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无耻无能的清政府-《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两太后执政初期,

  得益于议政王奕?的精心辅佐,她们大力整饬吏治,重用汉族官员,

  其中又尤为倚重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才能与影响力。

  在汉族官员的帮助和列强的支持下,

  清军成功地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及苗民起义,有效地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

  同时,两太后还积极重用洋务派人士,

  推行‘自强求富’的政策方针,

  大力发展军用与民用工业,

  并加强海军和陆军的训练,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清王朝的政权实力。

  客观来讲,这些举措确实对推动ZG近代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同治四年至九年(1865-1870年),

  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入侵并占据了新疆多数领土。

  随后,同治十年,

  沙俄又出兵侵占了伊犁地区,清朝的西北边疆岌岌可危。

  后来,同治帝于十三年十二月初五逝世后,

  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紧密合作,稳定了政局。

  她们选立了年仅4岁的载湉为帝,即光绪帝,再度实行垂帘听政。”

  “光绪元年(1875年),

  清廷听从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建议,允许他出兵新疆。

  不管清廷背后是出于什么考虑,至少左宗棠最终得以顺利率军出征新疆。

  左宗棠自筹军费,抬棺西征。

  在富商胡雪岩的大力支持下,

  左宗棠率领精锐之师,自兰州启程,一路克服重重困难,向西域挺进。

  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

  他们彻底消灭了盘踞新疆的阿古柏势力,

  并从沙俄的侵占中成功收复了伊犁,保住了华夏广袤的一百六十六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看到这儿,有观众开始议论起来,

  “这个左宗棠,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哦?原来是汉人出身!难怪有如此胆识和魄力!”

  “左宗棠‘抬棺西征’,最终收复了国土。他的故事,确实令人热血沸腾啊!”

  “是啊,恐怕也只有我们汉人,才能对故土有如此深厚的情感。

  即便是在满清女真的统治下,

  我们汉家子弟也从未忘记自己的根,一直在默默地守护着汉家江山。”

  视频继续播放,

  “此后,在光绪七年,中俄经过谈判,清朝又收回了伊犁的大部分领土。

  在这一时期,

  清朝国内的叛乱得到了平定,

  两次鸦片战争,也暂时满足了外国列强的侵略欲望。

  在外交上,清朝虽然面临了诸多挑战,但并未遭受重大挫败。

  同时,洋务运动的推动使得清朝的军事实力得到了提升,工商业也获得了初步的发展。

  因此,这一时期又被誉为‘同光中兴’。”

  “客观来看,在此之前,慈禧太后还未犯下重大错误。

  她与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奕?结成了牢固的政治同盟,共同应对国内外的挑战。

  她对慈安太后始终保持恭敬,对恭亲王奕?也进行了特别的笼络和合作。

  这种紧密的合作关系,也为清朝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至少在前期,慈禧太后还没出现太大的问题。

  但随着时间推移,以及一些事情的发生,

  慈禧太后最终走向了独裁与毁灭的深渊。”

  “慈禧无疑是一位天生的政治家,

  有资格成为她对手的人,永远是那些有权力争夺欲望的人。

  从为咸丰皇帝批折子开始,

  她便已经不屑于妇人争宠的小把戏了,

  甚至对待咸丰的嫔妃们都总是以礼相待。

  显然,在她的认知里,她自己已经高出这些后宫妇人一个甚至数个台阶。”

  “后来,权宦安德海违背祖制出京,

  同治皇帝便趁机与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联手,

  在慈禧太后因病未能临朝时,

  命令山东巡抚丁宝桢将他就地处斩。

  此后,慈安太后又成功说服同治皇帝,

  让同治帝选择了慈安太后的远亲,

  也就是清朝唯一的蒙古状元崇绮的女儿为皇后,而非慈禧太后所中意的富察家女儿。

  从这一系列事件,让慈禧太后原本稳固的政治同盟开始出现了裂痕。”

  “更让慈禧恶心的是,

  这皇后阿鲁特氏的母亲,是顾命八大臣中被赐自尽的郑亲王端华之女,

  同时又是在菜市口被砍了脑袋的肃顺的侄女。

  在这两重政治死敌背景的加持下,皇后的存在无疑已经深深触犯了慈禧的禁忌。

  再加上皇后为人刚烈古板、不事逢迎,

  导致婆媳矛盾升级,其后愈演愈烈,

  甚至成为了同治帝十九岁就龙驭上宾的导火索。”

  “不过,

  慈禧最后还是同意了皇后父亲崇绮,关于皇后殉夫的试探请求(清宫后妃自戕是大罪,会祸及家族),

  给了同治皇帝死后七十四天随之而去的阿鲁特氏皇后,以孝哲毅皇后的谥号。”

  “再之后的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慈安太后暴崩,享年四十五岁。

  她的离世意,

  也味着清朝政权失去了唯一能够制衡慈禧的力量,

  慈禧在政治上的地位因此更加稳固。”

  “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

  这场战争的起因涉及多方面,

  包括双方在越南(当时是清朝的藩属国)的利益冲突、法国对东南亚的扩张野心,

  以及两国在贸易和外交上的摩擦等等。

  战争爆发后,双方在多个战场进行了激烈的交锋。

  清朝军队在一些战役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和出色的战术运用,赢得了局部胜利。

  然而,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装备落后和军队组织上的种种问题,

  清朝军队在整体上,其实是遭受了重大损失的。

  法国却凭借其先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军队,在战争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尽管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

  但清政府内部,却被主和派的声音占据了上风。

  他们主张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避免进一步的军事冲突。

  于是在光绪十一年,清政府决定‘乘胜即收’,与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

  “《中法新约》的签订,标志着中法战争的结束,但也让法国获得了大量侵略得来的利益。

  《中法新约》即《中法会订越南条约》或《越南条款》,

  又称《中法和约》、《李巴条约》,共10款。

  其主要内容有:

  一、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并在条约签字后六个月内,中法两国派员到中越边界\"会同勘定界限。

  二、法军退出台湾、澎湖。

  三、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ZG(清政府对外称ZG)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一在保胜以上,一在谅山以北,允许法国商人在此居住并设领事。

  四、降低ZG云南、广西同越南边界的进出口税率。

  五、以后ZG如修筑铁路,\"自向法国业此之人商办。”

  “《中法新约》的签订,引起了国内广泛的批评和不满。

  许多人认为清政府软弱无能,出卖了国家的利益。

  同时,这场战争和条约的签订,

  也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