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朝堂争锋-《掘明》

  “诸位,想必已经收到京师的战报了吧,山东出现了一支精锐的部队,约有万人有余,在永清县城不远处伏杀鞑靼军队,灭敌一万三千余人,自身阵亡不足一千。”坐在主位的李自成说道。

  众人有人听过,也有人还没有收到这信息,脸上都表现出震惊的神色。

  “据探子了解,这支精锐不归属朝廷管辖,而且他们伏击完鞑靼士兵后就回到了卢山,我们该庆幸此刻对方没加入朝廷,否则再来一个卢象升,我们估计难以支撑,更何况这支军队比卢象升的军队还要厉害。”

  “大王,您的意思是我们去拉拢这支军队?但是人家愿意和我们一样造反么?”牛金星开口说道。

  牛金星,举人出身,经李岩引荐加入,后续陷害李岩,最后投降清朝。

  “你说的没错,没人愿意干这种杀头的大罪,我的目的就是拉拢他们,而且还是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只要一点,不参与朝廷对我们的绞杀就行,这样,李过和李岩,你们俩乔装打扮一下,试试看能否和这支军队沟通一番。”李自成最终决定让自己的侄子和李岩一起去试探一番。

  就在各方规划的时候,北京京师,内阁首辅的府邸。

  “温阁老,你说山东境内的那支军队到底是谁的?看距离和海州很近,会不会是郭家暗中培养的?”葛应斗问道。

  葛应斗,现任户部户科给事中,受温指使弹劾吏部尚书王永光的亲信袁弘勋等人,助温清除周延儒势力。

  “不会是他,郭家的那小子在朝堂上可能有远见,但是军事上他不行。”温体仁思考了一会儿回道,他的想法和陈宇东如出一辙。

  “况且,据收到的消息,这支军队可是大部分着甲,还有火炮,虽然骑兵少了一些,但是上次一战也是损失惨重,毕竟鞑靼骑兵很难抵抗,这么大的一支军队,以国家的财产去养,他们会被拖垮。”

  “温大人,我在想,会不会是之前对付孔家的安河村所作,你看卢山的位置距离安河村也就百里左右,而且,安河村的收益可是所有人都眼馋的,只有足够的金钱才能养出如此精锐。”闵洪学说道。

  闵洪学,吏部尚书,温体仁同乡兼姻亲,在其操纵下取代王永光执掌吏部,把控官员任免权,是温体仁控制朝堂的关键棋子。

  “现在看来,还真可能是他,顾临渊。”温体仁最终说出了出来。

  温体仁在顾临渊和孔家对弈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了,也知道了他锦衣卫的暗探身份,消息调查的十分细致,从安河村成长的经历,到后续安河村成为一个巨大的赚钱机器,都是这小子的手笔。

  而这一切就是从其父被劫匪所害之后,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创造了这么大的奇迹,就连温体仁也没想到他竟然养了一支军队,这是要造反吗?

  看来过几日的大朝会又是一番龙争虎斗。

  大朝会已经开始,百官觐见,奉天殿外聚集了朝臣。

  “诸位爱卿,详细说一下最近的情况。”崇祯端坐在龙椅上,看着下发的百官。

  “启奏陛下,闯逆最近在甘肃等地肆虐,臣请陛下加派兵源前去镇压。”兵部侍郎先行开口。

  “现国库空虚,但是镇压还是要继续,责令当地驻军自行剿匪。”崇祯应道。

  “陛下,臣弹劾兵部尚书张凤翼,驻守边关失守,致使宝坻、顺义等地相继失守,恳请陛下严重处置张凤翼。”言观开始弹劾兵部尚书,至此,争斗开始。

  张凤翼,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考中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广宁兵备副使、右佥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等官职。

  崇祯帝登基后,张凤翼的官职更进一步,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直至担任兵部尚书。

  然统率诸镇勤王兵的张凤翼边关失守,使京畿之地遭遇严重伤害,崇祯也是愤怒不已,给予了尚方宝剑,还让鞑靼侵入腹地,烧杀抢掠。

  “褫夺张凤翼兵部尚书职位,暂由杨嗣昌领兵部尚书职,朝会结束后,派人宣旨。”

  “陛下圣明。”言官此刻十分开心,终于又是拿下一个大官,而且还是兵部尚书。

  此刻的崇祯并不清楚远在边关的张凤翼因为知道有人弹劾自己,而且最近也是大朝会,朝廷肯定会处置自己,言官连上五六道弹章,张凤翼忧惧至极。

  九月初二张凤翼去世,有人说其是因畏罪服药自尽,但是此刻张凤翼身死的消息暂未传至京师,所以崇祯并不知道张凤翼已死。

  说道张凤翼也算是明朝最神奇的兵部尚书,作为高危职业的正二品官员,张凤翼一坐就是五年,哪怕之前因为凤阳祖陵被毁,但是最终被崇祯复用。

  官员们对这件破坏大明皇脉风水的事弹劾张凤翼,他自知有罪而再次请求辞职,然而崇祯帝不批准,让他戴罪照常工作。

  此刻的言官看着已经倒了一个兵部尚书,还剩一个宣大总督梁廷栋,于是开口道:

  “陛下,臣弹劾宣大总督梁廷栋怯懦不敢迎战,导致京畿之地连续被鞑靼军队攻破。”

  崇祯听后也是十分愤怒梁廷栋,七月的时候,鞑靼就已经开始南下,跨越天寿山,突破长城防线,攻克昌平,逼近京师。

  这也就意味着梁廷栋的防地失守,身为兵部尚书的张凤翼也难逃其咎,崇祯命梁廷栋戴罪救急。

  张凤翼见机行事,赶紧自请督师抗敌,这也使俩人有了将功折罪的机会。

  然而俩人给崇祯表忠心时慷慨陈词,胸脯拍的震天响,在行动上却怯懦不敢迎战,京师岌岌可危。

  要不是山东突然出现的一支军队歼灭了一万三千多的鞑靼士兵,那么朝廷的脸就是彻底丢光了。

  当战报频频预警的同时,明朝官员们的弹劾奏章也像雪花般落在崇祯的龙案。

  现在言官再次提及梁廷栋,崇祯心中的怒火可想而知,委以重任的两个大臣,却丢了边关,让敌人肆意屠杀,这本就是二人的失职。

  但是现在兵部尚书已经被夺职,再去惩治梁廷栋,那么边关就无守将了,于是说道:“梁廷栋戴罪入援,后续等其回京再议。”

  言官见此只能作罢,好在也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