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纸不包火,声能焚谎-《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春寒料峭,宫墙内外的柳枝尚未全绿,一道圣谕却如霜雪般落了下来。

  “凡未经太常寺审定之录声竹简,一律视为妖言,私藏者杖八十。”

  诏令一出,京畿震动。

  各地学塾被迫交出铜哨,那些曾清越响彻巷陌的雏燕之声,一夜之间尽数沉寂。

  几名传播《民声志》的教谕被押走时,身上还裹着未抄完的《缄言录》残页。

  百姓噤若寒蝉,坊间传闻四起——有人说是天子震怒,有人说是礼部清流终于忍无可忍。

  但苏锦黎知道,这背后真正执刀的人,是内廷司礼监秉笔郑崇安。

  她站在七王府的偏厅里,窗外雨丝斜织,檐下那只铜哨空荡荡地晃着,再无童音应和。

  案上摊开的是最新快报:南方三州已有十二所乡塾焚毁录音竹简,北地两名书吏因藏匿《灾音录》副本被判流放。

  “他们要断声源。”崔明瑜低声说道,手指紧紧攥着袖口,“一旦民间不再传音,我们之前所有努力都会变成‘杜撰’。”

  苏锦黎没有立刻回应。

  她缓缓起身,走到墙边那幅舆图前——那是她亲手绘制的“声路图”,红线标注着各地传递声音的节点:驿站、书肆、庙会、私塾。

  如今,大半已被黑墨圈死。

  沉默良久,她转身,从暗格中取出一本薄册,封皮无字,只盖一方私印:缄语。

  “把这一段送去陆明远府上。”她将书页翻开,指尖落在其中一行小字上,“先帝驾崩前夜,近侍以隐录筒记下的那段话。”

  崔明瑜呼吸一滞:“王妃,这是……”

  “我知道它有多危险。”苏锦黎声音很轻,却像铁石落地,“可现在,只有死人的声音最安全——因为他们不会再开口,也不会再改口。”

  那一夜,陆明远在灯下拆开了那个不起眼的布包。

  里面是一枚密封的竹简,外覆火漆,漆上压着一枚极小的铃形印——那是元惠禅师早年赠予苏锦黎的信物,唯有重大之事才启用。

  他颤抖着手打开竹简,耳边仿佛响起了一声低语。

  录音以古法刻痕,需用特制滑针读取。

  他取出珍藏多年的音梳,在静室中小心划过沟槽。

  起初只有沙沙杂音,继而,一个虚弱却清晰的声音浮现出来:

  “……储位……不可轻授……三子性躁……非社稷之器……召……七……”

  声音戛然而止。

  陆明远猛地站起,撞翻了烛台。

  他连夜调出宫中存档的起居注副本,逐字比对。

  史书记载,先帝临终前亲口宣旨:“传位于三。”可脉案分明写着,当夜子时后,皇帝已陷入昏聩,喉肌僵直,根本无法言语。

  而药单上,连续三日服用的“凝神安魄散”赫然列着禁忌条目——此药可致人清醒片刻,随即陷入永久沉眠。

  他盯着手中两份证据,浑身发冷。

  原来不是遗诏有误,而是遗诏被换。

  三日后朝会,郑崇安正襟立于丹墀之下,奏请设立“正音院”,专司审查天下声稿。

  群臣默然,无人敢驳。

  就在此时,陆明远出列,手捧竹简,声音如裂帛:

  “郑大人说要肃清妖言,那请问——谁来定义何为真言?若连死者的最后一句话都要封杀,今日所护之‘正音’,究竟是天子之声,还是阉宦之喉?”

  满殿死寂。

  郑崇安脸色骤变,还未开口,陆明远已将竹简高举过顶:“此为先帝驾崩前夜亲述,经音梳还原,与脉案、药单互证。若有虚妄,愿受反坐之刑!”

  没人敢接那枚竹简。

  当晚,宫中尚未平息余波,城南“音仓”突起大火。

  那是存放民间陈情录音的库房,三年积累,数万竹简尽在其中。

  金吾卫闻讯赶来时,火势已吞噬大半屋梁。

  然而,就在火舌舔舐东厢瞬间,地下忽然传来一阵低沉嗡鸣。

  紧接着,哀歌响起。

  是《救苦调》,千百次被压下的旋律,此刻竟从地底涌出,伴随着一个个名字的诵念:“江南柳芸娘之父……岭南谢氏渔妇……九江织户周九斤……”

  磁瓮共振阵启动了。

  沈琅早在三日前便预料到焚稿之举,将全部原件秘密转移至大觉寺地窖,并设下机关——一旦温度升高至燃点,预埋的共鸣瓮便会自动播放录制好的声音。

  火光中,哭声四起,百姓纷纷跪地叩首,有人颤声喊道:“冤魂显灵了!”

  连上前救火的士兵都迟疑了脚步。

  而在深宫某处,郑崇安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火光映红的天际,手中茶盏砰然落地。

  与此同时,七王府书房内,烛火微摇。

  萧澈靠在软榻上,面色苍白,指尖却稳稳捏着一封未拆的密报。

  暗卫刚刚送来消息:大觉寺地窖已确认安全,所有原始音档完好无损。

  他抬眼看向窗外风雨,轻轻吐出一句话:

  “该让陛下……听一听了。”萧澈没有等天亮。

  夜雨未歇,七王府深处一盏孤灯仍亮。

  他倚在榻上,呼吸浅而细,仿佛一阵风就能吹灭这具躯体的最后气息。

  可那双眸子却亮得惊人,像藏了星火,在暗处灼灼燃烧。

  方才密报传来——大觉寺地窖安然无恙,所有原始音档完好封存,连同那枚刻录先帝遗言的隐录筒,已由暗卫以“药引”之名,经太医院旧道,悄然送入御前寝宫。

  不是呈递,是植入。

  皇帝近来多梦,御医束手,唯有七皇子早年所献《安神引》略有效验。

  借着调理脉息之名,萧澈早就在宫中布下眼线。

  今夜,正是时机。

  那枚竹简被裹于特制香囊,混入熏殿安神香中,火燃声起,音痕随烟气震荡,在特定频率下缓缓释放——如同低语潜行于梦境边缘。

  他闭上眼,仿佛能看见那声音如何缠绕进帝王的睡意:先帝虚弱却清晰的嗓音,“……召七……”一字一顿,如钉入骨;紧接着,崔明瑜连夜整理的脉案副本、药单禁忌条目,皆以密文附录形式,由内侍悄悄夹入皇帝枕畔的日常奏折堆中。

  一切无声,却比雷霆更响。

  次日清晨,紫宸殿钟鼓未鸣,圣旨已疾驰而出。

  “着即彻查‘清音行动’越权滥刑之事,暂停司礼监郑崇安一切职掌,印信收归内廷总署。”

  满朝哗然。

  郑崇安立于阶下,脸色铁青,欲辩无言。

  他万万没料到,一把火非但未焚尽证据,反将死人之声送进了天子梦中。

  更可怕的是,皇帝今日神情凛冽,眼中怒意不加掩饰——那不只是对越权的震怒,更像是某种深埋多年的怀疑终于被点燃。

  萧澈称病未至,却在府中听完了全程转述。

  他轻轻咳了一声,指尖抚过唇角,竟有一丝极淡的笑意。

  权力从不怕谎言,怕的是真相以不容置疑的方式开口。

  与此同时,崔明瑜在正音局偏房内翻检残卷。

  大火之后,《缄语源流考》手稿幸存大半,但她越看越觉不对劲。

  这部记载历代声政沿革的秘录,本应完整记录先帝晚年关于储位的三次密谈,其中最后一次,明确提到“圣心默定于七”。

  可如今,第三卷末尾缺了一整页。

  她遍寻誊抄本、副册、甚至书院藏档,皆无此页影踪。

  奇怪的是,其他内容字迹连贯,装订完整,不似后世损毁。

  反倒像是——从一开始,就没写进去。

  烛光摇曳,她忽然停住笔尖。

  窗外风过,吹动纸页,发出沙沙轻响,宛如低语回荡。

  她猛然想起什么,手指微微发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