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砸在官道上,溅起浑浊的水花。
马车颠簸得厉害,车内油灯摇晃,光影在苏锦黎脸上割出明暗交错的裂痕。
她披着墨色斗篷,发丝微乱,眼底却亮得惊人。
一路未眠,只靠一盏冷茶撑着神志。
端州城门在暴雨中浮现时,天边已泛出灰白。
陈砚之躺在医馆最里间的竹床上,头上缠着厚厚纱布,面色青白如纸。
大夫摇头退下:“颅受重创,能活已是天意。醒或不醒,听天命;记不记得,看造化。”
苏锦黎站在床前,雨水顺着她的靴沿滴落,在地面汇成一小滩。
她盯着那张苍老而痛苦的脸,忽然俯身,声音压得极低,却清晰如刃:“你押送的证人……是不是陆明远的儿子?”
空气仿佛凝滞了一瞬。
床榻上的老人喉头滚动,发出一声模糊的“嗯”——几不可闻,却让苏锦黎瞳孔骤缩。
她立刻抬手示意,沈砚匆匆取来纸笔置于床侧小案,又悄悄将一枚铜片塞入枕下。
那铜片边缘磨损严重,中央刻着一个古拙的“影契”纹样,是赵九龄从岭南废窑深处搜出的原物,与当年内务省密档中的印记完全吻合。
她不信巧合。
她只信证据。
窗外雨声渐歇,屋内烛火微颤。
苏锦黎坐在床边,指尖轻轻搭在陈砚之腕上,脉象虚浮,但指腹触到他无名指时,察觉到一道陈年茧痕——那是常年执笔批文留下的印记,位置偏左,正对应左撇子书写习惯。
和陆明远一样。
她闭了闭眼,脑中迅速串联线索:陆明远隐姓埋名二十年,儿子若尚在人间,必被严密藏匿。
而陈砚之身为岭南转运使,掌管赋税流转、驿道通行,唯有他,才能绕过层层盘查,将人秘密送往京城。
太子党不会容这样一个证人活着出现。
所以伏击不是偶然,而是精心策划的灭口。
可他们没想到,真正的证人或许早已不在路上——或者,根本没打算进京。
她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外面湿漉漉的街巷。
端州城不大,却是南北漕运要冲,商旅往来频繁。
昨夜暴雨前,曾有一队自称“工部修渠”的人封锁河道三里,驱赶渔民离岸,直至次日清晨才撤走。
赵九龄的情报来得比她早一步。
此刻,他正裹着蓑衣蹲在河滩边,手中握着半截断裂的箭簇。
箭羽已被泥水泡烂,但仍能看出染成深蓝——那是东宫禁军冬季特供标识,普通军队不得擅用。
他冷笑一声,将箭簇收入怀中,连夜赶回驿站。
三更时分,他已将那截铁器熔成一颗铅丸,混入七王府呈递宫中的药引包内,随例行贡品一同送入太医院库房。
这一招,险极,也妙极。
萧澈接到“药引异常”通报时,正倚在软榻上看奏折。
他咳了两声,脸色苍白如雪,眼神却沉静如渊。
他召见御药监总管魏箴,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惋惜:“近来岭南雨水不断,药材总被浸坏。连父皇常服的‘安神散’都出了岔子,实在令人忧心。”
说罢,递上一份新方单。
字迹工整,配伍严谨,其中夹杂一味“南砂归魂散”,注明“宁神定魄,治惊悸健忘”,听着无害,实则性温而引毒——若与其他药物共煎,可催化迷魂草毒性而不留痕迹。
魏箴翻看良久,终究点头准许入库。
当夜,皇帝寝殿突传惊叫。
御医在药渣中检出微量迷魂草,追查源头,竟出自东宫配殿当日所供补剂。
满宫哗然。
太子震怒否认,却无法解释为何东宫药材名录中从未登记此药。
而这一切,苏锦黎都还不知道。
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陈砚之床前,守了一夜。
黎明时分,老人手指又动了一下,嘴唇微启,似想说什么,却终究未能成言。
她站起身,拂去裙摆上的尘灰,眼神冷冽如霜。
这场棋局,对方以为他们失了证人、乱了阵脚,便可趁势清扫残局。
但他们忘了——
死人不能说话,活人可以设局。
伤者记不清过去,她却能把真相一笔一笔,重新写出来。
她走出医馆,晨风扑面,吹动她鬓边碎发。
远处码头传来号子声,一艘挂着“瑞丰号”旧旗的货船正缓缓靠岸。
她眸光微闪,转身对沈砚道:“回去后,把岭南这五年的资金流向图再理一遍。”顿了顿,声音轻得像在自语,“图纸边缘,加一句注记。”
沈砚低头应是,未多问。
风穿过巷口,卷起一片湿叶,拍打在墙上。
谁也没注意到,那句即将落笔的注记,会像一根引线,点燃整个棋盘。
苏锦黎回到王府时,天光已大亮。
檐角滴水声清冷地敲在青石板上,她脱下斗篷交给侍女,径直走向书房。
沈砚紧随其后,手中捧着刚重新誊绘的岭南资金流向图——墨迹未干,线条缜密,每一笔都经过反复核对。
“把图放去东阁偏厅。”她站在案前,语气平静得像在吩咐一件寻常琐事,“就摆在那张紫檀小几上,旁边搁一册《农政全书》,显得像是随手翻阅后忘了收。”
沈砚手指微顿:“那里……是太子门客常候见的地方。”
“我知道。”她抬眼看他,目光如针,“所以他们才会看得更仔细。”
她要的不是藏,而是露;不是守,而是诱。
陈砚之昏迷不醒,证人踪迹成谜,朝中风声渐紧,敌人必然急于确认下一步动作。
而人心最怕不确定——只要给他们一点看似关键的信息,他们就会自己补全整幅拼图。
沈砚沉默片刻,低头应下,转身离去。
苏锦黎独自留在房中,指尖轻轻摩挲着袖中那枚“影契”铜片。
它冰冷、粗糙,却承载着二十年前内务省贪腐案的全部暗账密码。
当年陆明远正是凭借此物,将一笔笔虚报军饷转出京库,最终却被反噬灭门。
如今,这枚铜片再度浮出水面,不只是证据,更是饵。
她不信命运轮回,只信局可重设。
次日寅时三刻,晨雾未散,她便命人取出藏于通风口竹管内的录音纸条。
那是一截空心竹,暗设机关,能借风力录下偏厅低语。
纸条已被熏干,字迹模糊却可辨认:
“……快报殿下,他们要抢在‘净火仪’前动手!”
她盯着那行字,唇角缓缓扬起。
“净火仪”是皇室每年腊月二十举行的祭典,象征除旧布新,百官需提前五日入宫斋戒。
若说“提前发放分红”是为了引蛇出洞,那对方竟立刻联想到“净火仪”,说明他们早已在此节点埋下后手——甚至可能计划借祭祀混乱之机,伪造账目洗白赃款。
她冷笑一声:“既然你们这么关心时间,那就把日子改一改。”
话音未落,赵九龄已悄然入府,一身黑衣沾着河泥与血渍。
他单膝跪地,声音低沉:“瑞丰号外围查清了。昨夜子时,有人在地下暗室焚毁票据,我们破门而入,只抓到一个户部主簿,名叫周通。此人不是东宫直属,但身上搜出一枚金错刀——是岭南某盐商私铸的贿币。”
“带进来。”她说。
审讯在地牢进行。
烛火摇曳,映得墙壁上的影子如同鬼魅。
苏锦黎并未动刑,只是坐在对面,一遍遍问同一个问题:
“谁告诉你,七王府东阁有‘备选代押人’名单?”
周通脸色发白:“我不知道什么名单……我只是奉命销毁旧账……”
她不急,也不怒,只从袖中抽出一份泛黄卷宗复印件,轻轻推至桌前。
那是陈十三——三年前被策反的一名东宫账员——临死前的招供笔录。
上面赫然写着:“某账员曾私自调阅东阁封档,疑为内线。”
而在“某账员”三字旁,一道红圈刺目惊心。
更令人窒息的是,那圈画的笔迹,竟是沈砚的。
周通瞳孔骤缩,嘴唇哆嗦起来。
苏锦黎静静看着他:“你不说,自有别人替你说。但你要想清楚——你是想当弃子,还是想活到能指认真凶那天?”
半个时辰后,周通吐出三个字:“沈……主事。”
她起身离席,脚步未停,直奔王府后院。
井台边,沈砚独立无言。
寒风吹动他宽大的袍袖,手中紧攥一封未曾寄出的家书,信封上写着“岭南沈氏老宅”。
她没有靠近,只站在三步之外,轻声道:“我娘被活埋那天,也有人劝她闭嘴。你说,人为什么非得等到刀架脖子才想起自己是谁?”
沈砚浑身一震。
他缓缓转身,眼中泪光闪动,嗓音沙哑:“我不是叛徒……我是被人用家人威胁。岭南那边传来消息,说我父亲病重,弟弟失踪……等我发现那封家书是伪造的,已经晚了。我泄露了一次档案位置,但他们还在逼我。”
黑暗里,他的声音几乎微不可闻:“但我可以成为你们的刀。”
远处钟鼓楼忽地响起急更——咚、咚、咚,连敲九响,非时非刻,分明是警讯。
风骤起,吹灭了廊下灯笼。
苏锦黎望着漆黑的夜空,缓缓握紧手中纸条。
棋盘已燃,只差最后一步点火。
马车颠簸得厉害,车内油灯摇晃,光影在苏锦黎脸上割出明暗交错的裂痕。
她披着墨色斗篷,发丝微乱,眼底却亮得惊人。
一路未眠,只靠一盏冷茶撑着神志。
端州城门在暴雨中浮现时,天边已泛出灰白。
陈砚之躺在医馆最里间的竹床上,头上缠着厚厚纱布,面色青白如纸。
大夫摇头退下:“颅受重创,能活已是天意。醒或不醒,听天命;记不记得,看造化。”
苏锦黎站在床前,雨水顺着她的靴沿滴落,在地面汇成一小滩。
她盯着那张苍老而痛苦的脸,忽然俯身,声音压得极低,却清晰如刃:“你押送的证人……是不是陆明远的儿子?”
空气仿佛凝滞了一瞬。
床榻上的老人喉头滚动,发出一声模糊的“嗯”——几不可闻,却让苏锦黎瞳孔骤缩。
她立刻抬手示意,沈砚匆匆取来纸笔置于床侧小案,又悄悄将一枚铜片塞入枕下。
那铜片边缘磨损严重,中央刻着一个古拙的“影契”纹样,是赵九龄从岭南废窑深处搜出的原物,与当年内务省密档中的印记完全吻合。
她不信巧合。
她只信证据。
窗外雨声渐歇,屋内烛火微颤。
苏锦黎坐在床边,指尖轻轻搭在陈砚之腕上,脉象虚浮,但指腹触到他无名指时,察觉到一道陈年茧痕——那是常年执笔批文留下的印记,位置偏左,正对应左撇子书写习惯。
和陆明远一样。
她闭了闭眼,脑中迅速串联线索:陆明远隐姓埋名二十年,儿子若尚在人间,必被严密藏匿。
而陈砚之身为岭南转运使,掌管赋税流转、驿道通行,唯有他,才能绕过层层盘查,将人秘密送往京城。
太子党不会容这样一个证人活着出现。
所以伏击不是偶然,而是精心策划的灭口。
可他们没想到,真正的证人或许早已不在路上——或者,根本没打算进京。
她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外面湿漉漉的街巷。
端州城不大,却是南北漕运要冲,商旅往来频繁。
昨夜暴雨前,曾有一队自称“工部修渠”的人封锁河道三里,驱赶渔民离岸,直至次日清晨才撤走。
赵九龄的情报来得比她早一步。
此刻,他正裹着蓑衣蹲在河滩边,手中握着半截断裂的箭簇。
箭羽已被泥水泡烂,但仍能看出染成深蓝——那是东宫禁军冬季特供标识,普通军队不得擅用。
他冷笑一声,将箭簇收入怀中,连夜赶回驿站。
三更时分,他已将那截铁器熔成一颗铅丸,混入七王府呈递宫中的药引包内,随例行贡品一同送入太医院库房。
这一招,险极,也妙极。
萧澈接到“药引异常”通报时,正倚在软榻上看奏折。
他咳了两声,脸色苍白如雪,眼神却沉静如渊。
他召见御药监总管魏箴,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惋惜:“近来岭南雨水不断,药材总被浸坏。连父皇常服的‘安神散’都出了岔子,实在令人忧心。”
说罢,递上一份新方单。
字迹工整,配伍严谨,其中夹杂一味“南砂归魂散”,注明“宁神定魄,治惊悸健忘”,听着无害,实则性温而引毒——若与其他药物共煎,可催化迷魂草毒性而不留痕迹。
魏箴翻看良久,终究点头准许入库。
当夜,皇帝寝殿突传惊叫。
御医在药渣中检出微量迷魂草,追查源头,竟出自东宫配殿当日所供补剂。
满宫哗然。
太子震怒否认,却无法解释为何东宫药材名录中从未登记此药。
而这一切,苏锦黎都还不知道。
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陈砚之床前,守了一夜。
黎明时分,老人手指又动了一下,嘴唇微启,似想说什么,却终究未能成言。
她站起身,拂去裙摆上的尘灰,眼神冷冽如霜。
这场棋局,对方以为他们失了证人、乱了阵脚,便可趁势清扫残局。
但他们忘了——
死人不能说话,活人可以设局。
伤者记不清过去,她却能把真相一笔一笔,重新写出来。
她走出医馆,晨风扑面,吹动她鬓边碎发。
远处码头传来号子声,一艘挂着“瑞丰号”旧旗的货船正缓缓靠岸。
她眸光微闪,转身对沈砚道:“回去后,把岭南这五年的资金流向图再理一遍。”顿了顿,声音轻得像在自语,“图纸边缘,加一句注记。”
沈砚低头应是,未多问。
风穿过巷口,卷起一片湿叶,拍打在墙上。
谁也没注意到,那句即将落笔的注记,会像一根引线,点燃整个棋盘。
苏锦黎回到王府时,天光已大亮。
檐角滴水声清冷地敲在青石板上,她脱下斗篷交给侍女,径直走向书房。
沈砚紧随其后,手中捧着刚重新誊绘的岭南资金流向图——墨迹未干,线条缜密,每一笔都经过反复核对。
“把图放去东阁偏厅。”她站在案前,语气平静得像在吩咐一件寻常琐事,“就摆在那张紫檀小几上,旁边搁一册《农政全书》,显得像是随手翻阅后忘了收。”
沈砚手指微顿:“那里……是太子门客常候见的地方。”
“我知道。”她抬眼看他,目光如针,“所以他们才会看得更仔细。”
她要的不是藏,而是露;不是守,而是诱。
陈砚之昏迷不醒,证人踪迹成谜,朝中风声渐紧,敌人必然急于确认下一步动作。
而人心最怕不确定——只要给他们一点看似关键的信息,他们就会自己补全整幅拼图。
沈砚沉默片刻,低头应下,转身离去。
苏锦黎独自留在房中,指尖轻轻摩挲着袖中那枚“影契”铜片。
它冰冷、粗糙,却承载着二十年前内务省贪腐案的全部暗账密码。
当年陆明远正是凭借此物,将一笔笔虚报军饷转出京库,最终却被反噬灭门。
如今,这枚铜片再度浮出水面,不只是证据,更是饵。
她不信命运轮回,只信局可重设。
次日寅时三刻,晨雾未散,她便命人取出藏于通风口竹管内的录音纸条。
那是一截空心竹,暗设机关,能借风力录下偏厅低语。
纸条已被熏干,字迹模糊却可辨认:
“……快报殿下,他们要抢在‘净火仪’前动手!”
她盯着那行字,唇角缓缓扬起。
“净火仪”是皇室每年腊月二十举行的祭典,象征除旧布新,百官需提前五日入宫斋戒。
若说“提前发放分红”是为了引蛇出洞,那对方竟立刻联想到“净火仪”,说明他们早已在此节点埋下后手——甚至可能计划借祭祀混乱之机,伪造账目洗白赃款。
她冷笑一声:“既然你们这么关心时间,那就把日子改一改。”
话音未落,赵九龄已悄然入府,一身黑衣沾着河泥与血渍。
他单膝跪地,声音低沉:“瑞丰号外围查清了。昨夜子时,有人在地下暗室焚毁票据,我们破门而入,只抓到一个户部主簿,名叫周通。此人不是东宫直属,但身上搜出一枚金错刀——是岭南某盐商私铸的贿币。”
“带进来。”她说。
审讯在地牢进行。
烛火摇曳,映得墙壁上的影子如同鬼魅。
苏锦黎并未动刑,只是坐在对面,一遍遍问同一个问题:
“谁告诉你,七王府东阁有‘备选代押人’名单?”
周通脸色发白:“我不知道什么名单……我只是奉命销毁旧账……”
她不急,也不怒,只从袖中抽出一份泛黄卷宗复印件,轻轻推至桌前。
那是陈十三——三年前被策反的一名东宫账员——临死前的招供笔录。
上面赫然写着:“某账员曾私自调阅东阁封档,疑为内线。”
而在“某账员”三字旁,一道红圈刺目惊心。
更令人窒息的是,那圈画的笔迹,竟是沈砚的。
周通瞳孔骤缩,嘴唇哆嗦起来。
苏锦黎静静看着他:“你不说,自有别人替你说。但你要想清楚——你是想当弃子,还是想活到能指认真凶那天?”
半个时辰后,周通吐出三个字:“沈……主事。”
她起身离席,脚步未停,直奔王府后院。
井台边,沈砚独立无言。
寒风吹动他宽大的袍袖,手中紧攥一封未曾寄出的家书,信封上写着“岭南沈氏老宅”。
她没有靠近,只站在三步之外,轻声道:“我娘被活埋那天,也有人劝她闭嘴。你说,人为什么非得等到刀架脖子才想起自己是谁?”
沈砚浑身一震。
他缓缓转身,眼中泪光闪动,嗓音沙哑:“我不是叛徒……我是被人用家人威胁。岭南那边传来消息,说我父亲病重,弟弟失踪……等我发现那封家书是伪造的,已经晚了。我泄露了一次档案位置,但他们还在逼我。”
黑暗里,他的声音几乎微不可闻:“但我可以成为你们的刀。”
远处钟鼓楼忽地响起急更——咚、咚、咚,连敲九响,非时非刻,分明是警讯。
风骤起,吹灭了廊下灯笼。
苏锦黎望着漆黑的夜空,缓缓握紧手中纸条。
棋盘已燃,只差最后一步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