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祭不祭,都算数-《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暴雨如注,砸在礼器库的青瓦上噼啪作响。

  沈知白立于车前,衣袍尽湿却浑然不觉。

  他盯着那口被层层封裹的青铜鼎,黄绸缠了三道,火漆印压得极深,像一道不容违逆的咒语。

  “此鼎专用于燔燎,万不可误开。”他声音压得极低,几乎被雷声吞没,“火起之时,诵《黜异赋》,务必让万民知——离经叛道者,终归灰烬。”

  话音未落,一道惨白闪电撕裂天幕,照亮城外山腰。

  远处药王庙遗址那棵枯树下,竟有一点微光摇曳不灭。

  一人跪地,双手高举灯笼,任风雨抽打脊背,不动如石。

  那不是寻常灯火。

  是执灯会的暗号——单灯悬顶,示警将至。

  沈知白瞳孔一缩,还未及反应,雷声再次滚过云层,震得地面微颤。

  他咬牙挥手:“启程!一个时辰内必须入坛安置!”

  车队缓缓驶出宫门,隐入雨幕。

  与此同时,王府地库深处,烛火幽微。

  苏锦黎静坐石台之上,面前千块木牌垂悬如林,每一块都刻着一个名字,有些字迹歪斜,有些带着血痕。

  风从地缝渗入,吹得细绳轻晃,整片牌海泛起涟漪般的微响。

  赵九龄站在她身侧,低声汇报:“东宫已确认押运路线,明日辰时三刻经西华街入南郊祭坛。暗卫沿途布控,只等信号。”

  苏锦黎没应,只是伸手抚过其中一块木牌——“黎”。

  指尖停顿片刻,她忽然开口:“不必等他们承认。我们自己祭。”

  众人一怔。

  她站起身,目光扫过十名早已候命的执绳人。

  “把这些名字送上去,让它们先见一回天光。”

  命令下达,行动即启。

  赵九龄指挥手下以细麻绳串联木牌,每十块一组,再系于主绳之上,最终分由十人掌控牵引。

  整个过程无声而有序,仿佛一场秘密的仪式正在成型。

  子时整。

  铜壶滴漏最后一声落下。

  苏锦黎抬手,轻轻一挥。

  十人同时发力。

  刹那间,千块木牌自地底升腾而起,沿着预设滑轨穿过密道直通地面,在夜空中划出无数条细密轨迹。

  如同星辰挣脱尘土,列成环形流转的光带,映得王府上空隐约浮现出一个巨大的“黎”字轮廓。

  与此同时,城中十二处执灯据点同步点亮桐油灯。

  厚绢灯罩防风耐燃,图案精准拼合——三瓣莲花,中心一点朱砂,正是今夜统一信号。

  灯火连缀,横跨坊市,竟在暴雨之中勾勒出与地下呼应的“黎”字形状。

  百姓起初惊疑,继而有人推窗凝望,孩童指着天上喊:“娘,星星动了!”

  这一夜,没有官府记录,没有史官执笔。

  但千万双眼睛,记住了这雨中的光。

  而此时,扫院婢女林小满并未如令留守。

  她在雨中最先消失。

  半个时辰后,她跌进王府后门,浑身湿透,发丝黏在脸上,怀里死死抱着一只油布包。

  守卫几乎没认出她,直到她用颤抖的手解开包裹——里面是一幅详尽的沈府书房布局图,墨线清晰,角落标注着几条行车路线,箭头直指南郊祭坛。

  苏锦黎接过图卷,一眼便认出那是明日押运名册的必经之路。

  她猛然抬头:“你认得字?”

  林小满低着头,手指紧搓衣角,肩膀微微发抖。

  良久,她嘴唇微动,终于吐出五个字:

  “娘教过……写名。”

  空气骤然安静。

  谁也不知道这个平日沉默如影的扫院婢,竟是林氏远支遗孤。

  幼年家族遭难,她被卖入安国公府为奴,十年不曾开口。

  所有人以为她哑巴,却不知她是不敢说——一旦说话,就会被人听见名字;一旦被人听见名字,就可能再次被夺走。

  可今夜,她走了七条街,潜入沈府外院墙角,在檐下趴了两个时辰,只为看清舆图上的标记。

  她为自己点了第一盏灯。

  苏锦黎望着她湿透的身影,忽觉喉间发紧。

  她没说什么,只将一件干袍披在女孩肩上,然后转身走向地库最深处的钟楼机关室。

  那里有一口仿古铜钟,原为王府报时所用,如今已被改装成远程信号装置。

  钟槌可调,声响可控,连接着城内外多处据点。

  她亲自校准齿轮,设定七响。

  “明日祭坛之上,他们会想烧掉我们的名字。”她低声说,手指拂过冰冷钟面,“可名字从来不是纸,也不是灰。它是人心点的灯,踩不灭,也关不住。”

  窗外,雨势渐歇。

  远处山腰那盏孤灯,仍未熄灭。

  而在皇宫司礼监的钟楼里,两枚铜钟槌正静静悬挂。

  一根极细的丝线,几乎看不见,悄然缠绕其上,轻轻一拉,便可扰动整个典礼的节奏。

  风穿廊而过,丝线微颤,如呼吸初起。暴雨初歇,天光未明。

  祭坛之上,香烟缭绕,青灰堆积如雪。

  沈知白立于燔燎台前,手握火把,指尖因用力而泛白。

  他目光沉冷,盯着铜鼎中那叠黄纸名册——每一张都写着“执灯会余孽”“逆礼乱序之徒”,其中最上一张,墨迹浓重地写着三个字:苏锦黎。

  “时辰已到。”他低声道,声音穿透雨后的湿气,“焚册告天,正纲肃典。”

  司礼监掌礼官抬手欲击钟,九响为礼,三拜成仪。

  可就在指尖触钟的刹那,铜钟忽地自行震动——

  咚、咚、咚、咚、咚、咚、咚。

  七声短促清越的钟鸣划破寂静,像刀锋割开绸缎。

  全场骤静。

  众人仰头望向钟楼,只见两枚钟槌悬于半空,细若蛛丝的银线缠绕其上,在晨风中微微颤动,仿佛有无形之手刚刚松开。

  “谁动了钟?”礼官失声。

  无人应答。风过廊庑,丝线轻晃,如同呼吸未断。

  沈知白脸色铁青:“重击!补至九响!”

  可第二击再落时,钟声却哑了。

  那根被丝线扰动的机关卡死,余音不再起。

  司礼监乱作一团,翻查图纸、拨弄机括,却始终无法复原。

  就在这混乱之际,南风突起。

  本该北吹的幡旗尽数倒卷向南,猎猎作响,直指城南方向——正名坊。

  百姓席间顿时嗡然。

  “天意偏南啊……”有人低语,随即蔓延开来,“连风都不让烧名字。”

  裴文昭从观礼台疾步而出,玄袍未整,手中紧握一卷律令。

  他不顾禁卫阻拦,径直踏上祭坛高阶,声音朗朗如击玉:

  “据《自主命名法》第三条,任何销毁公民身份文书者,视同毁契谋逆,当以刑部问罪!”

  身后跟着一名年轻郎中,手持印信文书,正是刑部新任主事,新政派骨干。

  两人并立坛上,如剑出鞘。

  “竖子妄为!”沈知白怒极反笑,“你竟敢以野法抗祖制?此乃祭天大典,岂容尔等搅扰!”

  他挥手欲命侍卫拿人,却被一只手臂拦下。

  是裕王。

  他站在香炉旁,手中龟甲尚带灼痕,眼神复杂地看着沈知白:“方才三卜皆现同一纹路——‘火噬名者,反噬其身’。”他顿了顿,声音压低,“此为大凶之兆。若强行举火……恐惹天怒。”

  沈知白浑身一震,猛地转头看向那口青铜鼎。

  火焰还未点燃,可他的手却开始发抖。

  不是怕鬼神,而是怕这局面失控——一旦仪式中断,朝廷威信动摇,他所代表的宗法秩序便将崩塌一角。

  而此刻,王府地库深处,苏锦黎正凝视着飞鸽传来的密信。

  赵九龄的字迹简练有力:“鼎中册未燃,已截下。暗卫控鼎,伪册代焚,真册全数转移至东巷旧仓。”

  她轻轻吐出一口气,指尖抚过信纸边缘的暗记——一枚小小的莲花印,是执灯会最底层联络方式。

  她没有笑,也没有松懈。

  这只是第一步。

  真正的较量不在地下,而在人心。

  她转身走出地库,穿过回廊,步入庭院。

  雨已停,云层裂开一线微光。

  她抬头望向城外山腰,目光落在那棵枯树的方向。

  忽然,一道异样光芒刺破残雾——

  不是灯火,也不是反光。

  那是自树皮裂缝中渗出的银辉,幽微却坚定,如同血脉在皮下流动。

  光纹蜿蜒爬行,隐约组成无数细小的名字,一闪即逝,又不断重生。

  她怔住。

  腕间那枚素银环悄然发热,表面浮现出四个新字,如刻入肌肤:名字活着。

  那一刻,她闭上了眼。

  风拂过耳际,带着潮湿泥土的气息,也带来了某种遥远而熟悉的声响——千万个声音,低低地唤着一个名字,一遍又一遍,像是穿越了二十年光阴才终于找到出口。

  她听见了。

  那个曾被抹去、被替代、被遗忘的名字。

  不是“庶女”,不是“罪婢”,不是“安国公府无名之人”。

  是苏锦黎。

  这三个字,在风里,在光里,在每一寸不肯熄灭的记忆里,缓缓苏醒。

  她站在檐下,不动,不语,任雨水顺着屋角滴落,打湿裙裾。

  但她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名字不再是纸片,不再是官府册上的墨点。

  它是火种,是信号,是哪怕深埋十年也能破土而出的根脉。

  林小满那一句“娘教过……写名”,不只是坦白,是一声叩门。

  而今夜这场风雨中的祭礼,虽未成形,却已在人心中完成。

  她睁开眼,望向远处那棵发光的树,唇角微动,终未言语。

  只将银环贴在心口,仿佛回应某种无声的盟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