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君臣同心,盛世之本-《穿越大唐,我助李世民打造盛世》

  太极殿的晨朝总是来得格外早。天还未亮,殿外的宫灯便已点亮,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有序地进入殿内。李靖身着紫色官袍,正与长孙无忌商议边境防务,案上摊着的地图标注着新设立的西域驿馆 —— 那是为保障丝路畅通专门增设的据点,从长安到凉州,再到青海湖畔,共设了二十个驿馆,每个驿馆都配备了驿卒与军医,既能传递军情,又能为商队提供帮助。

  “驿馆的粮草补给要跟上,尤其是冬季,青海湖畔寒冷,必须提前储备足够的棉衣与粮食。” 李靖指着地图上的 “黑风口驿馆”,对长孙无忌说道。长孙无忌点头:“我已让户部筹备,下个月便会将粮草运往各个驿馆。另外,为了方便商队通行,我还奏请陛下,在驿馆附近设立了互市点,让各族商客能就近交易。”

  李恪作为兵部尚书,刚奏完吐谷浑归降部落的安置情况:“达延部落已迁至青海湖畔的指定区域,朝廷为他们划分了牧场,还派了农官教他们种植青稞。达延承诺,会率领部落子弟参与丝路护卫,协助我军巡查黑风口一带。”

  他的话音刚落,殿外便传来鸿胪寺卿的奏报:“陛下,高昌、龟兹等国使臣携贡品求见,愿为大唐属国,年年朝贡!”

  唐太宗身着龙袍端坐龙椅,目光扫过阶下文武百官,只见贴金彩绘的文武官俑立在殿侧,恰如眼前这群贤臣良将的缩影。他抬手准奏,声音洪亮:“宣使臣进殿!”

  很快,高昌、龟兹的使臣手持国书,捧着贡品走进殿内。高昌使臣双手奉上国书,恭敬地说道:“我等高昌国君,听闻大唐平定吐谷浑,威震西域,特遣臣等来长安,愿为大唐属国,永结友好。” 龟兹使臣则献上一匹龟兹锦,锦面上绣着飞天图案,工艺精湛,引得百官啧啧称赞。

  唐太宗看着使臣,语气温和却不失威严:“你们国君有心了。大唐向来主张和平共处,只要你们诚心归附,大唐定会保护你们的安全,与你们共享丝路繁荣。” 使臣们纷纷叩谢,殿内一片欢腾。

  退朝后,御书房内茶香袅袅。唐太宗摩挲着新铸的葵边鸾兽铜镜,镜面光莹,映出他略带疲惫却目光坚定的面容。铜镜的边缘雕刻着鸾兽与缠枝莲纹,是江南工匠的杰作,代表着天下太平的美好寓意。“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他轻声念着,将铜镜递给长孙无忌,“李泰之事虽痛,却也让朝堂清净不少。如今文有你等理政,武有李恪、李靖戍边,正是贞观该有的模样。”

  长孙无忌接过铜镜,躬身道:“陛下虚心纳谏,群臣各尽其责,这才是盛世之本。近日,臣收到地方官员的奏报,各地的粮价都稳中有降,百姓的赋税也减轻了不少,不少流民都已返乡务农,这都是陛下治理有方的结果。”

  唐太宗笑着摇头:“这不是朕一个人的功劳,是君臣同心、百姓支持的结果。你看李恪,西征归来后,不仅忙着整顿边军,还奏请朕减免吐谷浑归降部落的赋税,让他们能安心生活。这样的臣子,才是大唐的福气。”

  正说着,李恪奉召走进御书房。他刚从兵部赶来,手中还拿着一份《丝路商队管理疏》。“父皇,儿臣已拟定好丝路商队的管理办法,规定商队需在沿途驿馆登记,领取通关文牒,驿馆会为他们提供安全保障与补给。另外,臣还建议在丝路沿线设立‘互市监管司’,专门负责管理互市交易,防止欺诈行为。”

  唐太宗接过疏文,仔细翻阅,不住点头:“此策甚妙。丝路畅通不易,必须好好管理,让商客们安心交易,这样才能长久繁荣。你尽快将此策下发各地,让相关官员严格执行。”

  李恪躬身领命,又说道:“陛下,达延近日派人来长安,说他的部落已选出五十名精壮子弟,准备加入丝路护卫队,不日便会抵达凉州。臣计划让他们与大唐边军一同训练,熟悉防务,日后共同守护黑风口。”

  “好!” 唐太宗眼中满是赞许,“这样既显大唐的怀柔之心,又能增强边疆的防御力量,一举两得。你要多关注此事,确保他们能尽快融入边军,发挥作用。”

  御书房内的谈话持续到午后,君臣三人围绕着边疆防务、丝路管理、百姓生计等话题,畅所欲言,气氛融洽。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地上,映出三人的身影,构成一幅君臣同心、共筑盛世的动人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