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甲午战争,被扯掉了最后的遮羞布-《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视频继续播放,

  “甲午战争,亦称为日清战争或第一次中日战争,

  是十九世纪末,日本侵略ZG和朝鲜的悲惨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揭示了时代的变革和国力对比,

  更深刻地影响了ZG和日本两国的历史走向。

  本视频将带您回顾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战争经过以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尤其将深刻剖析清政府,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误,及其对华夏民族造成的沉重创伤。

  希望通过我的讲述,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这段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

  “同治七年(1868年),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开始融入西方资本主义的潮流,国家实力亦逐渐增强。

  然而,作为一个资源匮乏、市场有限的岛国,

  日本不仅面临着国内封建残余的束缚,还需应对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和矛盾。

  这些内部压力促使日本政权急切地寻求对外扩张,以缓解国内困境。”

  “因此,日本参谋本部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

  制定了名为‘清国征讨策略’的计划。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策略逐步演变成为以侵略ZG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该政策的步骤包括攻占台湾、吞并朝鲜、进攻满蒙、灭亡ZG,

  最终征服亚洲并称霸世界。

  这一政策的制定,

  标志着日本对外侵略野心的急剧膨胀,

  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

  看到一个小小倭国,

  竟然萌发出了吞并朝鲜、灭亡ZG,征服亚洲甚至称霸世界的野心,

  万界空间里所有的观众无不惊愕至极,瞠目结舌。

  要知道,历经一千多年,资源丰饶、地域辽阔的中原王朝,

  也未曾有过如此称霸世界的念头。

  他们的目标,顶多就是开疆拓土、万国来朝、光耀祖宗、流芳百世罢了。

  可如今偌大一个华夏的野心,居然输给了一个小小的倭国……

  是可笑?还是讽刺?!

  秦始皇嬴政沉思片刻后,叹息道:“非寡人志短,实乃天下辽阔,欲在有生之年称霸,难矣。”

  汉武帝刘彻,眉头紧蹙,喃喃自语道:

  “历史上,朕耗尽国力都未能彻底平定匈奴之患……

  那弹丸之地的倭国,

  何来底气竟敢扬言要征服中原,乃至称霸全世界???”

  李世民也说道:“国之大好战必亡,倭国到底有什么实力,敢言征服ZG,称霸世界?”

  宋太祖赵匡胤感觉脸上有些火辣,无话可说。

  明太祖朱元璋则有些不可思议的说道:“这倭国国小民寡,安敢有此非分之想?”

  明成祖朱棣却再次催促郑和,道:“三宝,抓紧时间打造舰队!倭国不除,朕心难安!”

  郑和恭敬回应:“臣领旨,定不辱使命!”

  视频继续播放,苏治继续讲解到,

  “为了实现他们的野心,日本采取了以战养战的策略。

  甲午中日战争,

  则被日本视为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关键环节。

  在日本快速崛起的时候,在清朝政府领导下的中原王朝,却正处于衰落阶段。

  自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开始,

  清朝内部的洋务派发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效仿欧美,也使清朝出现了一度被称为‘同治中兴’的现象。

  光绪十四年,清朝更是建立了强大的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股不可小觑的海军力量。

  然而与日本不同的是,

  清朝并未能从根本上改革国家体制,朝政大权依然紧握在慈禧手中。

  这使得彻底革除弊端、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沦为了一场不切实际的空谈。

  都说空谈误国,清朝的现实便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政治上的深度腐败、民生的极度困苦、官场中无休止的派系争斗,

  以及国防军事纪律的严重废弛,

  都使得这个庞大的帝国,沦为被列强随意凌辱的对象。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中日之间的战争,已经如箭在弦,不可避免。”

  “在当时的欧美地区,

  那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都正在逐步向帝国主义转变。

  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西方列强对日本侵略行动的支持。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ZG和朝鲜的帮手;

  英国试图利用日本来遏制沙俄在远东的影响力;

  而德国和法国则寄望于日本侵华之际,能从中攫取新的利益。

  沙俄虽然对ZG东北和朝鲜怀有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了不干涉政策。

  西方大国的这种默许和放任,

  无疑为日本顺利实施其侵略计划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其实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就早已对清朝进行了多次的入侵行动。

  最开始,日本对琉球群岛发动武装侵略,

  并以琉球为日本属邦为借口,进一步进攻台湾。

  尽管日军在台湾遭遇挫败,

  但在美英等国的所谓‘调停’下,

  日本不仅向清朝勒索了巨额白银,

  还迫使清廷承认日军侵台是所谓‘保民义举’。

  最终,清廷撤军,日本吞并了琉球。”

  “随后,日本又将目光转向清朝的另一个属国——朝鲜。

  日本以武力迫使朝鲜打开国门,并签订《江华条约》,

  由此攫取了领事裁判权等多项特权,

  公然排斥清廷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

  此后不久,日本出兵朝鲜,与清廷同时介入朝鲜的壬午兵变事件。

  尽管清军在此事件中取得胜利,但日本却通过《济物浦条约》获得了在朝鲜派兵和驻军的权利。”

  “光绪十年(1884年),

  日本又策动朝鲜发生甲申政变,

  企图一举驱逐清廷在朝鲜国内的势力。

  尽管袁世凯率领清军成功击败了日军,

  但日本仍借机与清朝签订《天津会议专条》,

  由此取得了在朝鲜与清廷共同行动的权利。

  这两个条约的签订,也为后来的甲午战争埋下了伏笔。”

  看到这儿,各朝各代的百姓们都甚是不解。

  “为何清朝在明明取得胜利的情况下,却总是要对敌人做出让步呢?”

  “就是啊!清朝都打赢了,就不能硬气点儿吗?”

  “我看是因为之前被人揍得多了,心中生出了畏惧,变得卑微了吧。”

  “真是烂泥扶不上墙,明明赢了,却跟输了一样……”

  “没骨气的玩意儿,也能自称Z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