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着名于当时,流芳于百世-《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戚继光决定主动进攻。

  他指挥戚家军以战斗队形推进到花街,

  迎面而来的,是排成一字长蛇阵的倭寇。

  戚家军首先使用火铳对敌进行射击,紧接着以鸳鸯阵发起冲锋。

  壮士朱珏冲锋在前,

  先斩领前的倭首,又连续手刃七名倭寇。

  倭寇在戚家军的勇猛冲杀下溃不成军,

  他们丢弃了抢来的财物,仓皇逃窜。

  但戚家军军纪严明,

  将士们对满地的金银财宝视而不见。

  陈大成、丁邦彦等率兵穷追猛打,全歼这股倭寇。

  此战过后,

  戚家军生擒两名敌酋,斩首三百级,

  落水死亡的敌人更是数不胜数。

  他们还成功解救了被掳走的五千多名老百姓。

  而戚家军方面,

  仅有哨长陈文清等三人阵亡,可谓是大获全胜。”

  “在随后的几天里,

  又有一股两千余人的倭寇焚烧船只登陆,进犯临海。

  戚继光带领戚家军,

  先以火铳射击,后以火药焚烧,

  倭寇要么投降,要么被击杀,要么葬身火海。

  此役,戚家军以一千五百人全歼两千倭寇,

  再次展现了其强大的战斗力和战术素养。

  同时,他们还成功解救了被掳走的一千余名百姓。

  自身,仅阵亡了四人。

  战斗结束后,戚家军凯旋入城。

  台州城中老少,出城二十里迎接他们,欢声雷动。

  是夜,

  城中摆下庆功宴,

  戚家军与民共庆胜利。”

  “四月至五月的一个月时间里,

  戚家军连续在宁海、新河、花街、上峰岭、楚门、隘顽湾、藤岭、长沙和洋岐等地进行了九次水陆大战,且每次都取得了大捷。

  这九次战斗,

  不仅使侵犯台州的倭寇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还成功解救了万余名被掳的百姓。

  更令人震惊的是,

  在这九次激战过后,

  戚家军的累计阵亡人数竟然还不到二十人,堪称神奇!”

  “九战九捷,史称台州大捷。

  这前后一个月的战斗,

  打出了戚家军的威风,打掉了倭寇的嚣张气焰。

  与此同时,

  浙江总兵卢镗和温处参将牛天锡率领的部队,

  也成功歼灭了进犯宁波、温州等地的倭寇。

  这一系列的胜利,

  使得大明王朝对倭寇形成了极为强大的震慑力,

  展示了明朝的军威和民族气节。”

  “九月,胡宗宪上疏赞扬戚继光,称其为‘台民共倚为长城,东浙实资其保障’。

  戚继光因此被实授为都指挥使。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四月,

  又有一股倭寇侵扰台州、温州地区。

  戚家军很轻松地于水涨、温岭等处水陆七战七捷,

  彻底消灭倭寇,

  戚家军的威名由此传遍东南各省。

  倭寇畏戚家军如猛虎,

  甚至将戚继光称为‘戚老虎’,

  不敢再侵犯浙江。

  从此,浙江的倭患得以平定,人民安居乐业。”

  看到这儿,

  百姓们尤为感慨。

  “外敌入侵,咱们老百姓是最受苦的人……”

  “是啊!我们得享安宁,靠的都是将士们的浴血拼杀啊!”

  “保家卫国乃男儿本分!我将来也要当大将军!!”

  “有卫国公(李靖)、英国公(李积)、翼国公(秦叔宝)他们在,哪里轮得到你上?”

  “我薛仁贵不比他们差……太多!”

  “哈哈哈……小屁孩年纪不大,口气不小啊!!”

  “……”

  视频继续直播,

  “在受到戚家军的迎头痛击后,倭寇不敢再入侵浙江。

  但福建却因此遭了秧,倭寇的侵扰日渐猖獗。

  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整个福建‘北自福建福宁沿海,南至漳、泉,千里萧条,尽为贼窟’。

  在这种十分紧张的形势下,福建巡抚游震得上疏朝廷,请求派浙兵援闽。

  明世宗遂下旨胡宗宪令戚继光出兵福建。

  七月二十一日,

  戚继光率6000名戚家军及都司戴冲霄的1600人离开浙江。

  面对总人数远多于己部的倭寇,戚家军负草填泥,大破横屿;

  夜袭杞店,消灭倭寇;

  设伏锦屏山,歼偷营之贼;

  强攻牛田,毁倭巢穴;

  追击林墩,尽歼倭奴。

  两个月的福建平倭,连战连捷,于十月班师回浙。

  十一月,游震得上疏朝廷,要求升戚继光为副总兵,以为‘闽、浙之保障。’

  而浙江巡抚赵炳然则要求:戚继光系‘两浙之臂,乞留台州策应两省。’

  于是朝廷采取了折中方案,

  十二月升戚继光为‘分守台、温、福、兴、福宁中路等处副总兵’。”

  “倭寇在得知戚继光返回浙江后,

  竟然相互庆贺道:‘戚老虎去,吾又何惧?’

  于是福建倭患复起,倭寇大肆攻府掠县。

  甚至,

  就连福建的政治经济要地兴化府,也被倭寇攻破并洗劫一空。

  《皇明驭倭录》记载:‘乡宦士民男妇咸就掳杀,死者约万余。……宝器、金玉、锦绮或传自唐宋者,咸归于贼,否则幻为煨烬’。”

  “兴化府城的陷落,震惊了福建和明庭。

  明庭对此十分恼火,

  一面撤去了游震得的巡抚之职,

  一面急调戚继光和名将俞大猷,入闽救援。”

  “嘉靖四十二年(1563)二月,

  戚继光‘奉诏命入义乌募兵,凡十六日而竣,得壮士万余人’。

  三月,

  戚继光率扩充后的一万五千戚家军,

  急行赴闽,

  且一边行军一边练兵。

  四月,戚继光成功与谭纶、俞大猷(福建总兵)、刘显(广东总兵)会合。

  彼时,俞大猷、刘显两部,

  已经与盘踞平海卫的倭寇,对峙了数月之久。”

  “经过二十天的准备后,

  明军开始对据险许家村的倭寇发起总攻!

  战力最猛,名声最盛的戚家军为中军,

  刘、俞两军分别为左右两翼。

  在明军三路猛烈攻击下,

  他们只用了两个多时辰,就迅速荡平了许家村的倭寇。

  歼灭倭寇两千余人,解救被掳百姓三千余人。”

  “尔后,戚继光等人又克复兴化府、平海卫、峙头、卫城堡。

  五月,

  连捷马鼻岭、硝石岭等处,克复政和、寿宁二县,

  终于使福建恢复了暂时的宁静。

  平海卫大捷的消息传到京城之后,

  欣喜若狂的明世宗,

  为此特地举行告谢郊庙的祭天大礼。”

  “六月,戚继光因功‘升署都督同知,荫一子原卫正千户’,但戚继光移荫于其弟戚继美。

  十月,戚继光升为总兵官,镇守福建全省及浙江金、温两府。”

  “自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四月至隆庆元年(1567年)四月,

  戚继光与谭纶、俞大猷、刘显、汤克宽等配合作战,

  戚家军历经水陆大小五十余战,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彻底消灭了侵犯福建、广东的倭寇和勾结倭寇的吴平等部海盗。

  至此,倭国各岛的来犯者,

  终于承认占不到大明的便宜了,

  因而逐渐放弃了继续骚扰的念头,

  东南沿海几百年的倭患得以平息。”

  “隆庆三年(1569年)三月,

  戚继光以剿吴平之功升右都督,

  成了蜚声海内外的名将、抗倭的民族英雄。

  戚家军也着名于当时,流芳于百世。

  不仅如此,

  戚继光还为大明培养出了胡守仁、陈大成、吴惟忠、戚继美等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