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灯丝-《掘明》

  时间飞速的流逝着,转眼已经到了崇祯十二年十月。

  此时海州到赣榆城的水泥路已经完成,现在正在往沭阳县铺设,期间累死了不少鞑靼的人,大约有三百人左右。

  其中有不少人打算反抗,最后被镇压,又死了三百多人,现在鞑靼这批劳动力已经严重不足了,顾临渊想着从什么地方再抓一些鞑靼人,过来修路。

  暂时还没有机会,现在朝廷、鞑靼、农民军、海州城四方势力在大明这土地上轮番上演。

  朝廷要面对两个半方向的敌人,鞑靼、农民军算两个,海州算半个,顾临渊是体会到了朱元璋那种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感受。

  人在海州坐,笑看天下势,但凡开局地理位置差一点,顾临渊还真没办法发展到如此壮大,只能说淮海创业集团的位置是真不错,东临沿海,西通关中,南通苏州,北通京师。

  要不是顾临渊现在没有表现出反意,崇祯估计早就把孙传庭调到山东去做掉顾临渊了。

  工业园区的第一根火车轨道已经成功生产而出,这次铺设轨道的为之前的扩建城墙的百姓,第一根钢轨铺设完成后,第二根紧随其后并排铺设。

  这一次的铺设只是实验性质,铺设的距离不算远,从兵工厂出城到外面的距离最多只有两公里,如果监察没问题后再往赣榆县城铺设。

  此刻铺设轨道的百姓十分疑惑,好好的道路为何要铺设这样怪模怪样的钢轨,而且这么的钢铁,用着真是太过于浪费了,直接修成平滑的水泥路多好。

  当海州城到赣榆县城的水泥路铺设好了之后,吸引了大批的百姓围观,虽然海州城里已经算是水泥覆盖,但是这么长的路到海州城还是第一次见。

  路面平整光滑,而且十分宽敞,六米的路,中间有一道黄色的标线,按照海州政府给的行驶路线,所有马车均要靠右行驶,并且马上上路必须缴纳二十五文钱的过路费。

  对于商人来说,这二十五文钱一点也不多,尤其是贩售瓷器的商人,这条路简直是他们心里最舒服的路,没有颠簸,直达赣榆县城。

  这条路修好后,也促进了赣榆县城的商业,不少工坊也尝试开始建设分店或者工坊,虽然说规模远比不上海州城,但这也恰恰证明了商业的互通性。

  毕竟赣榆县城也是镇安侯的管辖范围,海州的律法这几年也深入到百姓和商人的心中。

  由于海州大量人口不利于管理,顾临渊开始针对流民进行迁徙,四县就可以容纳这么多的百姓,至于地主,土地该卖的卖,逃跑的逃跑,然后顾临渊让海州政府加上军队的配合重新丈量了土地,重新分配。

  顾临渊还在等研究院研发出第一款蒸汽火车,殊不知这一等,足足等了一年有余,研究院才成功研制出第一款蒸汽火车,这还是因为顾临渊给出的火车草图。

  十月份中旬的时候,边关又发生了一场清军入侵边关的大事,清军再次犯边宁远(今辽宁兴城),清军此次入侵的目的在于抢粮,为攻击城市准备粮草。

  朝廷还派人过来询问顾临渊能否出兵帮助朝廷,顾临渊拒绝了朝廷的请求,但是也没有把事情做绝,而是给崇祯捐了五十万两白银。

  崇祯缺钱,顾临渊就给,但是兵不能出,出兵后的军队管辖权,指挥权归谁?

  顾临渊不相信朝廷会善待自己的士兵,而且现在边关糜烂,这十月清军犯边,总兵金国凤率亲丁数十人死战,将于十一月与二子俱亡。

  最后的原因竟是各营有监标有镇标又有抚标,号令不能通行,众心不能齐一,每支部队都有单独的主管,而且还是互不统属,顾临渊的部队到了边关肯定不会服气那些边军。

  内部的矛盾往往比外部的威胁更加可怕,而边军顾临渊也不放心把后背交给他们。

  现在的边军早就不是大明开国初期的样子了,仅仅是吴三桂统领的边军最后不也是投降了满清,所以顾临渊现在不相信任何大明的军队。

  给崇祯内帑五十万两白银可以缓解双方的嫌隙,而且也算是雪中送炭,虽然说这五十万两不算什么,但也是一种态度,那就是我顾临渊出钱,别让我再出力了。

  至于之前双方的小动作,顾临渊也就暂时放下,毕竟大明王朝哪怕是落寞了,也还是有可取之处,汉家儿郎的骨气,朱由检最终还是撑起来了,哪怕他有太多愚蠢的操作。

  顾临渊不想做大明的埋葬者,所以对于崇祯,顾临渊也有些说不出的复杂感,说其操作愚蠢吧,但是又不能怪他,一个临时上任的皇帝,放在和平年代估计还可以,但是他不适合力挽狂澜。

  而且大明王朝积弊已久,根骨皆烂,崇祯已然无法继续维持。

  就在顾临渊苦苦等待蒸汽火车的时候,研究院竟然率先搞出了点亮灯泡十个时辰的发电机,要不是竹炭丝烧毁,估计还可以亮的更久。

  顾临渊带着兴趣来到了研究院,此时的研究院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材料废品,每个人都在研究不同方向,有了上一次三十五人的加入,研究院的效率也提升了不少。

  “老师,您来啦。”刘成林看到顾临渊热情的问道。

  “成杰,听说你们这已经成功的点亮灯泡了,我过来看看。”顾临渊看着忙碌的众人说道。

  “老师,我们成功了,就是灯泡中的竹炭丝没法长久,哪怕是清除了空气中的氧气,通过燃烧的方式,然后对灯泡进行封口,还是会有很多残余的氧气,这样灯丝坚持不了太久,就会烧断。”

  刘成林苦闷的说道。

  “这个材料本来就没办法坚持太久,技术上可能有一些小毛病,最大的问题是材料上的限制,最好的是钨丝做成的灯丝,亮度高,耐久也高。”顾临渊提示道。

  “钨丝?老师,钨是什么样子的?”刘成林疑惑的问道,虽然书本上有钨丝的介绍,但是不像钢铁一样有实体,所以他们也只是听过,没有见过。

  “这个说起来复杂,到时候我会带着你们操作一遍。”顾临渊还真知道在古代如何提取钨。

  而且这些需要的东西顾临渊之前的工坊都已经生产出来了,现在就是找到钨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