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一个人的北伐,祖逖-《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守旧势力的顽固阻挠无疑是最大的因素。

  当时,朝中守旧大臣与慈禧太后均将变法视为洪水猛兽,担忧其会动摇国本,因此极力反对。

  他们凭借手中的权势,千方百计地阻挠变法的实施,导致许多新政难以推行。

  加之变法派的力量有些软弱,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虽有满腔热血与改革之志,但他们的力量终究太过薄弱,难以与根深蒂固的守旧势力相抗衡。

  此外,变法派内部意见分歧,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策略,这也使得变法难以取得成功。

  不过,谭嗣同等人能够洞察时局,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哪怕他们的努力只是在大海中激起一束水花,但这仍然是时代的巨大进步。

  变法,是许多朝代都经历过的一段历程,却往往不愿轻易言及。

  秦朝正是通过商鞅变法,迅速崛起,成为一代强国。

  汉武帝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察举制、设立太学、加强中央集权等,为汉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推行了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一系列变法措施,旨在富国强兵,虽然变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阻力和困难,但王安石变法对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朝张居正的变法,为大明朝强行续命数十年……

  每当一个朝代变得破破烂烂,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不顾一切的去缝缝补补。

  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我们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华夏历史十大悲情人物第十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谭嗣同,盘点完毕!】

  视频落幕,

  万界时空的观众们依旧久久沉默。

  王朝迟暮,时代悲剧,

  英雄奋起,不甘落幕。

  “正如苏先生所言,这个世界破破烂烂,但总有一些人在努力的缝缝补补!”一位披头散发,不修边幅,但气质昊然洒脱的中年人,望着光幕感慨道。

  听到中年人的感慨,站在他旁边的另一位中年人,也忍不住感叹道:“太白兄,我即便做不了郭子仪那样力挽狂澜的时代英雄,也要做谭嗣同这样缝缝补补的壮士!”

  李白扭头看向自己的好友杜甫,笑着回答道:“我也想成为郭子仪那样的人物,可整个大唐,也就只有一个郭子仪而已。

  不过谭嗣同嘛,我们倒确实是可以去学一学的。”

  “谁敢再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我读书人也能出慷慨悲歌的豪杰之士!”

  “变法,是拯救一个王朝的最后的手段!为了使我大宋强大起来,一定要改变现在重文抑武的局面!”

  “你去说,以后每年我会准时给你上香……”

  “……”

  ……………………

  片刻休息过后,另一位悲情人士开始登场。

  视频画面逐渐亮起,

  只见一员老将站在城墙上,

  面朝北方,

  背影挺拔而孤独。

  城墙斑驳,石缝间甚至长出了倔强的小草。

  风,轻轻吹过,

  扬起他斑白的发丝和衣角,也带起一阵阵凉意,正如他现在的内心,哇凉哇凉。

  老将军的左手负于背后,右手则紧紧握着剑柄。

  那剑,已许久未出鞘,却依旧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不甘与热血。

  这开篇,

  便让人感受到了“英雄迟暮”“壮志未酬”!

  【华夏历史十大悲情人物第九位:一个人的北伐——祖逖!】

  “原来是他啊!”

  “晋朝也终于有人登榜了?”

  “不奇怪,哪个王朝都有杰出人物。”

  “我觉得老曹挺悲催的,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基业,结果被司马家给窃取了……”

  “他有啥悲催的?他不也是窃取大汉的基业吗?”

  “……”

  在众人的议论声中,视频直播正式开始,

  “祖逖,字士稚,范阳郡遒县人,东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与民族英雄。

  他出身于范阳祖氏,曾任司州主簿、大司马掾、骠骑祭酒、太子中舍人等职。

  祖逖早年曾任司州主簿、大司马掾、骠骑祭酒、太子中舍人等职务。

  八王之乱期间,祖逖率领亲党避乱于江淮地区,并在此担任了奋威将军、豫州刺史。

  建武元年(317年),他率部北伐,得到了各地人民的热烈响应。

  数年间,

  祖逖成功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领土,使得敌军将领石勒不敢轻易南侵。

  他因功被晋朝封为镇西将军,

  但也随着战功日益显赫,

  东晋朝廷开始对他产生忌惮。”

  “太兴四年(321年),朝廷命戴渊出镇合肥,以牵制祖逖的北伐行动。

  祖逖目睹朝内明争暗斗,国事日非,心中忧愤难平,最终也因忧愤过度而去世。

  祖逖死后,朝廷追赠他为车骑将军,其部众由弟弟祖约接掌。

  至此,祖逖的北伐大业功败垂成。”

  “祖逖少年时生性豁荡,不拘小节,轻财重义,慷慨有志节,常常周济贫困之人,因此深受乡党宗族的敬重。

  成年后,他发奋读书,博览群书,涉猎古今知识,时人都称赞他有治世之才。

  太康十年(289年),侨居阳平郡的祖逖被郡府举为孝廉,同时又被司隶举为秀才,但他都没有应命。

  后来,祖逖与刘琨一同出任司州主簿,两人关系十分融洽。

  他们常常纵论世事,有时夜深还不能入睡,便拥被起坐,相互勉励道:‘如果天下大乱,豪杰并起,你我二人应在中原干出一番事业!’”

  “‘闻鸡起舞’这个成语想必许多人都听过。

  有一次,祖逖半夜听到鸡叫,他认为这是上天在激励他上进。

  于是,他叫醒了刘琨,说:‘此非恶声也。’

  随后,两人一同到屋外舞剑练武。

  后人便用成语‘闻鸡起舞’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此外,祖逖和刘琨之间还有一个‘先吾着鞭’的典故。

  当时,祖逖获得朝廷任用后,刘琨对人说道:‘我枕戈待旦,志在剿灭逆虏,常常担心祖逖会先我一步建立功业。’

  意思是他担心祖逖会赶在自己前面取得成功。

  于是,后人在诗文中常引用‘先鞭’、‘祖鞭’等词汇,以此来形容奋勉争先的精神。”

  “元康元年(291年),八王之乱爆发。

  祖逖因其才能而受到诸王的重视,

  他先后效力于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豫章王司马炽等人,

  历任大司马府掾属、骠骑将军府祭酒、主簿、太子中舍人、豫章王府从事中郎等职务。

  永兴元年(304年),东海王司马越拥晋惠帝讨伐成都王司马颖。

  祖逖也随军出征,但在荡阴之战中战败,逃回洛阳。

  惠帝被挟持到长安后,范阳王司马虓、高密王司马略、平昌公司马模等人竞相征召祖逖,但他都不肯应命。

  后来,司马越任命祖逖为典兵参军、济阴太守。

  然而适遇祖逖母丧,于是他选择守孝不出,暂时放下了手中的兵戈与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