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诸葛亮到底会不会打仗?-《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蜀汉集团三巨头刘、关、张,

  在分别完成送地、送兵、送人头的成就后,

  终于让诸葛亮迎来了真正权力自主的时代。

  以前的诸葛亮,

  尽管在内政上拥有极高的权威,

  但在军事上却一直未能掌握实权。

  加之刘备的独断专行和外部势力的干涉,

  诸葛亮只能如同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随波逐流,无法自主。”

  “刘备夷陵兵败,一病不起。

  白帝城托孤后,

  诸葛亮算是肩负起了拯救蜀汉的重任。

  可以说,

  从这一刻开始,

  诸葛亮才算是真正开始涉足蜀国的军事领域,

  这可是在付出了失去荆州,和大量精锐部队的沉重代价之后。

  但无论如何,

  诸葛亮必须在巨大的悲痛中接受这一使命,

  为蜀国的未来而努力,

  为他心中‘兴复汉室’的梦想而努力!

  只是摊上这么个不靠谱的队友,和不听劝的老板,

  诸葛亮的工作,实在太难了。”

  看到这儿,有人忍不住说道,

  “如果刘备能早一些让诸葛亮领兵,或者让他干脆成为周瑜那样的大都督,结局会怎样呢?”

  “那关羽、张飞还不直接造反?”

  “刘备啊……成也关张,败也关张呐!”

  “刘备就是太过江湖义气了,不过这也正是他吸引我们的地方,不是吗?”

  “是啊!所以才有‘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的俗语!”

  视频继续播放,

  “掌控军政大权后的诸葛亮,迎来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

  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后,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为了修复这一关系并重启“三分之计”的战略蓝图,

  蜀汉派遣大臣邓芝出使东吴。

  邓芝的成功外交,

  使得蜀汉与东吴的同盟关系得以恢复,

  为蜀汉争取了一个重要的盟友,

  也为后来的北伐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与此同时,

  诸葛亮开始‘务农殖谷,闭关与民休息’。

  这一政策不仅有助于恢复蜀汉地区的经济繁荣,

  也为后来的军师行动,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

  刘备病逝后,蜀汉政权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南中地区的益州郡、越嶲郡、牂柯郡等地发生叛乱,

  其中以孟获为首的南蛮势力最为强大。

  诸葛亮在稳定内部局势后,决定亲自率军南征。

  诸葛亮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

  他利用地形和兵力优势,

  成功地击溃了叛军的多个据点。

  在与孟获的多次交战中,

  诸葛亮通过伏兵、诱敌深入等战术手段,

  一步步削弱了孟获的势力。

  在降服孟获的过程中,

  诸葛亮并没有简单地以武力镇压孟获,

  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安排的行动,

  ‘七擒七纵’让孟获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并最终心悦诚服地归顺蜀汉。”

  “在成功降服孟获后,

  诸葛亮并没有停止他的南征行动。

  他继续深入南中地区,

  平定其他叛乱势力,

  并设立军事要塞,加强了对西南边境的控制。

  这些举措不仅进一步稳定了蜀汉政权的后方,

  也提高了蜀汉政权的声望和地位。

  诸葛亮的南征行动,

  不仅成功地消除了蜀汉边境的威胁,

  还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巩固了蜀汉的统治地位。

  同时,也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战略眼光,

  为蜀汉未来的北伐,完成了热身。”

  “建兴四年(公元226年),

  诸葛亮积极筹备物资,准备北伐。

  这一年,

  魏文帝曹丕去世,明帝睿立。

  吴兴兵攻魏,无功而返。”

  “从蜀汉建立后的这段时间来看,

  诸葛亮对未来几年,

  是有着明确规划和目标的。

  自蜀汉建立后,

  他制定了严格的法律,

  并大力整治蜀中的社会秩序。

  通过这些举措,

  他成功地使蜀中地区‘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力’,

  从而营造出了一个公正、清廉的政治环境。

  同时,他开诚布公、胸怀坦诚的态度,

  也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和信任。

  其次,诸葛亮非常注重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

  他针对汉中地区地广人稀(老曹把汉中人口全迁走了)的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通过大力发展生产、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等方式,

  他成功地使汉中地区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最后,诸葛亮开始操练军队、改良连弩、推演兵法、制八阵图,大大提高了蜀中军事实力。

  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蜀汉的综合实力,也为日后北伐做好了准备。”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

  作好了万全准备的诸葛亮,

  于此年三月向后主刘禅呈上《出师表》后,

  正式踏上了北伐之路!

  蜀军集结在于汉中阳平关附近,等待进攻的时机。

  与此同时,

  诸葛亮生命中的‘宿敌’司马懿,受任驻守于宛,负责统领与吴国交界的魏军。”

  “从诸葛亮的军事生涯来看,

  他的军事能力,是经历了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

  虽然诸葛亮本身具备卓越的军事天赋,

  但在刘备时期,

  他的军事才能,还主要体现在书本知识层面。

  由于那时的诸葛亮主要负责后勤和军队整备工作,

  所以他在训练军队方面表现的虽然十分出色,

  但却军队缺乏实战指挥经验。

  这应该也是《三国志》里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的主要原因吧。”

  看到这人,有人忍不住吐槽道,

  “《三国志》陈寿?那家伙不是蜀汉叛徒吗?!”

  “呵呵!一个晋朝臣子写的史书……难保没有私心啊!”

  “我记陈寿的父亲陈式好像是被诸葛亮杀了吧?你们品品……”

  观众的舆论,

  一时间变成了对《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讨伐。

  但也有保持理智的人,为陈寿分辩道,

  “陈寿并没有贬低诸葛亮啊!”

  “来看看,我这儿正好有本《三国志》,

  这里面说: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除了最后这句,陈寿通篇都是在夸赞诸葛亮啊!”

  虽然有人拿出了证据,

  但还是遭到了周围观众的口诛手伐,

  “我呸!!!”

  “要不是马谡失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方说不定就达成目标了!”

  “司马懿与诸葛亮唯一一次正面交锋,就被打得惨败,从此畏之如虎!

  你说诸葛亮用人有问题,老子都认了,你说他不会带兵打仗,老子就想抽死你!!”

  “我没说诸葛亮不会带兵,我只是说……

  唉唉唉!!

  君子动口不动手啊!!!!

  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