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纪四十九 (公元172年-180年)-《资治通鉴白话版》

  熹平元年(公元172年,壬子年)

  ? 正月:皇帝前往原陵祭祀先帝。司徒的属官、陈留郡的蔡邕说:“我听说古代并不在陵墓前祭祀。朝廷开始实行上陵祭祀的礼仪时,我觉得这仪式可以精简;但如今亲眼见到祭祀的隆重场面,仔细体会其中深意,才明白孝明皇帝是出于至孝之心和深切的情感,这种安排有其道理,不宜轻易改变。有些礼仪看似繁琐却不能省略,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 三月壬戌日:太傅胡广去世,享年八十二岁。胡广曾先后担任过太尉、司徒、司空、太傅这四个重要职位,长达三十多年,历经六位皇帝,所受礼遇极高。每次被罢官,不到一年就会再次被提拔。他征辟的人才大多是天下名士,和以前的下属陈蕃、李咸都做到了三公的高位。胡广熟悉朝廷旧例和典章制度,所以京城有谚语说:“什么事都不懂,就去问伯始(胡广字伯始);天下最懂中庸之道的,就是胡公。”然而,他为人温和谨慎,总是用谦卑的言辞和恭顺的态度讨好当时的权贵,没有忠诚正直的风骨,因此天下人都看不起他。

  ? 五月己巳日:皇帝大赦天下,并更改年号。

  ?长乐太仆侯览因为独揽大权、骄横奢侈,皇帝下诏书收回他的印绶,侯览自杀。

  ? 六月:京城发生大水灾。

  ? 窦太后的母亲在比景去世,窦太后悲伤过度,染上疾病。癸巳日,窦太后在云台驾崩。宦官们对窦氏家族积怨已久,用衣车装载窦太后的尸体,停放在城南的客舍。过了好几天,曹节、王甫想按照贵人的礼仪安葬太后。皇帝说:“太后亲自拥立我继承皇位,掌管天下大业,怎么能以贵人的规格安葬她呢!”于是按照皇太后的礼仪发丧。曹节等人想把太后单独安葬,而让冯贵人与桓帝合葬。皇帝下诏让公卿大臣在朝堂上集体商议此事,并派中常侍赵忠监督讨论过程。太尉李咸当时正生病,他让人抬着自己前往朝堂,还随身带着椒药,对妻子儿女说:“如果皇太后不能与桓帝合葬,我就不活着回来了!”开始讨论后,几百人坐在那里,互相观望了很久,没人敢第一个发言。赵忠说:“大家赶紧拿定主意!”廷尉陈球说:“皇太后出身名门,品德高尚,以太后身份治理天下,理应与先帝合葬,这没什么可怀疑的。”赵忠笑着说:“陈廷尉既然这么说,那就赶紧写奏议吧。”陈球马上写下自己的意见:“皇太后在后宫时,就展现出聪慧贤德、母仪天下的风范;后来遭遇变故,她扶持当今圣上继承皇位,功劳极大。先帝去世后,她受到牵连,被迁居到空宫,不幸早早离世。窦氏家族虽然获罪,但太后本人并无过错。如今如果单独安葬太后,肯定会让天下人失望。而且冯贵人的坟墓曾被盗掘,骸骨暴露在外,还和盗贼的尸体混在一起,魂灵受到污染,她又对国家没有什么功劳,怎么能与先帝合葬呢!”赵忠看了陈球的奏议,脸色立刻变了,阴阳怪气地嘲讽道:“陈廷尉这建议真是强硬啊!”陈球说:“陈蕃、窦武蒙冤,皇太后又无缘无故被幽禁,我一直痛心不已,天下人也都愤慨叹息!今天我说出这些话,就算因此获罪,也算是了却我一直以来的心愿!”李咸说:“我本来就觉得应该这样,和我的想法完全一致。”于是公卿大臣们都赞同陈球的建议。曹节、王甫还在争辩,说:“梁太后家族犯下大逆不道的罪行,所以被单独安葬在懿陵;汉武帝废黜了卫皇后,而让李夫人与自己合葬。如今窦氏家族罪孽深重,怎么能和先帝合葬呢!”李咸又上书说:“我想章德窦皇后曾迫害恭怀皇后,安思阎皇后家族也犯过大罪,但汉和帝没有提出要分开安葬,汉顺帝也没有下旨贬降她们的葬礼规格。至于卫皇后,是汉武帝亲自下令废黜的,不能和窦太后的情况相提并论。现在长乐太后一直保有皇太后的尊号,还曾临朝听政,并且扶持陛下继承皇位,让国家繁荣昌盛。太后把陛下当作儿子,陛下怎么能不把太后当作母亲呢?儿子不能废黜母亲,臣子不能贬低君主,应该让太后与桓帝合葬在宣陵,一切按照旧制办理。”皇帝看了奏书后,采纳了这个建议。

  ? 七月甲寅日:将桓思皇后(窦太后)安葬在宣陵。

  ?有人在朱雀阙上写了大字:“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禁杀害太后,公卿大臣们都是只拿俸禄不办事的‘行尸走肉’,没有一个敢说真话的人!”皇帝下诏,命令司隶校尉刘猛追捕写字的人,要求每十天汇报一次进展。刘猛觉得这篇文字说的都是实情,所以不想急于抓捕。一个多月过去了,也没查出是谁写的。刘猛因此获罪,被贬为谏议大夫,由御史中丞段颎接替他的职位。段颎一上任,就四处抓人,就连太学里的学生也被抓了一千多人。曹节等人还让段颎找其他借口弹劾刘猛,最终刘猛被判到左校(汉代官署,掌左工徒)服苦役。

  司隶校尉王寓依靠宦官的势力,想让太常张奂举荐自己,张奂拒绝了他。于是王寓诬陷张奂结党营私,导致张奂被终身禁止为官。张奂曾经和段颎在攻打羌人的问题上有过争执,两人关系不好。段颎担任司隶校尉后,想把张奂赶回敦煌并加害于他。张奂写信向段颎苦苦哀求,才得以幸免。

  魏郡的李暠担任司隶校尉时,因为旧仇杀了扶风的苏谦。苏谦的儿子苏不韦把父亲的尸体埋起来,但不举行正式葬礼,他隐姓埋名,结交侠客准备报仇。李暠后来升任大司农,苏不韦藏在草堆里,挖地道一直通到李暠的卧室,杀死了他的小妾和小儿子。李暠吓得魂飞魄散,在地上铺木板睡觉,一夜之间换了九个地方。苏不韦又挖开李暠父亲的坟墓,砍下尸体的头颅,拿到集市上示众。李暠派人追捕苏不韦,却一直抓不到,最终愤恨交加,吐血而死。后来苏不韦遇到大赦,回到家中,才正式安葬父亲并守丧。张奂和苏氏家族一直关系很好,而段颎和李暠交情不错。段颎征召苏不韦担任司隶从事,苏不韦害怕被害,称病不去。段颎大怒,派从事张贤到苏不韦家中杀他,还事先把毒药交给张贤的父亲,说:“如果张贤抓不到苏不韦,你就喝下这个!”于是张贤逮捕了苏不韦及其全家六十多口人,全部杀死。

  ? 渤海王刘悝被贬到瘿陶时,曾通过中常侍王甫帮忙恢复封国,并答应事成后答谢五千万钱。后来桓帝留下遗诏恢复了刘悝的封国,刘悝知道这不是王甫的功劳,就不肯给钱。中常侍郑飒、中黄门董腾多次和刘悝来往,王甫暗中监视,把情况告诉了段颎。这年冬天十月,朝廷逮捕郑飒,关进北寺监狱,又让尚书令廉忠诬陷郑飒等人“密谋迎立刘悝,犯下大逆不道之罪”。皇帝于是下诏,让冀州刺史查办刘悝。刘悝被逼自杀,他的十一个妃妾、七十个子女、二十四个歌女都死在狱中,太傅、国相等官员全部被杀。王甫等十二人都因“平乱有功”被封为列侯。

  ? 十一月:会稽郡的妖贼许生在句章起兵,自称“阳明皇帝”,聚集了上万人。朝廷派扬州刺史臧旻、丹阳太守陈寅前去讨伐。

  ? 十二月:司徒许栩被免职,大鸿胪袁隗被任命为司徒。

  鲜卑侵犯并州。

  南匈奴单于车儿去世,他的儿子屠特若尸逐就单于继位。

  熹平二年(公元173年,癸丑年)

  ? 正月:发生大规模瘟疫。

  ? 丁丑日:司空宗俱去世。

  ? 二月壬午日:皇帝大赦天下。

  光禄勋杨赐被任命为司空。

  ? 三月:太尉李咸被免职。

  ? 夏天五月:司隶校尉段颎被任命为太尉。

  ? 六月:北海发生地震。

  ? 秋天七月:司空杨赐被免职,太常、颍川人唐珍被任命为司空。唐珍是唐衡的弟弟。

  ? 冬天十二月:太尉段颎被免职。

  鲜卑侵犯幽州和并州。

  癸酉晦日:出现了日食现象。

  熹平三年(公元174 年,甲寅年)

  ? 二月己巳日:皇帝大赦天下,给天下人带来喘息之机。随后,东海人陈耽被任命为太尉,挑起了朝廷重任。

  ? 三月:中山穆王刘畅离世,因为他没有儿子,按照当时的规矩,他的封国被废除,不再存在。

  ? 六月:河间王刘利的儿子刘康被封为济南王,他肩负起了祭祀孝仁皇的重要职责。

  ? 这一年,吴郡司马、富春人孙坚招募了一千多名精锐勇士,协助州郡官府去讨伐许生。到了冬天十一月,臧旻、陈寅在会稽与许生的队伍展开大战,最终大获全胜,斩杀了许生。与此同时,任城王刘博也去世了,由于他没有子嗣,他的封国也随之断绝,不再延续。

  ? 十二月:鲜卑族侵犯北地,北地太守夏育率领屠各部落的军队进行追击,成功打败了鲜卑人。因为这次战功,夏育被升迁为护乌桓校尉。然而,鲜卑人并不甘心失败,又再次侵犯并州,边境局势依旧紧张。

  ? 在这一年年末,司空唐珍被罢官,永乐少府许训接替他担任司空一职,开始在新的岗位上履职。

  熹平四年(公元175 年,乙卯年)

  ? 三月:皇帝下诏,让众多儒者共同校正《五经》的文字内容。皇帝特意命令议郎蔡邕用古文、篆、隶三种字体将校正后的《五经》书写下来,然后刻在石碑上,把这些石碑树立在太学门外。这样一来,后来学习儒家经典的人都有了标准的参考。石碑刚刚立好,前来观看和临摹的人络绎不绝,每天拉车前来的就有一千多辆,把大街小巷都堵得水泄不通。

  ? 早些时候,朝廷大臣们商议,认为州郡官员之间容易结党营私,互相包庇。为了防止这种情况,朝廷制定了规定:有婚姻关系的家庭,以及来自两个州的人,不能在对方所在地区担任监察官职。到了此时,又出台了“三互法”,规定更加严格细致,导致官员选拔变得十分困难。幽州和冀州的刺史职位空缺了很长时间,一直没能补上合适的人选。蔡邕向皇帝上书说:“幽州和冀州,向来是出产铠甲和战马的重要地方。但近年来,因为战乱和饥荒,当地的资源逐渐匮乏。如今这两个州的刺史职位空缺已久,当地的官吏和百姓都盼着朝廷能尽快派人任职,可三公府选拔官员,过了一个多月还没有定论。我打听原因,说是因为要避开‘三互法’的限制。其实‘三互法’主要针对的就是这两个州。而且,这两个州的人还受到任职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导致选拔工作犹豫不决,迟迟定不下来。这使得幽州和冀州无人管理,千里之地一片萧条。我觉得‘三互法’这种禁令,本就不是什么重要的规定。现在只要朝廷树立威严,严明法令,就算是相互监察的官员,也会因为畏惧而不敢徇私枉法,更何况有‘三互法’的限制呢?以前韩安国从囚徒中被起用,朱买臣出身低微,他们都凭借自身才能回到家乡任职,哪里会顾及‘三互法’这种琐碎的规定呢?希望陛下能效仿先帝,废除这些不合理的禁令。对于各州刺史,如果有能力合适需要更换的,不要受时间和‘三互法’的限制,选拔出合适的人才。”但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 史学家司马光评论说:叔向曾经说过:“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一定会制定很多法令。”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会谨慎地选拔忠诚贤能的人来任职。对于朝廷内外的官员,有功就给予奖赏,有罪就加以惩罚,不偏袒任何人,法令制度不繁杂,天下就能实现大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抓住了治理国家的根本。等到国家衰败的时候,选拔官员不能选到合适的人才,禁令却越来越多,防范措施越来越严密。有功劳的人因为条文的限制得不到奖赏,违法犯罪的人却能通过巧妙地钻法律空子逃避惩罚。上下都疲惫不堪,天下就会大乱。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只注重琐碎的细枝末节,而丢掉了根本。汉灵帝的时候,刺史和二千石的官员贪婪得像豺狼老虎一样,残酷地剥削百姓,而朝廷却还在严格执行“三互法”。现在看来,这难道不是非常可笑,又值得深刻反思和引以为戒的事情吗?

  ? 这一年,河间王刘建的孙子刘佗被封为任城王,延续了王室的分封。

  ? 四月,七个郡和国都发生了严重的水灾,百姓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 五月丁卯日:皇帝再次大赦天下,希望能缓解灾情带来的动荡。

  ? 不久后,延陵园发生火灾,这在当时被视为不祥之兆。

  ? 六月,鲜卑族又来侵犯幽州,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同时,弘农和三辅地区出现了螟虫灾害,庄稼受损严重。

  ? 在西域,于窴王安国攻打拘弥,取得大胜,还杀掉了拘弥王。戊己校尉和西域长史各自派出军队,帮助拥立拘弥王在汉朝做人质的儿子定兴为新的拘弥王,但此时拘弥国的人口只剩下大约一千人,国力十分衰弱。

  熹平五年(公元176 年,丙辰年)

  ? 四月癸亥日:皇帝又一次大赦天下,给百姓带来一些希望。

  ? 这一年,益州郡的夷人发动叛乱,太守李颙率领军队前去讨伐,最终平定了叛乱,恢复了当地的秩序。

  ? 之后,举行了盛大的求雨仪式,以祈求风调雨顺,但效果未知。

  ? 五月,太尉陈耽被罢官,司空许训转任太尉,开始承担新的职责。

  ? 闰月,永昌太守曹鸾向皇帝上书说:“那些被定为‘党人’的人,有的是德高望重的长者,有的是出类拔萃的贤才,他们都应该是辅助朝廷、参与国家大事决策的重要人才。可他们却长期被禁止做官,遭受屈辱。那些谋反叛逆的大罪之人,尚且能得到赦免,‘党人’到底犯了什么罪,为什么不能被宽恕呢?如今灾异现象频繁出现,水灾旱灾接连发生,恐怕都是因为这件事。陛下应该给予他们宽大处理,以顺应天意。”皇帝看了奏章后,勃然大怒,立刻下诏让司隶和益州官府用囚车逮捕曹鸾,把他押送到槐里监狱。曹鸾在狱中遭受严刑拷打,最终被杀害。随后,皇帝又下诏,让各州郡重新审查“党人”的门生、旧部、父子、兄弟中正在为官的人,把他们全部免职,并终身禁止做官,甚至连五服之内的亲属都受到牵连。

  ? 六月壬戌日:南阳人刘逸被任命为司空,进入朝廷权力中心。

  ? 七月,太尉许训被罢官,光禄勋刘宽接替他担任太尉,开始处理朝廷军事等重要事务。

  ? 十月,司徒袁隗被免职。到了十一月丙戌日,光禄大夫杨赐被任命为司徒,肩负起新的使命。

  ? 这一年,鲜卑族再次侵犯幽州,边境战事不断,百姓生活不得安宁。

  熹平六年(公元177 年,丁巳年)

  ? 正月辛丑日:皇帝大赦天下,新的一年似乎有了一些新的气象。

  ? 四月,天下大旱,七个州都遭遇了严重的蝗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陷入困境。

  ? 面对灾情,皇帝命令三公上书奏报那些苛刻残酷、贪污腐败的地方长官,将他们罢免。平原相、渔阳人阳球因为施政过于严酷,被征召到廷尉受审。但皇帝念及他以前担任九江太守时讨伐贼寇有功,特别赦免了他,并任命他为议郎,给他一个重新效力的机会。

  ? 此时,鲜卑族侵犯汉朝的边境地区,边疆局势十分紧张。

  ? 还有一件奇怪的事:集市上有几十个普通百姓聚集在一起,自称是“宣陵孝子”。皇帝竟然下诏,把他们全部任命为太子舍人。

  ? 七月,司空刘逸被免职,卫尉陈球被任命为司空,开始在新的职位上工作。

  ? 当初,皇帝喜爱文学创作,自己写了《皇羲篇》五十章。因为这个爱好,他召集了许多擅长写文赋的书生,让他们在鸿都门下等待诏令,随时听候差遣。后来,那些擅长写书信和能写漂亮鸟篆字的人,也都被征召进来,这样的人渐渐达到了几十人。侍中祭酒乐松、贾护趁机引荐了很多品行不端、趋炎附势的人,这些人常常在皇帝面前讲一些乡里的琐碎小事。皇帝却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