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初四年,公元223年。
春天正月,曹真派张合出击,成功打败了吴国军队,占领了江陵中洲这个地方。
到了二月,诸葛亮赶到永安。与此同时,曹魏这边,曹仁率领几万步兵和骑兵杀向濡须。他先放出风声,说要向东攻打羡溪,吴国的朱桓信以为真,赶紧分兵去支援。等朱桓的援兵刚出发,曹仁就带着大军直接扑向濡须。朱桓得知消息后,急忙派人去追召回援羡溪的部队,但援军还没回来,曹仁的大军就突然杀到了。当时朱桓手下加上留守的士兵,总共才五千人,将领们心里都慌得不行,害怕得要命。朱桓却给大家打气说:“打仗的时候,胜负关键在于将领指挥,而不是兵力多少。你们觉得曹仁带兵打仗的本事,和我比起来谁更厉害?兵法里说‘敌人兵力是我们两倍,我们只有一半’这种情况,说的是双方在平原上作战,又没有城墙防守,而且士兵的勇气和战斗力差不多的时候。可现在曹仁既不是智勇双全的将领,他的士兵也胆小怯懦,还跑了上千里路,人困马乏。咱们据守高大的城池,南边靠着长江,北边背靠山陵,以逸待劳,占据主场优势,这是百战百胜的局面!就算曹丕亲自来,都不用怕,更何况是曹仁他们!”说完,朱桓下令偃旗息鼓,故意装作兵力虚弱的样子,引诱曹仁进攻。
曹仁果然中计,派儿子曹泰去攻打濡须城,又派将军常雕、王双等人乘坐油船去偷袭中洲。中洲是朱桓部下家眷居住的地方。蒋济连忙劝阻曹仁说:“敌人占据西岸,战船在长江上游,咱们派兵进入中洲,这就等于自己走进了死胡同,是非常危险的做法!”但曹仁不听,自己带着一万人留在橐皋,给曹泰他们当后援。朱桓派其他将领去攻打常雕等人,自己亲自迎战曹泰。最后曹泰被打得烧营撤退,朱桓斩杀了常雕,活捉了王双,战场上杀死和淹死的魏军有一千多人。
之前吕蒙病重的时候,吴王孙权问他:“如果你一病不起,谁能接替你的位置?”吕蒙回答说:“朱然胆识和防守能力都很强,我觉得他可以胜任。”朱然是九真太守朱治姐姐的儿子,原本姓施,被朱治收养后改姓朱,当时担任昭武将军。吕蒙去世后,孙权授予朱然符节,让他镇守江陵。后来曹真等人包围江陵,打败了孙盛,孙权派诸葛瑾等人带兵去解围,结果被夏侯尚击退。这下江陵城内外的联系被切断了,城里很多士兵都得了肿病,能打仗的只剩下五千人。曹真他们堆起土山,挖掘地道,还建起高楼向城里射箭,一时箭如雨下,将士们都吓得脸色大变,只有朱然镇定自若,还激励士兵,寻找机会反击,竟然攻破了魏军的两座营寨。魏军围攻朱然长达六个月。江陵县令姚泰负责守卫北门,他看到城外敌军势大,城里兵少粮缺,担心守不住,就打算做魏军的内应。朱然发现后,立刻把姚泰杀了。
当时江水又浅又窄,夏侯尚想乘船带着步兵、骑兵进入江中的小洲安营扎寨,还修了浮桥,方便南北往来。很多人都觉得江陵城肯定能攻下来。但董昭却上书说:“武皇帝曹操智勇超群,用兵都非常谨慎,不敢像这样轻敌冒险。打仗的时候,军队前进容易,后退就难,这是常理。在平地上打仗,没有险要地形可守,都困难重重。就算要深入敌境,退路也得畅通才行,打仗有进有退,不可能事事如意。现在在江中小洲安营,这是深入险境;靠浮桥往来,这太危险了;只有一条通道,这太狭窄了。这三点,都是兵家大忌,可我们现在却这么做。敌人要是频繁进攻浮桥,一旦出点差错,小洲上的精锐部队就不再属于我们,要变成吴国的了。我私下里非常担心,连吃饭睡觉都不踏实,可其他人却若无其事,不把这当回事,这不是太糊涂了吗?而且江水马上就要涨起来了,一旦突然暴涨,我们怎么防御?就算不能打败敌人,起码也得保证自己安全,怎么能冒险还不害怕呢?希望陛下仔细考虑!”魏文帝曹丕听后,赶紧下诏让夏侯尚等人撤军。吴国军队从两头一起进攻,魏军只能沿着唯一的通道撤退,因为行动不够迅速,差点就没撤出来。吴国将领潘璋已经准备好了芦苇筏子,打算放火烧掉浮桥,幸好夏侯尚及时撤退,才没烧起来。十多天后,江水果然大涨,曹丕对董昭说:“你分析得太准确了!”当时又赶上大规模瘟疫,曹丕只好把各路军队都召回。
三月丙申日,曹丕回到洛阳。之前,曹丕问贾诩:“我想讨伐不服从命令的势力,统一天下,先打吴国还是蜀国好?”贾诩回答说:“靠武力夺取天下,要注重军事策略;要建立稳固的基业,就得重视道德教化。陛下顺应天命接受禅让,统治天下,如果用文德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变化,统一天下并不难。吴、蜀虽然是小国,但一个有山川之险,一个有江河阻隔。刘备有雄才大略,诸葛亮善于治国;孙权能看清局势,陆逊懂得用兵。他们凭借险要地势坚守,在江湖上灵活用兵,都不是短期内能轻易打败的。用兵的原则是,先有必胜的把握再开战,还要根据敌人情况选拔将领,这样才能万无一失。我觉得咱们的大臣中,没有人能比得上刘备、孙权。就算陛下以天子之威出兵,也没有十足的胜算。以前舜帝用文德教化,让有苗氏归服,我认为现在应该先文后武。”但曹丕没听进去,结果出兵后无功而返。
三月丁未日,陈忠侯曹仁去世。
之前,黄元不受诸葛亮待见,他听说蜀汉皇帝刘备病重,害怕以后会遭清算,就起兵造反,还烧了临邛城。当时诸葛亮去东边看望刘备,成都守备空虚,黄元更加肆无忌惮。益州治中从事杨洪建议太子刘禅,派将军陈曶、郑绰去讨伐黄元。大家都觉得,黄元要是不围攻成都,就会占领越巂,占据南中地区。杨洪却说:“黄元这人向来凶狠残暴,没什么威望,他哪有这本事!他不过是想顺江东下,要是刘备平安无事,他就会绑了自己回来请罪;要是刘备去世,他就会逃到吴国去活命。只要让陈曶、郑绰在南安峡口拦截,就能抓住他。”果然,黄元兵败后顺江东逃,被陈曶、郑绰活捉后斩杀。
刘备病重,临终前,他让丞相诸葛亮辅佐太子刘禅,尚书令李严做副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比曹丕强十倍,肯定能安定国家,完成大业。要是太子值得辅佐,你就好好帮他;要是他不成器,你可以自己做决定。”诸葛亮哭着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尽忠职守,死而后已!”刘备又给太子刘禅下诏说:“人活到五十岁去世就不算短命,我已经六十多岁了,没什么可遗憾的,只是放心不下你们兄弟。你要努力啊!不要因为坏事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善事小就不做!只有贤德才能让人信服。我德行浅薄,不值得你效仿。以后你跟着丞相,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尊重他。”这年夏天四月癸巳日,刘备在永安去世,谥号昭烈。丞相诸葛亮护送灵柩回到成都,让李严担任中都护,留在永安镇守。
五月,太子刘禅即位,当时他才十七岁。刘禅尊封皇后为皇太后,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兴。他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兼任益州牧,大小政事都由诸葛亮决定。诸葛亮开始整顿官职,修订法律,还发公文告诫下属说:“大家一起商议政事,就是要集思广益。要是怕得罪人,回避不同意见,很多问题就解决不了,会造成损失。讨论出正确的办法,就像扔掉破草鞋却得到了珠玉一样。可惜很多人做不到这点,只有徐元直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还有董幼宰,他参与政事七年,发现问题,哪怕往返十次,也要来告诉我。要是大家能学到徐元直的十分之一,像董幼宰一样勤勉,忠心为国,我就能少犯些错误了。”诸葛亮还说:“以前和崔州平交往,常常听到他指出我的得失;后来和徐元直交往,他总是诚恳地教导我;之前和董幼宰共事,他说话知无不言;后来和胡济一起做事,他也多次劝我改正错误。虽然我天资愚钝,不能完全接受他们的意见,但和这四个人始终相处融洽,这也说明我愿意听取直言。”胡济,字伟度,是诸葛亮的主簿。
有一次,诸葛亮亲自校对文书,主簿杨颙直接进去劝他说:“治理国家要有章法,上下级不能越权行事。我给您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家庭,让奴仆种地,婢女做饭,公鸡报晓,狗看家护院,牛拉重物,马跑长途。这样各项事务都有人负责,家里的需求都能满足,主人就能轻松自在,安心享受生活。可要是主人突然想什么都自己干,不再信任别人,累得筋疲力尽,结果什么也做不好。难道是他的智慧不如奴仆、鸡狗吗?不是,是他没掌握当家的方法。古人说‘坐着讨论治国之道的是王公,具体执行的是士大夫’。所以丙吉不过问路上的死人,却担心耕牛喘气;陈平不愿意管钱粮的具体数目,说‘自有主管的人’,他们明白各自的职责。现在您治理国家,却亲自校对文书,累得满头大汗,这不是太辛苦了吗!”诸葛亮听后向他道谢。杨颙去世后,诸葛亮伤心地哭了好几天。
? 六月:甲戌日,任城威王曹彰去世。甲申日,魏国的寿肃侯贾诩也离世了。这期间还发生了大水灾。东吴的贺齐率军偷袭蕲春,活捉了太守晋宗后凯旋而归。
之前,益州郡的部族首领雍闿杀掉了太守正昂,通过士燮表示要归附东吴。他还抓住了来自成都的太守张裔送给东吴,东吴便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永昌的功曹吕凯、府丞王伉率领官吏和士兵关闭边界,坚守城池,雍闿的军队无法前进。于是雍闿派同郡的孟获去引诱煽动当地的少数民族部落,这些部落纷纷响应。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也都起兵反叛,响应雍闿。诸葛亮考虑到蜀汉刚刚经历刘备去世的大事,就采取安抚策略,暂时不发兵征讨,而是鼓励百姓务农种粮,关闭边境让百姓休养生息,等百姓生活安定、粮食充足后再做打算 。
? 八月:丁卯日,朝廷任命廷尉钟繇为太尉,治书执法高柔接替廷尉一职。当时三公没什么实际事务,也很少参与朝政。高柔上书说:“三公这样的辅佐大臣,都是国家的栋梁,备受百姓关注。现在却让他们身居高位,却不参与政事,导致他们只能闲居养老,很少提出建议,这不符合朝廷重用大臣的本意,也违背了大臣进谏的职责。古时候,遇到刑罚和政务方面有疑问,就会在朝堂上一起讨论。从今以后,朝廷遇到疑难问题和重大刑狱案件,应该多向三公咨询。每月初一和十五,还可以专门请三公入朝,一起讨论政事得失,这样才能让陛下听到更多见解,对国家治理大有好处。”魏文帝曹丕觉得说得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辛未日,曹丕到荥阳打猎,然后向东巡视。九月甲辰日,曹丕抵达许昌。
蜀汉的尚书、义阳人邓芝对诸葛亮说:“现在后主年幼,刚刚即位,应该派重要使者去东吴,重新恢复友好关系。”诸葛亮说:“我早就想到了,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人选,现在终于找到了。”邓芝问:“这个人是谁?”诸葛亮说:“就是你啊!”于是派邓芝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东吴,去修复两国关系。这年冬天十月,邓芝到了东吴。当时吴王孙权还没有和魏国断绝关系,心里犹豫不决,没有马上接见邓芝。邓芝就主动上表请求拜见,说:“我这次来,也是为了东吴的利益,不只是为了蜀汉。”孙权这才接见他,说:“我确实想和蜀汉和亲交好,但担心蜀汉君主年幼,国家弱小,受到魏国逼迫,自身都难保。”邓芝回答说:“吴、蜀两国,占据四个州的土地。大王您是当代豪杰,诸葛亮也是一代俊杰。蜀国有险要的山川作为屏障,吴国有长江天险。把两国的优势合在一起,就像唇齿相依,进可以一同争夺天下,退可以形成鼎足之势,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如果大王现在向魏国称臣,魏国肯定会要求您入朝拜见,还会索要太子去做人质。要是您不答应,他们就会以叛逆的罪名讨伐您,到时候蜀汉也会顺江而下,见机行事。这样一来,江南的土地就不再属于大王您了。”孙权沉默了很久,说:“你说得对。”于是和魏国断绝关系,专心和蜀汉联合。
这一年,蜀汉后主刘禅立妃子张氏为皇后。
黄初五年(公元224年)
? 春天三月:曹丕从许昌回到洛阳。
从初平年间以来,学术教育荒废。夏天四月,朝廷开始设立太学,设置博士,依照汉朝的制度,制定了考核《五经》的办法。
吴王孙权派辅义中郎将、吴郡人张温出使蜀汉,从这以后,吴、蜀两国的使者往来不断。遇到事情,孙权经常让陆逊和诸葛亮沟通。孙权还刻了自己的印信放在陆逊那里,每次给蜀汉后主和诸葛亮写信,都会先给陆逊看,如果觉得内容、语气不合适,就让陆逊修改,然后用印信封好再送出去。蜀汉又派邓芝出使东吴,孙权对他说:“要是天下太平了,吴、蜀两国君主分别治理国家,那多好啊!”邓芝回答说:“天上不能有两个太阳,地上不能有两个君主。等灭掉魏国之后,如果大王还不明白天命所在,两国君主各自追求德行,大臣各自尽忠职守,到时候恐怕又要拿起战鼓,开战了。”孙权大笑着说:“你竟然如此坦诚!”
? 秋天七月:曹丕向东巡视,到达许昌。他打算大举出兵讨伐东吴,侍中辛毗劝阻说:“如今天下刚刚安定,土地广阔但人口稀少,这个时候用兵,我实在看不到有什么好处。先帝曾多次出动精锐军队,到了长江边又撤回来了。现在我们的军队数量没有增加,却还要再次出兵,这可不容易成功。现在最好的办法是让百姓休养生息,进行屯田,十年之后再用兵,这样就能一战成功了。”曹丕说:“照你这么说,难道要把敌人留给子孙后代解决吗?”辛毗回答:“以前周文王把商纣王留给周武王解决,那是因为他懂得把握时机。”但曹丕没有听从,留下尚书仆射司马懿镇守许昌。八月,曹丕组建水军,亲自乘坐龙舟,沿着蔡水、颍水,进入淮河,到达寿春。九月,抵达广陵。
东吴的安东将军徐盛想出一个计策,他让人把木桩立起来,外面包上芦苇,做成假城墙和假城楼,从石头城一直到江乘,连绵几百里,一夜之间就布置好了,还在江面上布置了很多战船。当时江水上涨,曹丕远远望去,感叹道:“魏国即使有上千骑兵,在这里也派不上用场,东吴不好攻打啊。”曹丕乘坐的龙舟,还遇到暴风,差点翻船沉没。曹丕问大臣们:“孙权会亲自来迎战吗?”大臣们都说:“陛下亲自出征,孙权肯定害怕,一定会调动全国的力量应对,而且他不敢把军队交给手下将领,肯定会亲自来。”刘晔却说:“孙权认为陛下只是想用天子的声势牵制他,真正渡江作战的会是其他将领,所以他一定会按兵不动,观察局势。”曹丕的大军停留了很多天,孙权始终没有出现,曹丕只好下令撤军。这时,曹休上奏说抓到的俘虏供称“孙权已经到了濡须口”。中领军卫臻说:“孙权凭借长江天险,都不敢和我们正面抗衡,这肯定是为了制造恐慌编出来的假话!”后来审问俘虏,果然是东吴守将编造的。
东吴的张温年轻时就因为才华出众而名声在外,顾雍认为当时没有人能比得上他,诸葛亮也很看重他。张温推荐同郡的暨艳担任选部尚书。暨艳
春天正月,曹真派张合出击,成功打败了吴国军队,占领了江陵中洲这个地方。
到了二月,诸葛亮赶到永安。与此同时,曹魏这边,曹仁率领几万步兵和骑兵杀向濡须。他先放出风声,说要向东攻打羡溪,吴国的朱桓信以为真,赶紧分兵去支援。等朱桓的援兵刚出发,曹仁就带着大军直接扑向濡须。朱桓得知消息后,急忙派人去追召回援羡溪的部队,但援军还没回来,曹仁的大军就突然杀到了。当时朱桓手下加上留守的士兵,总共才五千人,将领们心里都慌得不行,害怕得要命。朱桓却给大家打气说:“打仗的时候,胜负关键在于将领指挥,而不是兵力多少。你们觉得曹仁带兵打仗的本事,和我比起来谁更厉害?兵法里说‘敌人兵力是我们两倍,我们只有一半’这种情况,说的是双方在平原上作战,又没有城墙防守,而且士兵的勇气和战斗力差不多的时候。可现在曹仁既不是智勇双全的将领,他的士兵也胆小怯懦,还跑了上千里路,人困马乏。咱们据守高大的城池,南边靠着长江,北边背靠山陵,以逸待劳,占据主场优势,这是百战百胜的局面!就算曹丕亲自来,都不用怕,更何况是曹仁他们!”说完,朱桓下令偃旗息鼓,故意装作兵力虚弱的样子,引诱曹仁进攻。
曹仁果然中计,派儿子曹泰去攻打濡须城,又派将军常雕、王双等人乘坐油船去偷袭中洲。中洲是朱桓部下家眷居住的地方。蒋济连忙劝阻曹仁说:“敌人占据西岸,战船在长江上游,咱们派兵进入中洲,这就等于自己走进了死胡同,是非常危险的做法!”但曹仁不听,自己带着一万人留在橐皋,给曹泰他们当后援。朱桓派其他将领去攻打常雕等人,自己亲自迎战曹泰。最后曹泰被打得烧营撤退,朱桓斩杀了常雕,活捉了王双,战场上杀死和淹死的魏军有一千多人。
之前吕蒙病重的时候,吴王孙权问他:“如果你一病不起,谁能接替你的位置?”吕蒙回答说:“朱然胆识和防守能力都很强,我觉得他可以胜任。”朱然是九真太守朱治姐姐的儿子,原本姓施,被朱治收养后改姓朱,当时担任昭武将军。吕蒙去世后,孙权授予朱然符节,让他镇守江陵。后来曹真等人包围江陵,打败了孙盛,孙权派诸葛瑾等人带兵去解围,结果被夏侯尚击退。这下江陵城内外的联系被切断了,城里很多士兵都得了肿病,能打仗的只剩下五千人。曹真他们堆起土山,挖掘地道,还建起高楼向城里射箭,一时箭如雨下,将士们都吓得脸色大变,只有朱然镇定自若,还激励士兵,寻找机会反击,竟然攻破了魏军的两座营寨。魏军围攻朱然长达六个月。江陵县令姚泰负责守卫北门,他看到城外敌军势大,城里兵少粮缺,担心守不住,就打算做魏军的内应。朱然发现后,立刻把姚泰杀了。
当时江水又浅又窄,夏侯尚想乘船带着步兵、骑兵进入江中的小洲安营扎寨,还修了浮桥,方便南北往来。很多人都觉得江陵城肯定能攻下来。但董昭却上书说:“武皇帝曹操智勇超群,用兵都非常谨慎,不敢像这样轻敌冒险。打仗的时候,军队前进容易,后退就难,这是常理。在平地上打仗,没有险要地形可守,都困难重重。就算要深入敌境,退路也得畅通才行,打仗有进有退,不可能事事如意。现在在江中小洲安营,这是深入险境;靠浮桥往来,这太危险了;只有一条通道,这太狭窄了。这三点,都是兵家大忌,可我们现在却这么做。敌人要是频繁进攻浮桥,一旦出点差错,小洲上的精锐部队就不再属于我们,要变成吴国的了。我私下里非常担心,连吃饭睡觉都不踏实,可其他人却若无其事,不把这当回事,这不是太糊涂了吗?而且江水马上就要涨起来了,一旦突然暴涨,我们怎么防御?就算不能打败敌人,起码也得保证自己安全,怎么能冒险还不害怕呢?希望陛下仔细考虑!”魏文帝曹丕听后,赶紧下诏让夏侯尚等人撤军。吴国军队从两头一起进攻,魏军只能沿着唯一的通道撤退,因为行动不够迅速,差点就没撤出来。吴国将领潘璋已经准备好了芦苇筏子,打算放火烧掉浮桥,幸好夏侯尚及时撤退,才没烧起来。十多天后,江水果然大涨,曹丕对董昭说:“你分析得太准确了!”当时又赶上大规模瘟疫,曹丕只好把各路军队都召回。
三月丙申日,曹丕回到洛阳。之前,曹丕问贾诩:“我想讨伐不服从命令的势力,统一天下,先打吴国还是蜀国好?”贾诩回答说:“靠武力夺取天下,要注重军事策略;要建立稳固的基业,就得重视道德教化。陛下顺应天命接受禅让,统治天下,如果用文德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变化,统一天下并不难。吴、蜀虽然是小国,但一个有山川之险,一个有江河阻隔。刘备有雄才大略,诸葛亮善于治国;孙权能看清局势,陆逊懂得用兵。他们凭借险要地势坚守,在江湖上灵活用兵,都不是短期内能轻易打败的。用兵的原则是,先有必胜的把握再开战,还要根据敌人情况选拔将领,这样才能万无一失。我觉得咱们的大臣中,没有人能比得上刘备、孙权。就算陛下以天子之威出兵,也没有十足的胜算。以前舜帝用文德教化,让有苗氏归服,我认为现在应该先文后武。”但曹丕没听进去,结果出兵后无功而返。
三月丁未日,陈忠侯曹仁去世。
之前,黄元不受诸葛亮待见,他听说蜀汉皇帝刘备病重,害怕以后会遭清算,就起兵造反,还烧了临邛城。当时诸葛亮去东边看望刘备,成都守备空虚,黄元更加肆无忌惮。益州治中从事杨洪建议太子刘禅,派将军陈曶、郑绰去讨伐黄元。大家都觉得,黄元要是不围攻成都,就会占领越巂,占据南中地区。杨洪却说:“黄元这人向来凶狠残暴,没什么威望,他哪有这本事!他不过是想顺江东下,要是刘备平安无事,他就会绑了自己回来请罪;要是刘备去世,他就会逃到吴国去活命。只要让陈曶、郑绰在南安峡口拦截,就能抓住他。”果然,黄元兵败后顺江东逃,被陈曶、郑绰活捉后斩杀。
刘备病重,临终前,他让丞相诸葛亮辅佐太子刘禅,尚书令李严做副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比曹丕强十倍,肯定能安定国家,完成大业。要是太子值得辅佐,你就好好帮他;要是他不成器,你可以自己做决定。”诸葛亮哭着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尽忠职守,死而后已!”刘备又给太子刘禅下诏说:“人活到五十岁去世就不算短命,我已经六十多岁了,没什么可遗憾的,只是放心不下你们兄弟。你要努力啊!不要因为坏事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善事小就不做!只有贤德才能让人信服。我德行浅薄,不值得你效仿。以后你跟着丞相,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尊重他。”这年夏天四月癸巳日,刘备在永安去世,谥号昭烈。丞相诸葛亮护送灵柩回到成都,让李严担任中都护,留在永安镇守。
五月,太子刘禅即位,当时他才十七岁。刘禅尊封皇后为皇太后,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兴。他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兼任益州牧,大小政事都由诸葛亮决定。诸葛亮开始整顿官职,修订法律,还发公文告诫下属说:“大家一起商议政事,就是要集思广益。要是怕得罪人,回避不同意见,很多问题就解决不了,会造成损失。讨论出正确的办法,就像扔掉破草鞋却得到了珠玉一样。可惜很多人做不到这点,只有徐元直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还有董幼宰,他参与政事七年,发现问题,哪怕往返十次,也要来告诉我。要是大家能学到徐元直的十分之一,像董幼宰一样勤勉,忠心为国,我就能少犯些错误了。”诸葛亮还说:“以前和崔州平交往,常常听到他指出我的得失;后来和徐元直交往,他总是诚恳地教导我;之前和董幼宰共事,他说话知无不言;后来和胡济一起做事,他也多次劝我改正错误。虽然我天资愚钝,不能完全接受他们的意见,但和这四个人始终相处融洽,这也说明我愿意听取直言。”胡济,字伟度,是诸葛亮的主簿。
有一次,诸葛亮亲自校对文书,主簿杨颙直接进去劝他说:“治理国家要有章法,上下级不能越权行事。我给您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家庭,让奴仆种地,婢女做饭,公鸡报晓,狗看家护院,牛拉重物,马跑长途。这样各项事务都有人负责,家里的需求都能满足,主人就能轻松自在,安心享受生活。可要是主人突然想什么都自己干,不再信任别人,累得筋疲力尽,结果什么也做不好。难道是他的智慧不如奴仆、鸡狗吗?不是,是他没掌握当家的方法。古人说‘坐着讨论治国之道的是王公,具体执行的是士大夫’。所以丙吉不过问路上的死人,却担心耕牛喘气;陈平不愿意管钱粮的具体数目,说‘自有主管的人’,他们明白各自的职责。现在您治理国家,却亲自校对文书,累得满头大汗,这不是太辛苦了吗!”诸葛亮听后向他道谢。杨颙去世后,诸葛亮伤心地哭了好几天。
? 六月:甲戌日,任城威王曹彰去世。甲申日,魏国的寿肃侯贾诩也离世了。这期间还发生了大水灾。东吴的贺齐率军偷袭蕲春,活捉了太守晋宗后凯旋而归。
之前,益州郡的部族首领雍闿杀掉了太守正昂,通过士燮表示要归附东吴。他还抓住了来自成都的太守张裔送给东吴,东吴便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永昌的功曹吕凯、府丞王伉率领官吏和士兵关闭边界,坚守城池,雍闿的军队无法前进。于是雍闿派同郡的孟获去引诱煽动当地的少数民族部落,这些部落纷纷响应。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也都起兵反叛,响应雍闿。诸葛亮考虑到蜀汉刚刚经历刘备去世的大事,就采取安抚策略,暂时不发兵征讨,而是鼓励百姓务农种粮,关闭边境让百姓休养生息,等百姓生活安定、粮食充足后再做打算 。
? 八月:丁卯日,朝廷任命廷尉钟繇为太尉,治书执法高柔接替廷尉一职。当时三公没什么实际事务,也很少参与朝政。高柔上书说:“三公这样的辅佐大臣,都是国家的栋梁,备受百姓关注。现在却让他们身居高位,却不参与政事,导致他们只能闲居养老,很少提出建议,这不符合朝廷重用大臣的本意,也违背了大臣进谏的职责。古时候,遇到刑罚和政务方面有疑问,就会在朝堂上一起讨论。从今以后,朝廷遇到疑难问题和重大刑狱案件,应该多向三公咨询。每月初一和十五,还可以专门请三公入朝,一起讨论政事得失,这样才能让陛下听到更多见解,对国家治理大有好处。”魏文帝曹丕觉得说得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
辛未日,曹丕到荥阳打猎,然后向东巡视。九月甲辰日,曹丕抵达许昌。
蜀汉的尚书、义阳人邓芝对诸葛亮说:“现在后主年幼,刚刚即位,应该派重要使者去东吴,重新恢复友好关系。”诸葛亮说:“我早就想到了,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人选,现在终于找到了。”邓芝问:“这个人是谁?”诸葛亮说:“就是你啊!”于是派邓芝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东吴,去修复两国关系。这年冬天十月,邓芝到了东吴。当时吴王孙权还没有和魏国断绝关系,心里犹豫不决,没有马上接见邓芝。邓芝就主动上表请求拜见,说:“我这次来,也是为了东吴的利益,不只是为了蜀汉。”孙权这才接见他,说:“我确实想和蜀汉和亲交好,但担心蜀汉君主年幼,国家弱小,受到魏国逼迫,自身都难保。”邓芝回答说:“吴、蜀两国,占据四个州的土地。大王您是当代豪杰,诸葛亮也是一代俊杰。蜀国有险要的山川作为屏障,吴国有长江天险。把两国的优势合在一起,就像唇齿相依,进可以一同争夺天下,退可以形成鼎足之势,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如果大王现在向魏国称臣,魏国肯定会要求您入朝拜见,还会索要太子去做人质。要是您不答应,他们就会以叛逆的罪名讨伐您,到时候蜀汉也会顺江而下,见机行事。这样一来,江南的土地就不再属于大王您了。”孙权沉默了很久,说:“你说得对。”于是和魏国断绝关系,专心和蜀汉联合。
这一年,蜀汉后主刘禅立妃子张氏为皇后。
黄初五年(公元224年)
? 春天三月:曹丕从许昌回到洛阳。
从初平年间以来,学术教育荒废。夏天四月,朝廷开始设立太学,设置博士,依照汉朝的制度,制定了考核《五经》的办法。
吴王孙权派辅义中郎将、吴郡人张温出使蜀汉,从这以后,吴、蜀两国的使者往来不断。遇到事情,孙权经常让陆逊和诸葛亮沟通。孙权还刻了自己的印信放在陆逊那里,每次给蜀汉后主和诸葛亮写信,都会先给陆逊看,如果觉得内容、语气不合适,就让陆逊修改,然后用印信封好再送出去。蜀汉又派邓芝出使东吴,孙权对他说:“要是天下太平了,吴、蜀两国君主分别治理国家,那多好啊!”邓芝回答说:“天上不能有两个太阳,地上不能有两个君主。等灭掉魏国之后,如果大王还不明白天命所在,两国君主各自追求德行,大臣各自尽忠职守,到时候恐怕又要拿起战鼓,开战了。”孙权大笑着说:“你竟然如此坦诚!”
? 秋天七月:曹丕向东巡视,到达许昌。他打算大举出兵讨伐东吴,侍中辛毗劝阻说:“如今天下刚刚安定,土地广阔但人口稀少,这个时候用兵,我实在看不到有什么好处。先帝曾多次出动精锐军队,到了长江边又撤回来了。现在我们的军队数量没有增加,却还要再次出兵,这可不容易成功。现在最好的办法是让百姓休养生息,进行屯田,十年之后再用兵,这样就能一战成功了。”曹丕说:“照你这么说,难道要把敌人留给子孙后代解决吗?”辛毗回答:“以前周文王把商纣王留给周武王解决,那是因为他懂得把握时机。”但曹丕没有听从,留下尚书仆射司马懿镇守许昌。八月,曹丕组建水军,亲自乘坐龙舟,沿着蔡水、颍水,进入淮河,到达寿春。九月,抵达广陵。
东吴的安东将军徐盛想出一个计策,他让人把木桩立起来,外面包上芦苇,做成假城墙和假城楼,从石头城一直到江乘,连绵几百里,一夜之间就布置好了,还在江面上布置了很多战船。当时江水上涨,曹丕远远望去,感叹道:“魏国即使有上千骑兵,在这里也派不上用场,东吴不好攻打啊。”曹丕乘坐的龙舟,还遇到暴风,差点翻船沉没。曹丕问大臣们:“孙权会亲自来迎战吗?”大臣们都说:“陛下亲自出征,孙权肯定害怕,一定会调动全国的力量应对,而且他不敢把军队交给手下将领,肯定会亲自来。”刘晔却说:“孙权认为陛下只是想用天子的声势牵制他,真正渡江作战的会是其他将领,所以他一定会按兵不动,观察局势。”曹丕的大军停留了很多天,孙权始终没有出现,曹丕只好下令撤军。这时,曹休上奏说抓到的俘虏供称“孙权已经到了濡须口”。中领军卫臻说:“孙权凭借长江天险,都不敢和我们正面抗衡,这肯定是为了制造恐慌编出来的假话!”后来审问俘虏,果然是东吴守将编造的。
东吴的张温年轻时就因为才华出众而名声在外,顾雍认为当时没有人能比得上他,诸葛亮也很看重他。张温推荐同郡的暨艳担任选部尚书。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