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朝廷来旨-《掘明》

  苦厂长和工匠师傅们研究了五天才打磨出了第一个钢珠,随后又用同样的方式接着制作,两个轴承钢珠用了足足一个月的时间。

  因为手工打磨耗费的时间太长,顾临渊就在他们打磨的时间和其他工匠师傅们一起研究自动转动成钢珠的设备,即两个类似于螺纹状的圆柱,烧红的钢铁放到两个圆柱中间挤压成球。

  缺点就是两个挤压圆柱需要人力不停的转动,优点就是可以大批量的制造钢珠,这一个月的时间,顾临渊的学生们则是研究橡胶的硫化技术和改进蒸汽机。

  随着轴承做好,第三次蒸汽机正式点火测试开始,得益于轴承的运转,这次蒸汽机持续了足足一天的时间都没有问题,这一刻,所有人都高兴得拥抱在一起。

  成功了,谁能想到真的成功了,运转之后就是检查设备的磨损,发现除了飞轮的轴承需要添加一些油脂以外可以继续运转。

  接下来就是实验蒸汽机可以持续运转多久,除去加水的时间,蒸汽机运转足足持续了七天,才因为一个轴承中的钢珠崩碎才算结束实验。

  而随着人工运转的钢珠生产线每日可以生产大量的钢珠,可替换的轴承珠不再需要人工打磨,效率提升不止一点,只需要更换钢珠就好。

  而且这轴承也可以给野火一型火炮进行更换,不再采用木制的轴承,这可以提高野火一型火炮的转移效率。

  至此,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简易蒸汽机也算是可以正式加入兵工厂,有了这些,人工机床可以换为蒸汽动力的机床,有了持续稳定的动力输出,兵工厂的产能将会大大增加。

  随后又是一个月的改良,把人工动力设计成蒸汽动力,当第一个蒸汽飞轮打磨机生产出来的时候,每日兵工厂长刀开封的效率足足提高了近百倍,之前每一柄长刀打磨开封都需要师傅们手工打磨。

  现在只要飞轮打磨机不停,那效率直接翻了不知多少倍,一个人一天的磨刀效率抵得上百人。

  顾临渊对工匠们提出了保密要求,另外所有工匠的家人们也都放在了安河村,统一保护和管理,毕竟蒸汽机的事情太大,小心总没错。

  如果外泄,将会给顾临渊带来难以想象的问题,现在还不是公布蒸汽机的时候,与其被动的防守,不如主动的预防,人心经不起考验,顾临渊甚至在兵工厂成立了一个安全部。

  当然,顾临渊也给了工匠们高额的薪资和待遇,如果还是有泄密的,那么顾临渊动手的时候就没有任何的犹豫,毕竟机会都给了,乱世用重典。

  现在已经是崇祯十一年九月,用了七个月才制造成功的第一台蒸汽机,加上改进和实验的两个月,整整用了九个月的时间,这还是因为有顾临渊这个熟知大部分理论的存在才成功制造出第一部蒸汽机。

  而海州城的兵工厂已经正式建设完成,顾临渊思来想去,最终决定把兵工厂迁移到海州城,不为别的,仅仅只是矿石运输这一个理由就让顾临渊决定搬迁。

  海州齐家拉来的矿石要送到卢山,然后还要把矿石运送到山上,这一系列的时间、监察、损耗等已经随着兵工坊产能扩大而成本递增,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成本。

  虽然说搬迁到海州城,保密性还有安全性有所降低,但是只要军队二十四小时巡逻,严格管控进入人员,可以有效减少问题的发生。

  于是顾临渊决定设备开始搬迁,以后的卢山只作为新兵训练营地和常规士兵驻扎的地方。

  就在顾临渊指挥着兵工厂搬迁的事宜,京师传来紧急支援圣旨,这次除了陈宇东过来,宫里也派遣了一位公公一同前来。

  “镇安伯,咱家奉皇爷的命令,请镇安伯镇压鞑靼贼寇,至于圣旨,事态紧急,镇安伯可自行查看。”至于宣旨,让镇安伯跪着接旨,顾临渊只能说想多了。

  这宫里的太监刚到的时候还是趾高气昂,但是被顾临渊亲卫揍了一顿后,是的,就被揍了一顿,对于他们来说,圣旨比不上自家伯爷的话。

  而那传旨的太监被揍后态度直接转变,陈宇东在一旁看的直摇头,现在的顾临渊羽翼渐丰,朝堂现在拉拢还来不及,这宣旨太监还要高高在上,这顿揍挨的不冤。

  只要顾临渊不明面上喊出造反的口号,朝廷现在还真没办法,哪怕是直接造反,朝廷的大军一时半会还无法镇压,除了要面对闯逆,还有北面的鞑靼,如果真要加上顾临渊,那么大明朝崩溃只在瞬息之间。

  海州离京师也仅仅千里之远,而且海州地处大明朝腹地,当初册封镇安伯的时候是朝廷和顾临渊妥协的结果,真要逼反了顾临渊,这后果谁也承受不住。

  “多谢公公,我这边还有事情要处理,不能盛情招待公公了。”顾临渊说道。

  “伯爷,您先忙,我这边正好要回京师复命。”那宣旨太监现在也不敢久留,生怕再挨一顿毒打。

  陈宇东本想和顾临渊说说,但是最终没有说出话,转头离去。

  顾临渊打开圣旨看了起来,上面要顾临渊驰援京师,现在边关沦陷,鞑靼的骑兵已经入关,不日将抵达京师,希望顾临渊尽快勤王。

  顾临渊随同亲卫赶往卢山,刚到卢山,顾临渊就吩咐亲卫去通知大家:

  “大勇,通知一下,一刻钟内,各个部队的营长以上及政委到会议室开会。”

  “是,伯爷。”

  顾临渊坐在会议室的主位,静静的等待着,一刻钟后,会议室几乎坐满了。

  “还有谁没到?”顾临渊询问道。

  “伯爷,骑兵团团长李想在外训练骑兵,到不了,目前骑兵团的政委和各营长已经到了。”书记员看着登记的名单说道。

  “好,许风,现在骑兵团你是政委,记录一下这次的会议内容,会议结束后你通知一下李团长,并告知其会议内容。”顾临渊看着许风说道。

  这些政委都是经过顾临渊二次培训的精锐,且有文化的军官。

  “是,伯爷。”

  “好,现在我们正式开始这一次的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