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三国:貂蝉的榻上夫君》

  10

  白白错过了最佳发展时机!

  悔之晚矣!

  “主公既有命,荀彧自当效力!”

  荀彧闻言,郑重行礼道。

  即便曹操不提,他亦准备与苏烨一较高下。

  “哈哈!好!”

  曹操见状,大喜。

  长安城内,

  “岳父!南阳传来消息,袁术被苏烨生擒,其麾下数万大军亦被俘获!”

  “听闻,整个过程不足一日。”

  李儒向董卓禀报。

  “哦?”

  董卓眉梢一挑,笑道:“这不是好事吗?袁氏与我为敌,如今遭了报应!”

  “若苏烨能直接杀了这逆贼,才更解我心头之恨!呵呵!”

  他巴不得所有诸侯覆灭,将这天下拱手让与他。

  可惜,他知道这不过是痴心妄想。

  虽入长安不久,但董卓已隐约察觉到了危机。

  ---

  士族对他的 ** 愈发强烈。

  如今已无缓和余地。

  这些人表面顺从,实则暗中阻挠,令他的政令难以推行。

  税收日益减少,局势令他愤怒不已。

  每当恼怒,他便想 ** 泄愤。

  然而越是严酷 ** ,士族反抗就越激烈。

  这让他陷入恶性循环,情绪更加失控。

  此刻终于传来一则好消息,让他心情稍霁。

  但李儒却眉头紧锁道:"主公且慢欣喜!袁术不过纨绔子弟,迟早败亡;真正值得警惕的是苏烨。"

  "此人智勇双全,兵强马壮,实乃心腹大患!"

  "如今他占据南阳,与我方疆域接壤,完全掌控了进攻关中的通道。"

  "建议立即增兵武关、析县,严防苏烨突袭。"

  李儒对苏烨极为忌惮——此人命格竟连望气术都无法勘破,实在蹊跷。

  更棘手的是,董卓已遭劫气缠身。若不尽快化解,恐将招致杀身之祸。

  作为核心谋士,李儒绝不甘心就此败亡。

  他要与天命抗争到底。

  公元1020年,董卓听闻苏烨的动向,双眉紧锁,深感其威胁,沉声道:"便依你之计行事!"

  调兵令下:

  郭汜领四万精兵镇守武关,

  樊稠率两万劲旅驻防析县。

  至于吕布?

  自然留在长安。

  如此安排,

  一则护卫周全,

  二则便于掌控。

  董卓岂敢让这背主之人领兵在外?

  为财马叛旧主,纵有万夫不当之勇,又岂能轻信?

  若无那天人境绝世武力,早将其弃如敝屣。

  李儒谄媚道:"主公英明!属下即刻去办!"

  待董卓签署军令后,他躬身退出。

  消息传至各路诸侯:

  公孙瓒、刘备、陶谦、孔融、刘表、刘璋皆闻袁术被擒。

  众人反应各异,

  唯对袁术皆嗤之以鼻。

  孙坚闻讯仰天长笑:

  "袁公路!报应不爽!"

  帐中,

  孙策抱拳 ** :

  "父亲,机不可失!何不取豫州为基业?"

  韩当、程普等将纷纷请战。

  孙坚摆手道:

  "豫州自然要取!"

  "但苏烨此人..."

  "既能生擒,未必会杀。"

  "放虎归山,亦未可知。"

  “竟有此事?”

  程普等人面露惊诧,不解道:“苏烨此举意欲何为?”

  “既已擒获袁术,为何不除之而后快?”

  “正是!”

  孙策高声道:“父亲,即便苏烨放了袁术,难道他连袁术麾下大军也要一并释放?”

  “若袁术军力尽失,我们攻取豫州岂非易如反掌?”

  如此良机,岂能错过?

  “未必!”

  孙坚决然摇头道:“依我之见,苏烨定会放归降卒!”

  “莫忘了,昔日我等亦是这般安然离去;”

  “故技重施,不足为奇!”

  “此人多半会索要巨额粮饷为赎金;”

  “他新得荆州未久,即便诛杀袁术,一时也难以消化豫州;”

  “贪多求快,反受其害!”

  “苏烨此人智勇兼备,素来谋定后动;”

  “昔日未取南阳,便是明证!”

  “当时他若强行占据南阳,事后照样能收取赎金;”

  “然其隐忍至今,足见此人心思缜密,深谋远虑。”

  “面对如此对手,万不可心存侥幸。”

  孙坚自忖,在苏烨眼中自己的威胁更甚袁术。

  这非是自夸。

  论统兵之能,他远胜袁术。

  苏烨定不会坐视自己吞并豫州。

  为遏止孙氏壮大,苏烨必会释放袁术及其部众,换取钱粮。

  如此既可保全豫州防线,又能阻他孙坚扩张。

  思及此处,孙坚顿感棘手。

  这般深谋远虑的敌手,最是难缠!

  稳到极致!

  简直无懈可击。

  可偏偏,这人实力还最强。

  难办了……

  “所以……我们不攻豫州了?”

  孙策满脸不甘地问道。

  “不攻!”

  孙坚果断摇头:“目标不变,仍取扬州为根基!”

  “那儿才是我等立足之地!”

  “为父暂不愿与苏烨交锋,先取江东方为上策。”

  “刘表虽非昏主,却不谙兵事,夺他扬州不难。”

  “握稳扬州后,再图徐州、豫州,进而问鼎中原。”

  “届时……才有资格直面苏烨!”

  当然,孙坚心知肚明——苏烨岂会坐视他壮大?

  所幸那苏烨推行新政,将江东士族得罪了个遍。

  想到此处,孙坚嘴角微扬。

  他至今想不通,苏烨这般人物为何要逆势而动,自绝于士族。

  但……这恰是他孙氏的机遇!

  若非如此,当今天下恐怕无人能阻苏烨兵锋。

  “父亲!孩儿愿为先锋,直取江东!”

  孙策单膝砸地,抱拳 ** 。

  既然豫州打不得,江东亦是战场。

  建功立业,开孙氏基业——

  他日天下鼎立,必有孙家一席!

  “好!吾儿骁勇!”孙坚抚掌大笑,“便令你与韩当为先锋,先取吴郡!”

  “孩儿遵命!”

  “末将必效死力!”

  【冀州急报】

  甲三快步上前,低声道:"主公,渤海密探传来消息,袁绍采纳许攸之计,欲将您在荆州推行的新政广传天下, ** 士族对主公的敌意。"

  他双手奉上竹简:"此外,袁绍已遣使前往益州、扬州,意图联合刘璋、刘表共同发难。"

  苏烨眸光微动,接过情报略一扫视,随手递给身旁的谋士:"公达、奉孝,且看袁本初这番谋划。"

  荀攸与郭嘉迅速浏览完毕。

  郭嘉把玩着酒盏轻笑:"许子远这招棋倒是稳妥。可惜......"他竖起两根手指,"其一,新政本就瞒不过天下人耳目,不过将风声提前数月;其二,想说服刘景升、刘季玉出兵?"

  酒盏重重落在案上。

  "刘璋怯弱守成,袁绍就算说破天去,他也只会加强边防。至于刘表......"郭嘉眼中闪过讥诮,"困守襄阳尚且自顾不暇。"

  荀攸接话道:"唯需留意益州天险。然假以时日......"他望向校场方向,那里正传来士卒操练的呼喝声。

  寒光在苏烨指尖流转,削落半截烛芯。跃动的火光中,映出他唇角薄霜般的笑意。

  苏烨如今更倾向于稳扎稳打,宁可放慢扩张脚步逐步整顿辖地,也不愿等到统一后再进行大规模清算。

  若真等到那时,必然烽火连天,叛乱不休。

  遭殃的只会是黎民百姓,造成的破坏也将更加惨烈。

  反正他最不缺的就是时间。

  尽管这会给其他诸侯壮大的机会,但他们的发展速度岂能与苏烨相提并论?

  根本不在一个层次。

  更何况这些诸侯彼此攻伐,互相消耗实力。

  待到最终对决时,敌人未必比现在更难对付。

  而届时苏烨经过数年发展,实力早已今非昔比。

  再说,战争可不仅限于沙场——商场与经济战的残酷性有时更胜真刀 ** 。

  凭借技术优势,他完全能用经济手段击垮诸侯的命脉。

  一旦经济崩溃,后续攻城略地便易如反掌。

  "至于刘表?他连扬州都未完全掌控,如今江东又添了孙坚这头猛虎,够他焦头烂额了,哪有余力进犯我们?"

  "所以说,袁绍这些伎俩看似高明,实则鸡肋。"

  "许子远,不过尔尔!"

  郭嘉满脸轻蔑。

  昔日听闻许攸颇有才干,如今看来不过是个工于心计的庸才。

  更可笑的是,这庸才九成心思都耗在内斗上,注定难成大器。

  "确实。"

  荀攸抚须颔首:"袁绍不足为惧,只需令江陵水师加强戒备,再让益州、扬州的暗卫盯紧刘表、刘璋即可。"

  "倒是袁绍阵营的内斗之剧烈,比预期来得更快啊。"

  这里有一份

  "冀州尚未攻下,许攸与郭图已开始内斗。待韩馥麾下的沮授、审配、辛评、逢纪等人投奔袁绍,真难想象袁绍阵营会乱成何等局面!"

  "想必会十分精彩。"苏烨见荀攸面露戏谑之色,不禁调侃道:"记得友若也在韩馥帐下?待袁绍取得冀州,他必然也会归附。你不担心他受排挤?"

  荀攸朗笑道:"全无顾虑!我早告诫友若保持中立,切勿参与党派之争。以他的聪慧,自会妥善应对。只要他不争不抢,凭荀氏声望,无人会为难他。真正令人忧心的是文若叔父——他终究选择了曹操。"

  "曹操得文若相助,如虎添翼。主公,我们须提防曹操势力。以曹操与文若之能,其崛起已成定局,日后必与我们兵戎相见。"

  苏烨淡然颔首:"此事我早有预料。荀彧性情孤傲,既不愿归顺于我,天下诸侯中也唯有曹操能入他法眼。他们看似拖延时间有利,实则恰恰相反。如今视为劲敌者,来日不足为虑。接下来两年,我们将专心经营荆州,暂缓扩张。"

  "但战事虽止,对外行动仍需继续!"

  "经济战即刻启动!"

  "此外,长安方面需加强监控;"

  "现有暗一与贾诩负责,我等需全力配合!"

  "长安事务至关重要。"

  (传国玉玺既得,他拟专注推演运朝之法。

  随后将着手凝聚专属龙脉与气运金龙。

  更需筹备建立运朝之事。

  此等大业,首重名分大义。

  同时须化解大汉气运金龙的反噬危机。

  行动前,当使他人首倡称帝,承接反噬。

  再诱使更多诸侯自立为王称帝,逐步瓦解大汉残余气运与反噬之力。

  将反噬降至最低。

  继而借刀 ** ,弑君斩龙,断绝刘协性命,彻底斩断大汉气运,终结其天数。

  届时,便是苏烨自立为王,凝聚龙脉与气运金龙,开创气运王朝之时。

  "长安之事?"

  荀攸神色肃然,略显忧虑道:"主公确信贾文和能担此重任?"

  "其人是否可靠?"

  "此事干系甚大,若有差池,虽不致前功尽弃,亦将令主公诉诸武力,陷入被动。"

  此乃倾覆汉室的绝密谋划。

  实为祸国毒计。

  "无须多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