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旨意传出的第三日,长安城西的校场上,五万大军已集结完毕。赤色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士兵们身着玄铁铠甲、手持长枪,队列如松林般整齐。李业身披亮银铠甲,腰间佩着唐太宗亲赐的 “定边剑”,正与李靖一同沿着军阵巡查。
“将军,五路大军的粮草已由户部调拨至鄯州粮仓,明日随大军分批出发,后续补给会由驿站接力运输。” 军需官快步跟上,双手捧着粮草清单,“只是柴达木盆地多戈壁,水源稀缺,探马回报,需提前在沿途开凿临时水井,以防士兵缺水。”
李业接过清单,指尖划过 “甘州至柴达木段补给点” 的标注,点头道:“即刻安排工兵随先锋部队出发,每二十里设一个取水点,同时让医官备足防暑、治腹泻的药材,戈壁气候多变,不能大意。”
李靖走在一旁,看着他对军务的细致把控,眼中满是赞许:“你戍守边境多年,又参与过漠北平叛,对行军细节的把控比老夫预料的还要周全。此次西征,有你分劳,老夫能更专心应对吐谷浑主力。”
李业躬身道:“老将军过誉了。臣只是经历过几次战事,知道行军中‘细节定成败’的道理,不敢有半分疏忽。”
两人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 内侍带着三名大臣匆匆赶来,神色凝重。“李业将军,陛下召您即刻回太极殿,有大臣对西征将领分工提出异议。” 内侍勒住马,躬身禀报。
李业心中微怔,与李靖简单交代两句后,便跟着内侍赶回太极殿。刚进殿门,便听到兵部侍郎的声音:“陛下!李业将军虽有戍边经验,但此次西征五路大军联动,涉及战线千里,让其独掌一路兵权,恐难统筹全局!不如让其协助老将军参赞军务,另选资深将领统领一路,更为稳妥!”
唐太宗坐在龙椅上,手指轻叩扶手:“李业随李靖参与过漠北平叛,对多路协同作战并非陌生,为何不能掌一路兵权?”
“陛下,非是质疑将军能力!” 户部尚书上前一步,语气恳切,“只是此次西征关乎丝绸之路安危,容不得半点差错。老将军经验丰富,由其总领全局,李业将军辅助,可形成互补;若分掌兵权,恐因战术分歧延误战机啊!”
殿内大臣纷纷附和,不少人看向李业的眼神带着审慎 —— 既有对其过往战绩的认可,也有对 “一路兵权” 责任过重的担忧。李泰站在文官队列中,垂着眼帘,指尖无意识摩挲着锦袍衣角,嘴角却悄悄勾起一丝弧度。
李业走进殿内,躬身行礼:“臣参见陛下。听闻大臣对西征分工有议,臣愿听陛下与老将军调度。”
唐太宗看向他,眼神带着信任:“李业,你说说,若让你统领一路大军,从甘州穿越柴达木,包抄吐谷浑后路,你可有把握?”
李业抬起头,语气坚定:“陛下,甘州至柴达木一线,臣曾随探马勘察过两次,对地形熟悉;且臣麾下亲兵多为西北人,适应戈壁气候。若陛下信任,臣定能如期抵达指定位置,配合老将军主力作战,绝不让战机延误!”
他顿了顿,补充道:“至于战术分歧,臣与老将军早有约定,行军中若有异议,以老将军决断为准;若遇紧急情况,臣会以鸽信及时通报,确保多路协同。”
李靖此时也进了殿,听到这话,立刻躬身道:“陛下,李业所言属实。臣与他商议过战术分工,甘州一路交由他统领,臣放心。他对西北地形的熟悉,甚至比臣麾下一些老将更甚,能更好应对突发情况。”
长孙无忌见状,也上前道:“陛下,老将军既认可,可见李业将军确有能力胜任。如今吐谷浑大军已集结陇右,战机不等人,当尽快确定分工,让大军早日启程!”
唐太宗点了点头,语气果断:“传朕旨意,李靖为西征大总管,总领五路大军;李业为副总管,统领甘州一路,从柴达木包抄吐谷浑后路;其余四路分别由老将统领,皆听李靖调度!谁敢再以‘分工’为由拖延,以扰乱军心论处!”
大臣们见状,纷纷躬身领命。李泰脸上的笑意瞬间淡去,悄悄攥紧了拳头,眼底闪过一丝不甘。
退朝后,唐太宗留下李业与李靖,在御书房商议细节。“李业,甘州一路最为艰险,既要穿越戈壁,又要防备吐谷浑伏击,你务必小心。” 唐太宗从案上拿起一枚青铜令牌,“这是驿站通行令,持此令可优先使用沿途驿站,确保军情传递与粮草补给。”
李业双手接过令牌,躬身道:“臣定不负陛下信任,定如期完成包抄任务!”
离开御书房时,夕阳已染红河池。李业握着令牌,心中清楚,此次甘州一路不仅是战术包抄,更承担着 “断吐谷浑退路” 的关键任务,容不得半点失误。
回到府邸,李业立刻召集麾下将领,铺开舆图,细化行军路线:“先锋部队明日出发,带足工兵与水源探测工具;主力后天跟进,每队配备三名向导,不得脱离路线半步。”
而魏王府内,李泰正对着谋士发火:“连老狐狸都帮着他!这下好了,他若真能立了功,日后在父皇心中的分量,更压过朕了!”
谋士躬身道:“殿下息怒。甘州一路最为艰险,柴达木多戈壁陷阱,吐谷浑也定会重点防备。臣已派人联络吐谷浑的一个部落首领,许以重金,让他们在戈壁中设伏……”
李泰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做得好!若能让他葬身戈壁,就算他有天大本事,也没用了!记住,做得干净些,别留下痕迹!”
谋士连忙应下,匆匆离去。李泰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皇宫的方向,眼神阴鸷 —— 这一次,他绝不能让李业再活着回来。
次日清晨,西征大军分五路启程。李业率领甘州一路,从长安城西出发,队伍中不仅有士兵,还有携带工具的工兵与医官。长安百姓涌上街头,捧着水囊与干粮,塞进士兵手中,高声喊着 “早日凯旋”。
唐太宗亲自站在城门楼上,看着五路大军渐行渐远,神色凝重。李业骑在战马上,回头望了一眼城门楼,用力握了握手中的令牌,转身催马跟上队伍。
他不知道,甘州戈壁的深处,不仅有吐谷浑的伏兵,还有来自长安的暗手在等着他。这场西征,从一开始,就注定布满荆棘。
远在黔州的李承乾,听闻西征大军启程、李业统领一路的消息后,拿出李业送的那张纸条,贴在胸口。“李业,一定要平安回来。” 他对着西北方向低声说道,“大唐需要你,需要这场胜利来安稳边境。”
青海湖畔,吐谷浑可汗伏允正看着手中的情报,嘴角带着冷笑:“大唐五路大军?不过是虚张声势!甘州一路穿越戈壁,补给困难,本可汗已派最精锐的部落去伏击,定让他们有来无回!”
一场围绕丝绸之路的生死较量,即将在西北的戈壁与草原上展开。
“将军,五路大军的粮草已由户部调拨至鄯州粮仓,明日随大军分批出发,后续补给会由驿站接力运输。” 军需官快步跟上,双手捧着粮草清单,“只是柴达木盆地多戈壁,水源稀缺,探马回报,需提前在沿途开凿临时水井,以防士兵缺水。”
李业接过清单,指尖划过 “甘州至柴达木段补给点” 的标注,点头道:“即刻安排工兵随先锋部队出发,每二十里设一个取水点,同时让医官备足防暑、治腹泻的药材,戈壁气候多变,不能大意。”
李靖走在一旁,看着他对军务的细致把控,眼中满是赞许:“你戍守边境多年,又参与过漠北平叛,对行军细节的把控比老夫预料的还要周全。此次西征,有你分劳,老夫能更专心应对吐谷浑主力。”
李业躬身道:“老将军过誉了。臣只是经历过几次战事,知道行军中‘细节定成败’的道理,不敢有半分疏忽。”
两人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 内侍带着三名大臣匆匆赶来,神色凝重。“李业将军,陛下召您即刻回太极殿,有大臣对西征将领分工提出异议。” 内侍勒住马,躬身禀报。
李业心中微怔,与李靖简单交代两句后,便跟着内侍赶回太极殿。刚进殿门,便听到兵部侍郎的声音:“陛下!李业将军虽有戍边经验,但此次西征五路大军联动,涉及战线千里,让其独掌一路兵权,恐难统筹全局!不如让其协助老将军参赞军务,另选资深将领统领一路,更为稳妥!”
唐太宗坐在龙椅上,手指轻叩扶手:“李业随李靖参与过漠北平叛,对多路协同作战并非陌生,为何不能掌一路兵权?”
“陛下,非是质疑将军能力!” 户部尚书上前一步,语气恳切,“只是此次西征关乎丝绸之路安危,容不得半点差错。老将军经验丰富,由其总领全局,李业将军辅助,可形成互补;若分掌兵权,恐因战术分歧延误战机啊!”
殿内大臣纷纷附和,不少人看向李业的眼神带着审慎 —— 既有对其过往战绩的认可,也有对 “一路兵权” 责任过重的担忧。李泰站在文官队列中,垂着眼帘,指尖无意识摩挲着锦袍衣角,嘴角却悄悄勾起一丝弧度。
李业走进殿内,躬身行礼:“臣参见陛下。听闻大臣对西征分工有议,臣愿听陛下与老将军调度。”
唐太宗看向他,眼神带着信任:“李业,你说说,若让你统领一路大军,从甘州穿越柴达木,包抄吐谷浑后路,你可有把握?”
李业抬起头,语气坚定:“陛下,甘州至柴达木一线,臣曾随探马勘察过两次,对地形熟悉;且臣麾下亲兵多为西北人,适应戈壁气候。若陛下信任,臣定能如期抵达指定位置,配合老将军主力作战,绝不让战机延误!”
他顿了顿,补充道:“至于战术分歧,臣与老将军早有约定,行军中若有异议,以老将军决断为准;若遇紧急情况,臣会以鸽信及时通报,确保多路协同。”
李靖此时也进了殿,听到这话,立刻躬身道:“陛下,李业所言属实。臣与他商议过战术分工,甘州一路交由他统领,臣放心。他对西北地形的熟悉,甚至比臣麾下一些老将更甚,能更好应对突发情况。”
长孙无忌见状,也上前道:“陛下,老将军既认可,可见李业将军确有能力胜任。如今吐谷浑大军已集结陇右,战机不等人,当尽快确定分工,让大军早日启程!”
唐太宗点了点头,语气果断:“传朕旨意,李靖为西征大总管,总领五路大军;李业为副总管,统领甘州一路,从柴达木包抄吐谷浑后路;其余四路分别由老将统领,皆听李靖调度!谁敢再以‘分工’为由拖延,以扰乱军心论处!”
大臣们见状,纷纷躬身领命。李泰脸上的笑意瞬间淡去,悄悄攥紧了拳头,眼底闪过一丝不甘。
退朝后,唐太宗留下李业与李靖,在御书房商议细节。“李业,甘州一路最为艰险,既要穿越戈壁,又要防备吐谷浑伏击,你务必小心。” 唐太宗从案上拿起一枚青铜令牌,“这是驿站通行令,持此令可优先使用沿途驿站,确保军情传递与粮草补给。”
李业双手接过令牌,躬身道:“臣定不负陛下信任,定如期完成包抄任务!”
离开御书房时,夕阳已染红河池。李业握着令牌,心中清楚,此次甘州一路不仅是战术包抄,更承担着 “断吐谷浑退路” 的关键任务,容不得半点失误。
回到府邸,李业立刻召集麾下将领,铺开舆图,细化行军路线:“先锋部队明日出发,带足工兵与水源探测工具;主力后天跟进,每队配备三名向导,不得脱离路线半步。”
而魏王府内,李泰正对着谋士发火:“连老狐狸都帮着他!这下好了,他若真能立了功,日后在父皇心中的分量,更压过朕了!”
谋士躬身道:“殿下息怒。甘州一路最为艰险,柴达木多戈壁陷阱,吐谷浑也定会重点防备。臣已派人联络吐谷浑的一个部落首领,许以重金,让他们在戈壁中设伏……”
李泰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做得好!若能让他葬身戈壁,就算他有天大本事,也没用了!记住,做得干净些,别留下痕迹!”
谋士连忙应下,匆匆离去。李泰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皇宫的方向,眼神阴鸷 —— 这一次,他绝不能让李业再活着回来。
次日清晨,西征大军分五路启程。李业率领甘州一路,从长安城西出发,队伍中不仅有士兵,还有携带工具的工兵与医官。长安百姓涌上街头,捧着水囊与干粮,塞进士兵手中,高声喊着 “早日凯旋”。
唐太宗亲自站在城门楼上,看着五路大军渐行渐远,神色凝重。李业骑在战马上,回头望了一眼城门楼,用力握了握手中的令牌,转身催马跟上队伍。
他不知道,甘州戈壁的深处,不仅有吐谷浑的伏兵,还有来自长安的暗手在等着他。这场西征,从一开始,就注定布满荆棘。
远在黔州的李承乾,听闻西征大军启程、李业统领一路的消息后,拿出李业送的那张纸条,贴在胸口。“李业,一定要平安回来。” 他对着西北方向低声说道,“大唐需要你,需要这场胜利来安稳边境。”
青海湖畔,吐谷浑可汗伏允正看着手中的情报,嘴角带着冷笑:“大唐五路大军?不过是虚张声势!甘州一路穿越戈壁,补给困难,本可汗已派最精锐的部落去伏击,定让他们有来无回!”
一场围绕丝绸之路的生死较量,即将在西北的戈壁与草原上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