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临渊安排好所有事宜后,便征用了皇宫,作为临时指挥所。
顾临渊紧急从海州调取了政务人员几百人,让他们立即前往京师,负责京师的政务还有治安。
目前京师的治安暂时由骑兵旅负责。
随着命令一件件的传达,皇宫内也忙碌了起来。
五月三号,福王朱由崧在南京被明朝大臣拥立为监国。
五月初五日,福王政权以马士英、史可法等为东阁大学士,分江北为四镇,由总兵刘泽清、高杰、刘良佐和靖南伯南得功分别驻守淮安、泗州(今安徽泗县)、临淮(今安徽凤阳临淮关)、庐州(今安徽合肥),以屏障南京,防范农民军的进攻。
这段时间,顾临渊占据山东的想法也被迫终止,兵力不够了。
总计十一万的大军,一零一旅占据徐州后开始出兵周边县城,拿下的县城需要有士兵驻守,淮安府还有兖州府的县城太多了,每个县城如果只留下一个连驻守,士兵不够。
东进的一零二旅也停止了前进,面临的情况和一零一旅相同的情况,只有一零三旅,只需要打通海州到京师的线路,相对来说比较轻松,但是这样一来就暴露出了顾临渊补给线的脆弱。
为此顾临渊不得不调动骑兵第二旅进行辅助。
现在顾临渊要面临的不仅仅是清军,还有李自成的反扑,这一次可以说坑了李自成,如果没有占据皇宫,此时的李自成已经在京师称帝。
现在大明的局势扑朔迷离,崇祯死后,这神州土地出现了五块力量。
以南明为首的旧势力占据南方,以张献忠为首的大西军,在长江中下游的大西政权,以李自成为首的西安大顺政权,以清军为首的占据山海关的势力。
最后就是顾临渊率领的镇安侯辖区,占据着淮安府近半的土地,还有山东部分地区。
其中名义上南明的土地还有势力范围最大,李自成次之,顾临渊第三,张献忠最末,清军占据山海关。
如果算上清军占据的盛京等地方,那么清军与南明的土地管辖不相上下。
五月十日,顾临渊紧急从海州调度过来的三百政务还有治安人员已经到达京师,顾临渊没有让他们休息,而是直接上任京城。
骑兵第二旅和一零三旅成功入驻京师,京师的守备顾临渊交给了一零三旅,骑兵第一旅前往蓟州,与山海关的清军对峙,只要阻挡其入关即可。
骑兵第二旅,顾临渊让其注意李自成,防止其率兵攻伐京师,如果李自成和多尔衮一起进攻京师,顾临渊也不敢保证万一失。
这次来京的政务人员都是狠角色,顾临渊看到了最新的政务报告的时候,也是不禁感慨,这看着人虽然少,但是执行政策的态度十分坚决。
第一就是废除了大明持续多年的三饷政策,这引得所有底层百姓的叫好。
第二重新丈量土地,重新做好土地分配,之前在海州的执行的土改政策一贯的延续下去,所有土地收归国有,三年免税,之后粮食缴纳三成,其余七成自留。
这一条也是经过他们深思熟虑,京城已经被李自成祸祸的不行了,留下来的都是没有权势的,哪怕是投降李自成的百官,在顾临渊这里根本不好使。
有钱有权的能跑都跑光了,所以这一条命令执行下去后,直接带着士兵前去丈量土地,有人反抗就地抓捕,举重闹事的地主就地格杀,狠辣无比。
当然这格杀的命令也是请示顾临渊后才决定的,乱世需用重典,为了尽快恢复京师的秩序,顾临渊授权他们用了一定量的裁决权。
第三条就是任何投降过大顺的官员一律不用,这些人都被拉去修路。
其余的执政条例也都一一公示在百姓面前,顾临渊在此期间并没有过多参与,而是来到了崇祯还有王承恩的墓的,让人重新修整了一块属于皇帝的墓碑。
修建好了后,让人把其遗体重新葬入,并且允许百姓前来祭奠。
京师因为这些新的执政政令,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已经步入的稳定,京师的百姓户籍也重新登记造册,现在还在排队办理之中。
毕竟土地都被收取,新的土地发放以新的户籍证明为主,重新发放。
为了防止有人浑水摸鱼,所有户籍办理必须有担保人,这也是为何土地发放较慢的原因之一。
这一个月时间,海州调过来的政务人员已经补充进来,虽然还有很大的空缺,但是京师稳定是必然了。
骑兵第一旅正在和多尔衮的大军对峙,双方也经过试探,但是每次都是清军受创严重,一次多尔衮率领万余骑兵前去试探,人还没接触,清军就伤亡过半,多尔衮立即撤回。
为了补充军备,全军都是新式步枪,这万余步枪射击,尤其是面对那种集群冲锋,还没冲到近前就损失一片,更何况为了确保前线安全,顾临渊甚至调动了两门榴弹炮到蓟州。
顾临渊要为自己争取时间,新招募的士兵还在训练,兵工厂为了满足需求,还在加班加点的制造武器装备。
海州和京师之间的电话线路通讯搭建,最快也要两个月时间,顾临渊争取的就是这两个月的安稳期。
还有火车的铺设,除了铺设到徐州的铁路没停,其余的施工队全部停下,只为了铺设到京师,这时间也要几个月。
“侯爷,南京来信。”毛瑾走到顾临渊身前说道,并拿出了一个大号的信件。
听到南京来信后,顾临渊就猜出来了他们的目的,要么是想要拿回京师,要么就是给自己许高官厚禄,把自己划归他们的管辖。
拆开信件后,确实正如顾临渊猜测的一样,允诺新帝入驻京师后,愿意封顾临渊为大明的异姓王。
顾临渊看后笑了笑,在顾临渊心中,朱由检死后,再无大明皇朝,现在的南明,与其说是朝廷,不如说是江南士族推选出的棋子。
扔了信件后,便不再理会。
顾临渊紧急从海州调取了政务人员几百人,让他们立即前往京师,负责京师的政务还有治安。
目前京师的治安暂时由骑兵旅负责。
随着命令一件件的传达,皇宫内也忙碌了起来。
五月三号,福王朱由崧在南京被明朝大臣拥立为监国。
五月初五日,福王政权以马士英、史可法等为东阁大学士,分江北为四镇,由总兵刘泽清、高杰、刘良佐和靖南伯南得功分别驻守淮安、泗州(今安徽泗县)、临淮(今安徽凤阳临淮关)、庐州(今安徽合肥),以屏障南京,防范农民军的进攻。
这段时间,顾临渊占据山东的想法也被迫终止,兵力不够了。
总计十一万的大军,一零一旅占据徐州后开始出兵周边县城,拿下的县城需要有士兵驻守,淮安府还有兖州府的县城太多了,每个县城如果只留下一个连驻守,士兵不够。
东进的一零二旅也停止了前进,面临的情况和一零一旅相同的情况,只有一零三旅,只需要打通海州到京师的线路,相对来说比较轻松,但是这样一来就暴露出了顾临渊补给线的脆弱。
为此顾临渊不得不调动骑兵第二旅进行辅助。
现在顾临渊要面临的不仅仅是清军,还有李自成的反扑,这一次可以说坑了李自成,如果没有占据皇宫,此时的李自成已经在京师称帝。
现在大明的局势扑朔迷离,崇祯死后,这神州土地出现了五块力量。
以南明为首的旧势力占据南方,以张献忠为首的大西军,在长江中下游的大西政权,以李自成为首的西安大顺政权,以清军为首的占据山海关的势力。
最后就是顾临渊率领的镇安侯辖区,占据着淮安府近半的土地,还有山东部分地区。
其中名义上南明的土地还有势力范围最大,李自成次之,顾临渊第三,张献忠最末,清军占据山海关。
如果算上清军占据的盛京等地方,那么清军与南明的土地管辖不相上下。
五月十日,顾临渊紧急从海州调度过来的三百政务还有治安人员已经到达京师,顾临渊没有让他们休息,而是直接上任京城。
骑兵第二旅和一零三旅成功入驻京师,京师的守备顾临渊交给了一零三旅,骑兵第一旅前往蓟州,与山海关的清军对峙,只要阻挡其入关即可。
骑兵第二旅,顾临渊让其注意李自成,防止其率兵攻伐京师,如果李自成和多尔衮一起进攻京师,顾临渊也不敢保证万一失。
这次来京的政务人员都是狠角色,顾临渊看到了最新的政务报告的时候,也是不禁感慨,这看着人虽然少,但是执行政策的态度十分坚决。
第一就是废除了大明持续多年的三饷政策,这引得所有底层百姓的叫好。
第二重新丈量土地,重新做好土地分配,之前在海州的执行的土改政策一贯的延续下去,所有土地收归国有,三年免税,之后粮食缴纳三成,其余七成自留。
这一条也是经过他们深思熟虑,京城已经被李自成祸祸的不行了,留下来的都是没有权势的,哪怕是投降李自成的百官,在顾临渊这里根本不好使。
有钱有权的能跑都跑光了,所以这一条命令执行下去后,直接带着士兵前去丈量土地,有人反抗就地抓捕,举重闹事的地主就地格杀,狠辣无比。
当然这格杀的命令也是请示顾临渊后才决定的,乱世需用重典,为了尽快恢复京师的秩序,顾临渊授权他们用了一定量的裁决权。
第三条就是任何投降过大顺的官员一律不用,这些人都被拉去修路。
其余的执政条例也都一一公示在百姓面前,顾临渊在此期间并没有过多参与,而是来到了崇祯还有王承恩的墓的,让人重新修整了一块属于皇帝的墓碑。
修建好了后,让人把其遗体重新葬入,并且允许百姓前来祭奠。
京师因为这些新的执政政令,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已经步入的稳定,京师的百姓户籍也重新登记造册,现在还在排队办理之中。
毕竟土地都被收取,新的土地发放以新的户籍证明为主,重新发放。
为了防止有人浑水摸鱼,所有户籍办理必须有担保人,这也是为何土地发放较慢的原因之一。
这一个月时间,海州调过来的政务人员已经补充进来,虽然还有很大的空缺,但是京师稳定是必然了。
骑兵第一旅正在和多尔衮的大军对峙,双方也经过试探,但是每次都是清军受创严重,一次多尔衮率领万余骑兵前去试探,人还没接触,清军就伤亡过半,多尔衮立即撤回。
为了补充军备,全军都是新式步枪,这万余步枪射击,尤其是面对那种集群冲锋,还没冲到近前就损失一片,更何况为了确保前线安全,顾临渊甚至调动了两门榴弹炮到蓟州。
顾临渊要为自己争取时间,新招募的士兵还在训练,兵工厂为了满足需求,还在加班加点的制造武器装备。
海州和京师之间的电话线路通讯搭建,最快也要两个月时间,顾临渊争取的就是这两个月的安稳期。
还有火车的铺设,除了铺设到徐州的铁路没停,其余的施工队全部停下,只为了铺设到京师,这时间也要几个月。
“侯爷,南京来信。”毛瑾走到顾临渊身前说道,并拿出了一个大号的信件。
听到南京来信后,顾临渊就猜出来了他们的目的,要么是想要拿回京师,要么就是给自己许高官厚禄,把自己划归他们的管辖。
拆开信件后,确实正如顾临渊猜测的一样,允诺新帝入驻京师后,愿意封顾临渊为大明的异姓王。
顾临渊看后笑了笑,在顾临渊心中,朱由检死后,再无大明皇朝,现在的南明,与其说是朝廷,不如说是江南士族推选出的棋子。
扔了信件后,便不再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