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破晓,薄雾未散。
苏锦黎一身素白裙裾,外罩墨色绣银暗纹披风,肩头落着几片枯叶。
她站在安国公府朱漆大门前,手中捧着一卷泛黄手稿——《林氏考》。
身后无仪仗,无喧哗,只有赵九龄立于三步之外,黑衣如影。
门房战战兢兢通报进去,半晌无人应答。
她不急,也不恼,只将手稿轻轻放在石阶上,取出一枚铜印,在封面上压下“正名坊”三字火漆印记。
“请转告国公爷,”她的声音不高,却穿透晨风,“我要查族谱中‘林氏’条目。若不肯给,我便在此站到日落。”
门内静得可怕。
直到巳时初刻,一股焦味随风飘出。
一名小婢慌张从侧门奔出,怀里抱着灰烬余温未散的残纸,正欲倒入井边污水桶。
赵九龄眼神一冷,身形微动,那婢女脚下一绊,怀中灰烬洒了一地。
苏锦黎缓步上前,蹲下身,从灰烬里拾起半张焦纸。
火舌啃噬过边缘,但中间一行字仍清晰可见:
“林氏,贱籍出身,产女后溺亡,不予入祠。”
她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忽然笑了。
笑意很淡,却像冰裂之声。
“产女?”她低声重复,指尖轻抚那“溺亡”二字,“我娘是医者,稳婆都称她‘活命菩萨’,怎么临到自己生产,反倒被人按进水里?”
她缓缓起身,将焦纸收入袖中,转身对赵九龄道:“去调当年安国公府登记在册的三位稳婆名录。我要她们生死状、户籍档、验尸录,一个都不能少。”
赵九龄领命而去。
三日后,名单出炉。
三人中,两人于次月暴毙,一人失踪逾十年,原籍村落早已荒废。
更蹊跷的是,两名死者皆被记为“突发心疾”,可尸检记录却空缺无存。
苏锦黎命人将名单誊抄七份,以粗麻纸张贴于安国公府四面门墙,每张下方题一行大字:
“谁替你们烧了名字?”
墨迹未干,已有百姓驻足围观。
有人认出其中一名稳婆乃城南老陈家姑奶奶,拍腿痛哭:“她还会做桂花糖藕!怎么会突然死了?”
也有人指着“失踪”那栏喃喃:“这姓王的嬷嬷……我小时候见过她在后山烧纸钱,说‘对不起,我不敢说’……”
流言如野火燎原。
而大理寺内,裴文昭已依《官文书公示法》正式呈请调阅京兆尹所藏十年“溺亡案”卷宗。
三日批复未下,他便直接闯入档案库,凭腰牌强取。
整整十七具无名女尸,皆于冬至前后浮于护城河下游,腹中有孕,手脚捆绑,口塞布团。
最年幼者不过十五,尸身检验记载其骨盆尚未完全发育。
他命人绘图成册,标注时间、地点、衣着特征,再对照安国公府历年祭祀簿。
结果令人脊背发寒——
每年“驱邪祭井”仪式,恰在尸体浮现前三日举行;而祭祀当日,府中所有仆妇均被拘于西院诵经,不得外出。
裴文昭提审主祭长老那日,当庭展开《寒江浮尸图》,掷于案前。
“你们拜的是神,还是自己的良心?”
老者面色骤变,手中佛珠噼啪断裂,珠子滚落满地。
他想逃,却被守候多时的衙役拦下。
与此同时,赵九龄亲自带队潜入国公府后山。
荒草掩映间,一口枯井深不见底,井壁青苔剥落处,竟刻满密密麻麻的小字。
有的已被风化磨平,有的尚能辨认——全是女子之名,附生辰、籍贯、死因。
而在最深处,一行字刻得极深,仿佛用尽全力:
“苏锦黎,生而带煞,宜沉井禳灾。”
赵九龄站在井口,久久未语。
他没有上报,也没有惊动任何人。
只是命暗卫在井底布设竹管传音装置,又寻来一名盲眼乞婆,每日坐在井边,反复唱一首古怪童谣:
“小阿妹,莫回头,爹不要你娘不留,
红绳断,药汤稠,井底莲花开不休……”
歌声凄婉,日夜不绝。
第三夜,更深露重。
一道佝偻身影悄然出现,是位老嬷嬷,手中提着纸钱篮。
她颤抖着撒下冥钱,跪地叩首,口中低语:
“是我喂你喝的堕胎汤……可我是奉命啊……夫人说,庶出的女儿不能活,会冲了嫡小姐的命格……林娘子不肯改时辰,我们就只能……只能让她也下去陪您……”
声音顺着竹管,一路传至王府书房。
灯下,苏锦黎闭目听着,脸色苍白如雪。
她终于明白,为何母亲留下的药方,与她重生时自救所用分毫不差。
那是血脉的本能,是灵魂的记忆。
而此刻,在正名坊一角,柳婉娘正伏案整理新一批申报材料。
忽有仆从低声提及街头童谣之事,她动作一顿。
耳边仿佛响起那沙哑歌声,一句句钻入脑海。
她怔住,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反复勾画——
一个“井”字。
一遍,又一遍。
忽然,她抓起笔,在空白页上写下一行从未向人提起的记忆:
百年前,沈知微曾在奏折中谏言:“宗法若食人,国必自溃。”柳婉娘的指尖在纸上划出最后一个点,墨迹未干,“井”字如烙印般深陷纸面。
她怔坐良久,烛火映着她苍白的脸,瞳孔深处似有旧影翻涌。
那首童谣不知何时已在她脑中循环往复,沙哑的调子像从地底爬出,缠绕她的呼吸。
她忽然提笔,手腕微颤,却写得极稳:
“永昌三年,沈知微任北巡察使,奏《禁活祀疏》:‘查幽、冀诸州,有世家暗行古俗,每逢嫡女降生不祥之兆,辄以庶出新生女婴投井禳灾,谓之‘镇脉’。此风浸淫百年,尸骨成渊,天怒人怨。请敕令严禁,违者以谋逆论。’
帝批:‘妄议祖制,蛊惑人心,革职查办。’
沈氏自此湮没,其书遭焚,唯残简藏于民间抄本之中。”
写完最后一句,她手一松,笔坠入砚台,溅起几点墨星。
门外传来脚步声,是裴文昭亲自送审稿来核对。
他推门而入,见案上文字,眉头骤紧,俯身细读。
一字一句,如针扎进眼底。
“活祀?”他低声重复,声音发涩,“不是祭祀鬼神,而是用活人维系宗法……所以,每一座祠堂的根基下,都可能埋着一个被沉默的女儿?”
柳婉娘抬起头,目光空茫又清明:“我以为碑灵的记忆只是碎片,可现在才懂——它不是要我们记住过去,是要我们打断轮回。百年前沈知微谏言失败,百年后林氏溺亡,今日又有多少‘苏锦黎’正在井边醒来?”
裴文昭沉默良久,终将那页纸郑重收进袖中。
“我要把它登在《平讼社月报》特辑首页。”他说,“这次,不让真相沉进井底。”
同一夜,七王府书房灯火未熄。
苏锦黎将青玉蝉佩缓缓浸入温水,瓷碗轻颤。
随着热气升腾,蝉背铭文竟开始流转——原本模糊的刻痕渐渐清晰,浮现出一行从未见过的新字:
“第七劫起于井,终于碑。”
她指尖抚过那句,心头猛地一震。
那一夜重生的画面再度浮现:冷雨滂沱,她从一口坍塌的古井中爬出,浑身湿透,意识混沌,唯有手中死死攥着这只蝉佩。
那时只道是巧合,如今想来,或许是命运早已埋下的信物。
她望着窗外清冷月色,嘴角扬起一丝极淡的笑。
“你们说我带煞?”她喃喃,“那便让这煞气,吹塌你们供奉千年的牌位。”
次日清晨,正名坊门前鼓声三响。
一面玄铁黑底告示高悬于旗杆之上,由赵九龄亲手张贴。
字迹刚劲,内容震动全城:
“即日起,启动‘无祠者名录’征集。凡曾因出身、性别、罪罚被家族除名者,皆可申报姓名、籍贯、生平。经核实,其名将镌刻于太庙外青铜鼎,昭示天下:无人应被遗忘。”
百姓围聚,窃语如潮。
有人落泪,有人跪地叩首,更有人捧着泛黄家书挤到最前——那是他们一辈子不敢递出的身份证明。
而在安国公府深处,苏震霆摔碎了整套茶具。
他盯着窗外飘来的告示残页,眼中怒意翻滚,却又藏着一丝难以察觉的恐惧。
苏锦黎一身素白裙裾,外罩墨色绣银暗纹披风,肩头落着几片枯叶。
她站在安国公府朱漆大门前,手中捧着一卷泛黄手稿——《林氏考》。
身后无仪仗,无喧哗,只有赵九龄立于三步之外,黑衣如影。
门房战战兢兢通报进去,半晌无人应答。
她不急,也不恼,只将手稿轻轻放在石阶上,取出一枚铜印,在封面上压下“正名坊”三字火漆印记。
“请转告国公爷,”她的声音不高,却穿透晨风,“我要查族谱中‘林氏’条目。若不肯给,我便在此站到日落。”
门内静得可怕。
直到巳时初刻,一股焦味随风飘出。
一名小婢慌张从侧门奔出,怀里抱着灰烬余温未散的残纸,正欲倒入井边污水桶。
赵九龄眼神一冷,身形微动,那婢女脚下一绊,怀中灰烬洒了一地。
苏锦黎缓步上前,蹲下身,从灰烬里拾起半张焦纸。
火舌啃噬过边缘,但中间一行字仍清晰可见:
“林氏,贱籍出身,产女后溺亡,不予入祠。”
她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忽然笑了。
笑意很淡,却像冰裂之声。
“产女?”她低声重复,指尖轻抚那“溺亡”二字,“我娘是医者,稳婆都称她‘活命菩萨’,怎么临到自己生产,反倒被人按进水里?”
她缓缓起身,将焦纸收入袖中,转身对赵九龄道:“去调当年安国公府登记在册的三位稳婆名录。我要她们生死状、户籍档、验尸录,一个都不能少。”
赵九龄领命而去。
三日后,名单出炉。
三人中,两人于次月暴毙,一人失踪逾十年,原籍村落早已荒废。
更蹊跷的是,两名死者皆被记为“突发心疾”,可尸检记录却空缺无存。
苏锦黎命人将名单誊抄七份,以粗麻纸张贴于安国公府四面门墙,每张下方题一行大字:
“谁替你们烧了名字?”
墨迹未干,已有百姓驻足围观。
有人认出其中一名稳婆乃城南老陈家姑奶奶,拍腿痛哭:“她还会做桂花糖藕!怎么会突然死了?”
也有人指着“失踪”那栏喃喃:“这姓王的嬷嬷……我小时候见过她在后山烧纸钱,说‘对不起,我不敢说’……”
流言如野火燎原。
而大理寺内,裴文昭已依《官文书公示法》正式呈请调阅京兆尹所藏十年“溺亡案”卷宗。
三日批复未下,他便直接闯入档案库,凭腰牌强取。
整整十七具无名女尸,皆于冬至前后浮于护城河下游,腹中有孕,手脚捆绑,口塞布团。
最年幼者不过十五,尸身检验记载其骨盆尚未完全发育。
他命人绘图成册,标注时间、地点、衣着特征,再对照安国公府历年祭祀簿。
结果令人脊背发寒——
每年“驱邪祭井”仪式,恰在尸体浮现前三日举行;而祭祀当日,府中所有仆妇均被拘于西院诵经,不得外出。
裴文昭提审主祭长老那日,当庭展开《寒江浮尸图》,掷于案前。
“你们拜的是神,还是自己的良心?”
老者面色骤变,手中佛珠噼啪断裂,珠子滚落满地。
他想逃,却被守候多时的衙役拦下。
与此同时,赵九龄亲自带队潜入国公府后山。
荒草掩映间,一口枯井深不见底,井壁青苔剥落处,竟刻满密密麻麻的小字。
有的已被风化磨平,有的尚能辨认——全是女子之名,附生辰、籍贯、死因。
而在最深处,一行字刻得极深,仿佛用尽全力:
“苏锦黎,生而带煞,宜沉井禳灾。”
赵九龄站在井口,久久未语。
他没有上报,也没有惊动任何人。
只是命暗卫在井底布设竹管传音装置,又寻来一名盲眼乞婆,每日坐在井边,反复唱一首古怪童谣:
“小阿妹,莫回头,爹不要你娘不留,
红绳断,药汤稠,井底莲花开不休……”
歌声凄婉,日夜不绝。
第三夜,更深露重。
一道佝偻身影悄然出现,是位老嬷嬷,手中提着纸钱篮。
她颤抖着撒下冥钱,跪地叩首,口中低语:
“是我喂你喝的堕胎汤……可我是奉命啊……夫人说,庶出的女儿不能活,会冲了嫡小姐的命格……林娘子不肯改时辰,我们就只能……只能让她也下去陪您……”
声音顺着竹管,一路传至王府书房。
灯下,苏锦黎闭目听着,脸色苍白如雪。
她终于明白,为何母亲留下的药方,与她重生时自救所用分毫不差。
那是血脉的本能,是灵魂的记忆。
而此刻,在正名坊一角,柳婉娘正伏案整理新一批申报材料。
忽有仆从低声提及街头童谣之事,她动作一顿。
耳边仿佛响起那沙哑歌声,一句句钻入脑海。
她怔住,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反复勾画——
一个“井”字。
一遍,又一遍。
忽然,她抓起笔,在空白页上写下一行从未向人提起的记忆:
百年前,沈知微曾在奏折中谏言:“宗法若食人,国必自溃。”柳婉娘的指尖在纸上划出最后一个点,墨迹未干,“井”字如烙印般深陷纸面。
她怔坐良久,烛火映着她苍白的脸,瞳孔深处似有旧影翻涌。
那首童谣不知何时已在她脑中循环往复,沙哑的调子像从地底爬出,缠绕她的呼吸。
她忽然提笔,手腕微颤,却写得极稳:
“永昌三年,沈知微任北巡察使,奏《禁活祀疏》:‘查幽、冀诸州,有世家暗行古俗,每逢嫡女降生不祥之兆,辄以庶出新生女婴投井禳灾,谓之‘镇脉’。此风浸淫百年,尸骨成渊,天怒人怨。请敕令严禁,违者以谋逆论。’
帝批:‘妄议祖制,蛊惑人心,革职查办。’
沈氏自此湮没,其书遭焚,唯残简藏于民间抄本之中。”
写完最后一句,她手一松,笔坠入砚台,溅起几点墨星。
门外传来脚步声,是裴文昭亲自送审稿来核对。
他推门而入,见案上文字,眉头骤紧,俯身细读。
一字一句,如针扎进眼底。
“活祀?”他低声重复,声音发涩,“不是祭祀鬼神,而是用活人维系宗法……所以,每一座祠堂的根基下,都可能埋着一个被沉默的女儿?”
柳婉娘抬起头,目光空茫又清明:“我以为碑灵的记忆只是碎片,可现在才懂——它不是要我们记住过去,是要我们打断轮回。百年前沈知微谏言失败,百年后林氏溺亡,今日又有多少‘苏锦黎’正在井边醒来?”
裴文昭沉默良久,终将那页纸郑重收进袖中。
“我要把它登在《平讼社月报》特辑首页。”他说,“这次,不让真相沉进井底。”
同一夜,七王府书房灯火未熄。
苏锦黎将青玉蝉佩缓缓浸入温水,瓷碗轻颤。
随着热气升腾,蝉背铭文竟开始流转——原本模糊的刻痕渐渐清晰,浮现出一行从未见过的新字:
“第七劫起于井,终于碑。”
她指尖抚过那句,心头猛地一震。
那一夜重生的画面再度浮现:冷雨滂沱,她从一口坍塌的古井中爬出,浑身湿透,意识混沌,唯有手中死死攥着这只蝉佩。
那时只道是巧合,如今想来,或许是命运早已埋下的信物。
她望着窗外清冷月色,嘴角扬起一丝极淡的笑。
“你们说我带煞?”她喃喃,“那便让这煞气,吹塌你们供奉千年的牌位。”
次日清晨,正名坊门前鼓声三响。
一面玄铁黑底告示高悬于旗杆之上,由赵九龄亲手张贴。
字迹刚劲,内容震动全城:
“即日起,启动‘无祠者名录’征集。凡曾因出身、性别、罪罚被家族除名者,皆可申报姓名、籍贯、生平。经核实,其名将镌刻于太庙外青铜鼎,昭示天下:无人应被遗忘。”
百姓围聚,窃语如潮。
有人落泪,有人跪地叩首,更有人捧着泛黄家书挤到最前——那是他们一辈子不敢递出的身份证明。
而在安国公府深处,苏震霆摔碎了整套茶具。
他盯着窗外飘来的告示残页,眼中怒意翻滚,却又藏着一丝难以察觉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