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要想天下好,莫如招寇老-《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寇凖自踏入官场后,便步步高升,一路顺畅。

  从巴东任知县开始,

  他又先后升任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等重要职位。

  但他的这一路,靠的却并不是阿谀逢迎、依附权贵。

  相反,他一直都是刚正不阿、廉洁奉公、不畏强权。

  他的青云直上靠的完全是自己的能力、忠诚与智谋,

  用宋太宗的话来就是‘临事明敏’。”

  “寇凖有多刚?

  端拱二年(989年)的一次朝廷议事中,

  寇凖直言不讳,痛陈时弊。

  由于忠言太过逆耳,

  太宗听不进去,

  愤然离开了龙位,想要返回内宫。

  而这时,寇凖却跑过去扯住了太宗的衣角,恳请他留步,耐心听完自己的陈述。

  宋太宗最终忍住怒气,重新落座。

  事后,太宗对寇凖的大胆和忠诚大加赞赏,欣喜地表示:

  ‘朕得寇凖,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寇凖传》有相关的记载:‘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

  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

  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凖,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宋太宗把寇凖比作自己的魏征,

  可见他在宋太宋的心中,占有极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看到这儿,

  李世民忍不住心头一动,暗自思忖道:“如此说来,朕的魏征也必定会上榜了?”

  想到这儿,李世民忍不住瞟了一眼魏征。

  他发现许多大臣也在偷偷打量着魏征,眼中有羡慕,有嫉妒,甚至还有恨意。

  魏征早前是太子李建成的人,与李世民的嫡系自然格格不入。

  如今看到魏征竟有上榜的可能,那些大臣们难免心生怨恨。

  不过魏征越是招人恨,李世民反而会越发重用他。

  孤臣,才是皇帝最喜欢的一类的人。

  另一个时空里,

  “要想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宋徽宗赵佶也忍不住点头,赞同道:“寇老不仅文采出众,政务水平也是上上之等。”

  视频继续播放,

  “淳化初年,北宋朝廷处理了两桩受贿案。

  其中,王淮受贿数额巨大,情节特别严重。

  但他却仅仅只是被撤职并受杖责,而且不久后还官复原职。

  相较之下,情节较轻的祖吉,却被判处了死刑。

  寇凖知道,这不公的背后,正是源于王淮之兄、参政王沔的干预,于是心中忿忿不平。”

  “虽然对此事的不公充满了义愤,但寇凖并未莽撞行事。

  机会很快到来。

  淳化二年(991年)春天,一场严重的旱灾席卷而来。

  宋太宗召集近臣,询问时政得失,以寻求解决之道。

  大多数群臣将旱灾归咎于天数所致。

  而寇凖却独辟蹊径,

  利用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

  指出旱灾实则是上天对朝廷刑罚不公的警示。

  宋太宗听后虽然很生气,

  但他也意识到寇凖的话必有深意。

  于是,他召来寇凖,询问朝廷刑罚究竟有何不公。”

  “面对宋太宗的询问,寇凖终于露出了‘獠牙’。

  他回答道:‘请召集二府大臣,臣当当面解释。’

  于是,等王沔等人到场后,

  寇凖便详细陈述了王淮和祖吉两案的不公之处,

  并直视王沔问道:‘这难道不是刑罚不平吗?’

  宋太宗当即质问王沔,

  王沔被吓得魂飞魄散,连连告罪。

  自此之后,寇凖因其直言敢谏、公正无私的品质,更加受到宋太宗的赏识。

  他被任命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

  后又改为同知枢密院事,

  开始直接参与北宋朝廷的军国大事决策。”

  “寇凖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巧妙的策略,

  不仅成功地揭露了邪恶、弘扬了正义,

  还因此赢得了皇帝的赏识。

  这不仅展现了他嫉恶如仇的刚直性格,

  同时也凸显出他在处理复杂事务时的高超手腕。

  或许有人会觉得寇凖的做法略显狡黠,行事风格不够直接坦率。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

  直接的硬碰硬,固然能带来短暂的满足感,

  但往往也会带来无法预料的严重后果。

  相比之下,

  寇凖这种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的策略,

  在处理复杂纷繁的政治问题时,

  往往能够取得更为长远且稳定的效果。”

  在谈到寇凖的行事风格时,

  万界空间里其它朝代的百姓们,纷纷表达出了自己的看法。

  有的百姓深表赞同,称赞道:“这才是真正的智者所为。

  那种只会一味蛮干的人,不仅难以成事,反而可能因为触怒上级而遭受重重苦难。”

  但也有一些百姓,对这种曲折迂回的做法表示不屑。

  “我就讨厌文人这种拐弯抹角的心思!

  有什么话不能直说,非要借题发挥、陷害他人?

  这种做法实在不够光明磊落!”

  “世间万事,无非是权衡利弊。

  寇凖的做法或许在某些人看来不够磊落,

  但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却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

  咱们在此不做评价。

  还是继续观看接下来的视频内容吧,

  “后来,寇凖在枢密院与知院张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由于张逊的诬陷,寇凖被贬至青州。

  但如今的宋太宗,对寇凖的依赖已深。

  在寇凖离开之后,

  太宗便常常闷闷不乐,并频繁询问寇凖在青州的情况。

  于是仅在一年之后,

  太宗便急切地将寇凖召回京师,并任命他为参知政事。

  到了至道公元(995年),

  太宗又进一步加封寇凖为给事中,显示出对寇凖的极高信任和重视。”

  “当时宋太宗在位日久,

  但一直未确定皇位继承人,这也成为了他心头的一大难题。

  太祖赵匡胤死后,

  其子德昭未能继位,

  而是由太宗赵光义以皇弟身份继位。

  而太祖之死还伴随着‘烛影斧声’的谜团,使宋太宗的继位充满了争议。

  因此,在皇位的传承问题上,

  宋太宗面临着两个选择:

  是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

  还是立太祖的儿子,以延续太祖血脉?”

  “这确实是个难题啊。”有人忍不住感叹道。

  “要我说,皇位理应归还给太祖哥哥的后代!否则以后这皇位传承,恐怕会伴随诸多血雨腥风。”

  “这皇位原本就不属于太宗一脉。宋太宗若是强行传位给自己的子孙,只怕难以服众,更可能引发朝野动荡。”

  “话虽如此……可太宗在位多年,也算是政绩卓着,深受百姓爱戴。他的后代当皇帝,也不算坏事吧?”

  其它朝代的观众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但身处旋涡之中的太宗臣子们,却对此讳莫如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