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孕事-《雪月大明》

  第一百六十一章 孕事

  惠民仓外的晒谷场被秋阳晒得暖融融的,新麦堆成的小山尖上,几粒金黄的麦籽滚下来,落在赶车百姓的粗布裤脚上。漕政署的吏员们围着两张拼起的木桌忙碌,算盘珠子 “噼里啪啦” 响得不停,苏琬琬手里捧着泛黄的 “四柱清册”,指尖在蓟州粮账的 “秋粮实收一万五千石” 处顿住,抬头对身边的吏员周福说:“上个月预估蓟州最多收一万二千石,这多出来的三千石,你去问问蓟州的粮吏,是不是西域粮种的缘故。”

  周福跑得满头大汗,半个时辰后拽着蓟州粮吏王老汉回来,王老汉手里还攥着半穗混种的麦子 —— 麦壳里裹着饱满的麦粒,一半是西域麦种的浅黄,一半是本地粟米的深褐。“苏总核!可算找着缘由了!” 王老汉喘着气,把麦穗递过去,“俺们按苏先生教的‘混种法’,每亩地撒三斗西域麦种、两斗本地粟米,没想到亩产比去年多收了二斗!这三千石,全是混种多出来的!”

  苏琬琬接过麦穗,指尖捻开一粒麦子,放在嘴里嚼了嚼,清甜的麦香在舌尖散开。她把账册上的数字改过来,又在旁侧用红笔注上 “西域混种增收”,刚把账册理成一摞,就见赵江月背着小布包从府衙方向跑过来,布包带子歪在肩上,里面的草药名册露出来,纸角被风吹得翻卷。

  “苏琬琬姐姐!姨娘让我送这个来!” 孩子跑到桌前,把名册举得高高的,小脸上沾着点灰 —— 是刚才在漕渠边帮着捡草药时蹭的。苏琬琬接过名册,只见上面用毛笔歪歪扭扭标着 “蒲公英五十斤(晒至叶干根脆)”“紫苏三十斤(去梗留叶)”,每味草药后面都画着小小的叶子,有的还在旁边打了勾。

  “这些用法和标记,都是你记的?” 苏琬琬指着 “紫苏煮水驱寒” 的小字问。

  赵江月挺起小胸脯,伸手拍了拍布包:“是呀!姨姨教我认草药那天,特意把用法念了三遍,我都记在心里了!昨天常嬷嬷晒紫苏,我还帮着去梗呢,她说我去得比医女还干净!” 正说着,他突然想起什么,从布包里掏出片压平的紫苏叶,“这个给姐姐,夹在账册里,防虫蛀。”

  苏琬琬笑着把紫苏叶夹进清册,刚要和赵江月往府衙走,就见常嬷嬷扶着柳萱从医棚方向过来。柳萱穿着件月白的软缎夹袄,手轻轻护着隆起的小腹,脸色比平时苍白些,鬓角的碎发被汗浸湿,贴在脸颊上。“夫人刚才蹲在医棚教张大娘晒草药,起身时突然头晕,我赶紧扶她回来歇着。” 常嬷嬷皱着眉,手里还提着柳萱没来得及收拾的药篮,里面的草药用油纸包得整整齐齐。

  赵正闻讯从议事厅快步出来,袍角带起一阵风,他走到柳萱身边,先伸手探了探她的额头,又轻轻托住她的胳膊:“是不是累着了?前几日就跟你说,医棚的活让李医女多盯着,你偏要亲力亲为。”

  柳萱靠在赵正胳膊上,喘了口气,笑着摇头:“我没事,就是这几日总犯困,刚才晒草药时闻着艾草香,竟有些睁不开眼 ——你爹曾经说过,‘他日若得女儿,当名江雪——任它江月江雪,皆要活出自家气象!’若这胎是女儿,咱们便叫她江雪, 许是‘她’想早点见咱们,在催我歇着呢。” 她低头看向赵江月,伸手帮他理好布包带子,“江月,往后姨娘不在医棚,你就帮着常嬷嬷清点草药,记着把晒干的和没晒的分开,要是‘妹妹’以后出生了,你还能教她认草药呢。”

  “姨娘放心!” 赵江月立刻拉住柳萱的衣角,眼睛亮晶晶的,“我早就盼着有个妹妹了!我会跟苏琬琬姐姐学算账,跟苏先生学辨粮种,等‘妹妹’出来,我就能帮着看草药、核粮账,保护她了!”

  正说着,萨琳娜的伙计阿木骑着快马赶来,马背上的布包上还沾着海腥味。他翻身下马,从布包里掏出封油纸裹着的书信:“赵大人!萨琳娜掌柜让我连夜从登州赶来,这是商队幸存者的口供,把倭人快船的模样写得明明白白!”

  赵正展开书信,纸上的字迹有些潦草,却句句清晰:“倭船通体涂黑漆,船身窄长,比咱们的漕船快三成,船上倭人皆持短刀,刀身弯如月牙,见人就砍,且常在登州以东海岛停靠,岛上似有临时窝棚。” 他看完,把书信递给慕容芷,指尖在 “登州以东” 几个字上按了按:“看来倭人不是临时骚扰,是早有预谋,海防的准备得提前做了。”

  夕阳把云彩染成橘红色时,苏琬琬把整理好的粮册捧到赵正面前,册页上用朱笔标着三州粮数:“大人,幽州实收四千五百石,蓟州一万五千石,檀州四千石,三州共入库两万三千五百石。除去百姓留用的一万石、牙军三个月军粮四千五百石,还能剩九千石,我建议全部存入惠民仓西库,作为海防储备粮,万一倭人袭扰漕运,也能应急。”

  赵正点头,目光落在后院 —— 柳萱正坐在窗边的软榻上,赵江月搬来小凳子,趴在她身边,拿着草药名册小声说:“姨娘,要是妹妹喜欢草药,我就把这个名册送给她,上面还有我画的小叶子呢。” 晚风从窗缝吹进来,带着晒谷场的麦香,还有医棚里艾草的淡香,裹着满院的安稳暖意,漫过府衙的青砖地。

  (第一百六十一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