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三国:貂蝉的榻上夫君》

  23

  糜芳听到这话,心中涌起阵阵暖流。

  主公竟然特意嘱咐要关照自己,这份心意让他备受感动。

  “放心吧主公!包在我身上!”许褚爽快应下,转而打量着满脸感激的糜芳,意味深长地笑道:“子方老弟,接下来可要多多指教了!”

  “不敢当!该是我要向仲康将军讨教才对!”糜芳赶忙拱手回礼,热情的模样反倒让许褚有些过意不去。

  许褚暗自嘀咕:“这傻小子,根本不知道主公说的‘照顾’是什么意思啊!”

  虽然确实会特殊关照,但绝对和糜芳期待的完全不同。许褚甚至能想象到,当糜芳见识到真正的军营生活时,脸上会露出怎样精彩的表情。

  苏烨将糜芳的反应看在眼里,心中暗叹:“不是我要为难你,实在是你的军事天赋......唉!既然你坚持要从军,我只能帮你好好磨练了。”

  他确实打算让糜芳留在军中,不过安排的是后勤职位。根据密报显示,糜芳虽不通兵法,却精于商道。如今军队规模日益扩大,正需要他这样的理财好手来协助甄俨管理粮饷辎重。

  即便今日糜芳不主动投靠,苏烨日后也会设法将他调至军中后勤。

  糜竺见苏烨真让二弟入了军营,心中忧虑陡生。他深知糜芳的斤两——统兵打仗绝非其长,若因此误了军中大事,后果难料。然而,要他直接替糜芳推拒这份差事,却也难以开口。毕竟,二弟盼这一天太久了。

  “罢了!”

  万般思绪终化作一声长叹。糜竺重重拍了下糜芳的肩,沉声道:“二弟!州牧如此器重你,往后定要尽心竭力,莫负这份信任!”

  他只盼糜芳能争口气,稍稍显露出些才干。

  “大哥放心!”

  糜芳胸脯拍得震天响:“我绝不叫你与主公失望!”

  “叙话不急,先回江陵。”

  苏烨适时出声,引众人策马返城。掠过糜贞时,他恪守礼数只含笑颔首——横竖这姑娘不日便要过门,何必急于一时?

  半月后,苏烨再度大婚,将貂蝉、蔡琰、张宁、糜贞一并纳为妾室。因蔡琰之故,此番排场较上回隆重,却仍不及迎娶荀采时的规格。这份分寸,恰是苏烨为护正妻颜面所留的余地。

  光阴如梭,数月弹指而逝。

  近期,随着新政策落地,荆州呈现蓬勃发展的景象。

  与此同时,苏烨研发的首批优质粮种培育成功,大量种子被分发给农户进行播种。

  最终收成较往年增长了三成。

  看似增幅不大,实际效果却令人惊叹。

  消息传开,不仅荆州震动,天下诸侯亦为之侧目。

  荆州百姓对苏烨推崇备至,皆言圣人再世。

  各路诸侯则对这批良种垂涎三尺,暗中派遣密探潜入荆州,意图获取种子资源。

  他们手段层出不穷——商人渗透、士族游说、江湖人士行动......

  最终确实有不少人以良种产出的粮食为名,成功带走了部分收成。

  随后,诸侯们将这些粮食当作种子,在各自领地内推广种植。

  "呵!"

  苏烨见状只是冷笑。

  身旁的郭嘉忧心忡忡:"主公为何发笑?良种已被诸侯大量窃取,此举岂非为他人做嫁衣?简直是资敌之举!"

  "哈哈哈!"

  苏烨朗声大笑:"奉孝啊奉孝,你当真不明白?你看我像是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人吗?"

  "难道......"郭嘉神色一凝,"这些良种暗藏玄机?"

  "倒也不是。"

  苏烨摇头解释:"良种本身没问题,增产效果确实存在——这点你们有目共睹。"

  "但若将收获的粮食再次作为种子使用,其效果与普通种子无异。"

  "真正的良种需在星辰转灵大阵中经灵气滋养培育而成,具有特殊属性。"

  "这类良种仅能维持单次种植的增产特性。"

  "其后代种子便会退化,失去增产效能。"

  好的,已按要求

  "果然如此!这才是你愿意分发良种的真正考虑!"

  若不然,岂非白白便宜了各路诸侯?谁会做这等赔本买卖。

  这份心思,他早就盘算得清清楚楚。

  "原来主公有如此深远的考量!"

  郭嘉等人恍然大悟。

  "妙啊!主公果然深谋远虑!"

  郭嘉轻咂着嘴笑道:"不过属下觉得主公还是太仁慈了。若能让这批良种种出的粮食再种植时严重减产甚至绝收,那才叫天衣无缝。"

  "不仅能让诸侯们功亏一篑,更能反将他们一军。"

  "好你个郭奉孝!"

  苏烨哭笑不得地看着他:"你这话倒像是贾文和才能说出来的毒计!未免太过狠辣了!"

  "哈哈哈!"

  郭嘉干笑两声,随即正色道:"但主公必须承认,这才是利益最大化的方案。乱世争雄,本就该不择手段。"

  苏烨连连摆手:"若是实力不济,或许会考虑此计。但既然已经占尽优势,何必行此有损阴德之事?"

  "说到底,受苦的还是黎民百姓。若真如此行事,粮食歉收必致饿殍遍野,这绝非我所愿见。"

  戏志才也附议道:"主公英明!作为一方诸侯,未来更可能君临天下,行事不可太过阴狠。"

  "民心向背至关重要。若依奉孝之计,其他诸侯定会将罪责推给主公,损毁主公名声。"

  郭嘉闻言神色一肃,郑重行礼:"是属下思虑不周,请主公责罚。"

  《无责之语》

  “不必追究!戏言耳!何至于此!”

  苏烨哑然失笑,轻拂衣袖。

  辰时,甲三疾趋入内:“主公!扬州急讯——孙坚殁矣!”

  “哦?”

  苏烨眉峰微动,讶然道:“终究难逃此劫?细说其由。”

  前世史册载,孙坚命丧黄祖之手。然今时荆州尽归苏烨麾下,黄祖亦为臣属,自无可能再行刺孙坚。

  甲三呈上密函,禀道:“明面乃严白虎设伏,暗箭夺命;然扬州暗卫查明,吴郡乃至扬州士族皆在幕后推手。更有袁术暗中授意,诸世家不仅提供死士,更赠破罡利器,方使孙坚毙命。”

  若无破罡箭,以孙坚罡劲之境,寻常暗矢难伤分毫。此箭以天外陨铁所铸,专破护体罡气,然存世稀少,唯累世大族方藏有少许。

  “竟是这样。”

  苏烨合上密报,指尖轻叩案几:“破罡兵刃倒有些意思。传令暗卫暗中搜集此物,切记以御兽为媒介,勿露踪迹。”

  甲三抱拳应诺。

  “孙坚既亡,其子孙策现今如何?”苏烨忽问。

  甲三摇头:“变起仓促,孙策尚未决断。”

  "恐怕要等到孙坚下葬后才能有确切消息。"

  "据密探回报,孙策对主公敌意深重,曾被俘一事令他耿耿于怀,他归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情报网监视严密,无孔不入。

  ......

  "原来如此!"

  苏烨颔首,转头询问郭嘉:"奉孝有何见解?"

  郭嘉抚须道:"即便孙策对主公毫无芥蒂,归顺的可能依然渺茫。"

  "主公威势太盛,孙策若率众来投,日后便永无自立之机。"

  "无论他是否明白这个道理,身边谋士必然清楚,定会劝阻。"

  "加之主公推行的新政触动士族利益,孙坚旧部多出身士族,他们绝不会同意。"

  情报显示,孙策雄心勃勃,不逊其父。

  这等人物,岂会久居人下?

  "有理!"

  苏烨赞许道:"如此说来,孙策确实不可能归顺于我。"

  "他多半会选择投奔袁术。"

  郭嘉会意一笑:"岂不更好?正合主公心意,让假玉玺计划顺利实施。"

  他深知主公欲寻人率先称帝,好金蝉脱壳。

  孙策投袁,正中下怀。

  "知我者,奉孝也!"

  苏烨朗笑一声,神色肃然地对郭嘉说道:"奉孝既已洞悉此事,便由你全权负责此事可好?"

  "我会令暗卫全力协助,务必促成袁术称帝之事。"

  "长安方面,王允等人诛除董卓的计划已在进行中,贾诩与甲一预估,不出三月董卓便将伏诛。"

  "我们必须在此之前促成袁术称帝,方能配合贾诩实施封王乱国之策,彻底瓦解汉室气数。"

  "待此间事了,便是我凝聚气运金龙,开创运朝之时。奉孝意下如何?"

  时机紧迫啊!

  实在是袁术与扬州士族行事太过拖沓。

  "原来如此,此事我接下了。"郭嘉略作思忖,颔首道:"两月之内必见分晓,主公但请宽心。"

  此事确实别有趣味,令他跃跃欲试。

  更不愿耽误主公大计。

  "好!有奉孝此言,我心甚慰!"苏烨开怀大笑,转向甲三吩咐道:"适才所言你都听见了,暗卫须全力配合奉孝完成此计,可明白?"

  "谨遵主公之命!"甲三肃然领命。

  半月光阴转瞬即逝。

  孙策安葬父亲孙坚后,迫于刘表大军压境,难以在吴郡立足,只得转投豫州袁术帐下。

  更将传国玉玺献与袁术。

  袁术喜不自胜,竟欲收孙策为义子。

  孙策婉言相拒。

  开什么玩笑?他可是要自立门户的人。

  若真认了这义父,往后如何脱身?岂非要永远听命于袁术?

  届时若想脱离,难免要背负不孝不义的骂名。

  须知当世之人,最重孝义二字。

  背上不孝之名,名声便彻底败坏,从此难以立足。

  前世的吕布正是如此!

  手持方天画戟,屡次弑杀义父。

  这般行径,岂非大不孝?

  试问,哪家士族诸侯看得起这样的吕布?

  所幸,此世的吕布因苏烨之故,未曾认丁原、董卓为父。虽仍弑杀丁原,仅为背主之罪。

  背主虽为不义,但总比不孝稍好几分。

  正因如此,吕布在董卓麾下不受重用,处境愈发憋屈,这也加速了他与董卓的决裂。

  孙策投奔袁术后不久,主动请战攻取庐江、九江二郡。

  袁术念其勇猛,又献上传国玉玺,当即应允。

  回到书房,袁术紧握玉玺,感应脑中涌现的信息,狂喜道:“传国玉玺竟藏此等玄机?”

  “不仅能助我凝聚龙脉与气运金龙,更可助我未来建立运朝,得享长生?”

  “哈哈!此乃天助我也!”

  “果然,我才是天命所归!若非如此,为何独我能勘破玉玺奥秘?”

  他断定,汉室历代天子皆未参透此秘,否则刘邦等人早已成仙得道,长生不死。

  “或许光武帝刘秀曾获部分传承,否则何以在绝境中逆转王莽?又恰逢天星陨落,覆灭莽军?”

  “定是如此!刘秀耗费大汉气运召来天星,故此后汉室衰微,国运坎坷,至今日气数已尽。”

  袁术自觉揭开了历史 ** ,不由放声大笑:“刘秀尚不如我!我才是真命天子!”

  “合该由我登基称帝,一统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