口中齐声哭喊:
“求老王爷收下我们的供品!我们记得他给过的棉衣!”
“那年大雪封山,是他派人送炭到户,孩子才没冻死!”
“我家三口人饿得只剩一口气,是庆元王开仓放粮,救了命啊!”
人群中央,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颤巍巍举起一本泛黄册子,声音嘶哑:“这是《仁政录》!三十年来,谁待百姓好,谁就是真王爷!”
那书册被高高托起,封面上五个大字赫然可见,笔力遒劲,正是民间抄传多日的《仁政录》——苏锦黎早在十日前便派心腹潜入庆元王旧封地,走访百村,搜集百姓感恩文书,汇编成册,并通过报馆、茶肆、说书人层层散播。
短短数日,慈郡王(即庆元王)体恤百姓的事迹已深入人心。
更令人动容的是,一名老者拄拐上前,双手捧出一块焦黑破布,哽咽难言:“这是我儿子……战死前穿的袄子。王爷亲笔写了‘勿忘家国’四字,缝在里襟……如今,他坟头草都三尺高了,可朝廷连个追谥都没有!”
围观百姓无不动容,有人默默摘下帽子,有人低头拭泪。
苏婉儿脸色煞白,站在原地僵若木雕。
她精心准备的“德行事迹”——修桥捐银、赈粥施药,在这满是泥土与血泪的真实面前,显得如此轻飘可笑。
她想开口辩解,却发现喉咙发紧,一个字也吐不出。
“退下吧。”苏震霆低声命令,语气冷厉,却掩不住一丝慌乱。
苏婉儿咬唇退入内院,霞帔拖在地上,沾了尘泥也浑然不觉。
宫中旨意很快下达:今岁祈谷礼,改由庆元大王代行。
当那位须发皆白、身形佝偻的老王爷,在司礼官搀扶下登上祭坛,亲手点燃三炷清香时,奇迹发生了——
一道金光自厚重云层中骤然劈下,恰好落在老人身上,宛如天启。
四周百姓齐齐跪倒,呼声如雷:“天佑仁王!天佑仁王!”
谢云归立于人群之后,看着这一幕,轻轻摇头,低语道:“这一拜,不是拜神,是拜人心。”
偏殿之内,裴文昭握着玉佩的手指青筋暴起,下一瞬,玉碎落地。
他盯着窗外翻涌的乌云,眸底燃着怒火,一字一句从牙缝挤出:“苏锦黎……你真当我不敢动她的家人?”
夜深,西院灯未熄。
苏锦黎独坐窗前,正翻阅一份密报。
忽有暗卫无声现身,递上一封短笺。
她展开一看,眉头微蹙。
笺上只写一句:
“柳氏重金聘江湖术士入府,昨夜焚香设坛,口称‘冤魂索命’。”
风穿窗而入,烛火摇曳,映得她眼底一片幽深。
“奉旨:今岁宗祧祀典名额有限,各勋贵之家仅可择一子嗣入太庙陪祭。优先嫡长有功者。”
短短数语,如惊雷滚过京城上空。
安国公府内,苏震霆接到消息时正在用茶,闻言手中瓷盏一顿,目光骤亮。
他放下杯子,声音压得极低:“拟报苏婉儿。”
身旁国公夫人连忙应下,嘴角难掩笑意:“老爷英明。婉儿虽是女子,但去年捐银三百两修了城南石桥,百姓都称‘苏家小姐活菩萨’。礼部若问起德行,咱们有的是话说。”
“女的?”管家低声嘀咕一句,“太庙主祭历来男子执礼,哪有女子登阶的道理?”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苏震霆冷冷扫他一眼,“今年偏要开这个先例。太子那边已经点头,只等我们带头响应——这一出戏,不是为祭祀,是给天下看的。”
话音落下,门外小厮匆匆来报:“府外已有报馆抄录消息,说安国公府推嫡女代表全族,乃‘礼制革新之首举’。”
苏震霆端坐不动,眼底却掠过一丝得意。
他知道这一步有多险,也知道为何非走不可。
太子近来风雨飘摇,急需世家站队。
只要安国公府率先表态,其他勋贵便会观望跟风。
而让苏婉儿出面,既显苏家对太子的支持,又能将她推至风口浪尖,博得贤名——将来若真成了七皇子妃,便是“德冠京华”的资本。
可他没料到,有人早已看穿这盘棋。
苏锦黎在西院听完密报,指尖轻敲窗棂,唇角微扬。
“原来是要造势。”她低声道,“拿我苏家当旗杆,好让太子借风升幡。”
她起身走到案前,铺开一张素笺,提笔写下几个名字:谢云归、林砚舟、程砚秋。
这不是一场关于祭祀的争夺,而是人心与正统之战。
谁主持春社,谁就握住了“天命所归”的话语权。
太子想借苏家立威,她便让整个京城知道——真正的民心,不在金殿玉阶,而在乡野炊烟。
她唤来暗卫,只传一句话:“请谢少卿见几位老臣,就说……慈郡王封地百姓,至今记得他的雨靴踩在泥田里的脚印。”
与此同时,林砚舟在太常寺翻遍历代《礼部仪注》,终于合上书卷,冷笑出声:“女子入太庙?自开国以来未有先例!他们不是改礼,是在毁纲常!”他猛地起身,袖袍带倒茶盏也未顾,“我要上疏!哪怕因此罢官,也不能看着祖宗制度被踩进泥里!”
而钦天监内,程砚秋正对着星图默算。铜漏滴答,她抬手拨动罗盘,
三日后“荧惑守心”,本是虚象。
但她已在观测记录中埋下伏笔,又通过报时铜牌系统悄悄调整了寅时钟响频率——那一瞬的异动,足以让人误判天象偏移。
“你说民间会信吗?”她问角落里的赵九龄。
“你不信?”赵九龄反问,“百姓不怕官,怕天。你让他们觉得天要变了,他们就会抬头看。”
果然,不过半日,坊间已流言四起:“星官夜观天象,荧惑犯心,主尊卑易位!”“听说了吗?老王爷当年治水救万民,如今苍天示警,是要他代天行祭啊!”
这些话像野火燎原,烧得朝堂上下坐立难安。
太子府中,裴文昭听完密探汇报,脸色铁青。
“苏锦黎在搅局。”他咬牙,“她想把慈郡王推出来,压住太子风头。”
陆明远跪在一旁,额头冒汗:“大人,属下查到……钦天监副监程砚秋,昨夜私自调阅三年内所有星象存档,还改了报时铃序。”
“果然有问题。”裴文昭眸色一沉,“立刻包围钦天监,抓人审讯!我要让她知道,动星象就是动皇权根基!”
当夜,黑甲军封锁钦天监门户,火把映红夜空。
可程砚秋早有准备。
原始星图副本藏于每日送炭的小工竹筐夹层,由赵九龄亲自送出;她自己则留下一封奏折,封缄严密,上书八字:“若臣暴毙,请查寅时三刻钟响。”
副手颤抖着问:“万一他们强行灭口?”
程砚秋静坐灯下,淡淡道:“那就让全城的钟楼,在那一刻同时慢半拍。他们会怕——怕我说的是真的,更怕百姓信以为真。”
消息传回东宫,裴文昭盯着那封奏折良久,终未敢动手。
软禁,成了唯一选择。
三日后清晨,天气阴沉。
安国公府门前车马齐备,彩缎铺道。
苏婉儿身着霞帔,头戴珠冠,站在台阶之上,笑意盈盈,仿佛已看到自己步入太庙、万众瞩目的模样。
可就在她扶轿之际——
远处街口忽然涌来黑压压人群。
数百乡民衣衫粗陋,手捧土产瓜果,泥鞋踏着湿石板,一路跪行而来。
祭祀当日,天色阴沉如墨,乌云低垂,仿佛随时要压塌整座皇城。
安国公府门前彩缎铺道,香炉焚烟,车马齐备。
苏婉儿身披霞帔,头戴七宝珠冠,在侍女簇拥下缓步而出。
她嘴角含笑,目光灼灼望着太庙方向——那是她梦中都曾踏足的圣地。
今日一祭,她将名动京华,成为太子党口中“开礼制先河”的贤女,更是七皇子妃最有力的竞争者。
可就在她扶轿将登之际——
远处街口忽然传来低沉的喧响。
起初只是脚步窸窣,接着是哭声、喊声,由远及近,如潮水般涌来。
黑压压的人群自城南而来,数百乡民衣衫褴褛,泥鞋沾土,手中捧着粗布包着的瓜果、腌菜、干粮,甚至还有破旧棉袄。
他们一路跪行,额头触地,口中齐声哭喊:
“求老王爷收下我们的供品!我们记得他给过的棉衣!”
“那年大雪封山,是他派人送炭到户,孩子才没冻死!”
“我家三口人饿得只剩一口气,是庆元王开仓放粮,救了命啊!”
人群中央,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颤巍巍举起一本泛黄册子,声音嘶哑:“这是《仁政录》!三十年来,谁待百姓好,谁就是真王爷!”
那书册被高高托起,封面上五个大字赫然可见,笔力遒劲,正是民间抄传多日的《仁政录》——苏锦黎早在十日前便派心腹潜入庆元王旧封地,走访百村,搜集百姓感恩文书,汇编成册,并通过报馆、茶肆、说书人层层散播。
短短数日,慈郡王(即庆元王)体恤百姓的事迹已深入人心。
更令人动容的是,一名老者拄拐上前,双手捧出一块焦黑破布,哽咽难言:“这是我儿子……战死前穿的袄子。王爷亲笔写了‘勿忘家国’四字,缝在里襟……如今,他坟头草都三尺高了,可朝廷连个追谥都没有!”
围观百姓无不动容,有人默默摘下帽子,有人低头拭泪。
苏婉儿脸色煞白,站在原地僵若木雕。
她精心准备的“德行事迹”——修桥捐银、赈粥施药,在这满是泥土与血泪的真实面前,显得如此轻飘可笑。
她想开口辩解,却发现喉咙发紧,一个字也吐不出。
“退下吧。”苏震霆低声命令,语气冷厉,却掩不住一丝慌乱。
苏婉儿咬唇退入内院,霞帔拖在地上,沾了尘泥也浑然不觉。
宫中旨意很快下达:今岁祈谷礼,改由庆元大王代行。
当那位须发皆白、身形佝偻的老王爷,在司礼官搀扶下登上祭坛,亲手点燃三炷清香时,奇迹发生了——
一道金光自厚重云层中骤然劈下,恰好落在老人身上,宛如天启。
四周百姓齐齐跪倒,呼声如雷:“天佑仁王!天佑仁王!”
谢云归立于人群之后,看着这一幕,轻轻摇头,低语道:“这一拜,不是拜神,是拜人心。”
偏殿之内,裴文昭握着玉佩的手指青筋暴起,下一瞬,玉碎落地。
他盯着窗外翻涌的乌云,眸底燃着怒火,一字一句从牙缝挤出:“苏锦黎……你真当我不敢动她的家人?”
夜深,西院灯未熄。
苏锦黎独坐窗前,正翻阅一份密报。
忽有暗卫无声现身,递上一封短笺。
她展开一看,眉头微蹙。
笺上只写一句:
“柳氏重金聘江湖术士入府,昨夜焚香设坛,口称‘冤魂索命’。”
风穿窗而入,烛火摇曳,映得她眼底一片幽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