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数据的洪流-《重生2004,系统助我人生开挂》

  “出海联盟”首次全体会议的氛围,比北京深秋的天气还要凝重几分。会场设在国家会议中心一间保密级别极高的会议室里,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坐着来自国内高端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的二十多家顶尖企业的掌舵人。林见鹿作为其中最年轻、却也最受瞩目的成员之一,安静地坐在靠前的位置,聆听着来自部委领导的通报。

  “……情况就是这样。”主持会议的发改委领导语气严肃,“某些国家和利益集团,已经将我们这个联盟视为对其技术霸权和经济利益的重大挑战。他们正在通过各种渠道,向世贸组织等相关国际机构施压,污蔑我们‘利用国家力量进行不公平竞争’、‘破坏全球市场规则’,试图为我们联盟的成立和后续行动制造国际法律和舆论障碍。”

  一位头发花白的通信巨头董事长冷哼一声:“老调重弹!只要我们发展得快一点,他们就要扣帽子、打棍子!当年我们搞通信标准的时候,不也是这么过来的?”

  “此一时彼一时。”另一位半导体行业的大佬扶了扶眼镜,语气沉重,“这次他们的反应更激烈,手段也更系统化。除了舆论和法律层面,技术封锁、供应链断供的风险也在急剧升高。我们不少成员企业,已经感受到了切实的压力。”

  会议围绕着如何应对这轮来自国际的联合打压进行了深入讨论。最终达成共识:一方面,要利用官方渠道和国际规则,据理力争,戳穿污名化;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联盟内部要加快技术协同和供应链互补,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领导最后总结,“只要我们自己的技术足够领先,生态足够稳固,再大的风浪也掀不翻我们!”

  这句话深深印在了林见鹿的脑海里。返回上海的飞机上,他一直在思考见鹿科技的“硬”实力,除了已经展现出来的产品力和生态闭环,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对手难以复制的优势?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沈渊。沈渊正对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一行行复杂的数据代码凝神思考,镜片上反射着流动的光影。

  **数据!**

  一个词如同闪电般划过林见鹿的脑海。

  见鹿科技的生态闭环初步形成,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一天,每一刻,都有海量的、多维度的、真实世界的数据,在这个闭环内奔流不息!

  G9和S1行驶在全球各地,实时收集着最复杂的城市路况、驾驶行为、车辆状态数据;

  “青鸾”手机记录着用户的使用习惯、位置信息、应用偏好;

  “灵犀OS”捕捉着人机交互的每一个细节、语音指令的语义背景;

  甚至“山海”游戏和影视内容,也反映了用户的审美取向和情感共鸣点……

  这些数据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在“灵犀OS”这个统一的神经网络下,相互关联、相互印证,构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极其丰饶的“数据沃土”!

  回到公司,林见鹿立刻召集了沈渊和AI研究院的负责人。

  “老沈,我们生态内每天产生的数据量,现在达到什么规模了?”林见鹿开门见山。

  沈渊调出一组实时监控数据,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令人眩晕:“呈指数级增长。目前日均处理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已经超过**100EB**(1EB=10亿GB),而且还在加速。这已经超过了全球很多大型互联网公司数据量的总和,关键是,我们的数据维度更丰富,质量更高,与物理世界和用户行为的连接更紧密!”

  AI研究院的负责人,一位名叫**赵博**的年轻科学家,补充道:“林总,这些数据对我们AI模型的训练价值巨大!尤其是用于自动驾驶、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和推荐算法等核心领域。以前我们训练模型,很多要靠模拟数据或者购买外部数据集,成本高且不够‘接地气’。现在,我们拥有的是最鲜活、最真实的第一手数据洪流!”

  林见鹿的眼睛亮了:“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态,不仅是在服务用户,更是在为我们喂养一个越来越强大的‘数据智能’大脑?”

  “完全正确!”赵博兴奋地推了推眼镜,“举个例子,我们的‘群体智慧共驾’系统。以前模型训练主要靠仿真和有限的测试车队数据。但现在,通过G9和S1实时回传的百万级真实车辆的海量驾驶数据,模型几乎每天都在进化!它能学到人类驾驶员在无数极端复杂情况下的微妙处理方式,能更精准地预测其他交通参与者的行为,甚至能发现一些我们之前从未想到过的、更优化的通行策略!”

  沈渊也补充了一个例子:“还有我们的语音助手‘小夔’。用户在车机、手机、甚至未来其他设备上与‘小夔’的每一次对话,都在帮助它更好地理解口语化的、带有上下文情感的指令,让它变得越来越‘聪明’和‘人性化’。”

  这形成了一个极其强大的正向循环飞轮:

  **更多用户使用见鹿生态 -> 产生更多、更优质的数据 -> 反哺AI模型快速迭代、变得更智能 -> 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个性化的用户体验 -> 吸引更多用户加入见鹿生态……**

  这个飞轮一旦全力转动起来,其产生的势能将是任何单一领域的竞争对手都无法比拟的!

  “我们必须把这个优势发挥到极致!”林见鹿当即决策,“成立‘**数据智能战略委员会**’,我亲自牵头,老沈和赵博具体负责。我们要系统性地规划数据的采集、治理、分析和应用,将数据智能打造成我们生态最核心的竞争力,同时也是最坚固的护城河!”

  战略既定,见鹿科技这头“数据巨兽”开始展现出它恐怖的潜力。

  在中央研究院地下新扩建的、拥有成千上万块顶级GPU的AI计算中心里,日夜不停地轰鸣着。海量的数据如同奔涌的江河汇入这里,经过清洗、标注、融合,然后注入到一个个庞大的AI模型中进行训练。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仅仅一个月后,一次内部的“群体智慧共驾”系统版本更新演示,就让所有参会的高管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演示模拟了上海早高峰一个极其复杂的五岔路口,无保护左转,对向车流、行人、非机动车混行,场景瞬息万变。搭载旧版本系统的模拟车辆,表现得中规中矩,但偶尔会出现犹豫或略显生硬的决策。

  而搭载了**基于最新海量真实数据训练的新模型**的模拟车辆,其表现简直如同一个拥有数十年驾龄、且对这条路了如指掌的“老司机”!它能够提前预判到远处一个行人可能闯红灯的意图,轻微调整速度;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对向车道一辆出租车有强行并线的苗头,提前做好避让准备;在寻找左转间隙时,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不仅效率极高,而且乘坐舒适度也大幅提升!

  “这……这进步也太快了!”一位负责自动驾驶的产品经理喃喃自语。

  赵博自豪地解释:“新模型消化了过去三个月内,我们车队在这个路口及类似路口收集到的超过十万次真实通过案例。它‘见识’过了几乎所有可能发生的状况,并且‘学习’了人类司机在最优和最差情况下的处理方式。它现在不是在遵循我们预设的规则,而是在**理解和应对真实的交通环境**。”

  类似的奇迹,也发生在其他领域。

  “小夔”语音助手变得更加善解人意,甚至能听懂一些带有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和简单的方言俚语;手机和车机的推荐系统,精准得可怕,总能推送用户当下最需要的信息或娱乐内容;“山海”游戏里的NPC(非玩家角色)也因为接入了更强大的AI模型,行为更加拟人化,与玩家的互动更加自然有趣……

  数据智能,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大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化,并深刻地重塑着见鹿生态内每一个产品的体验。

  然而,数据的聚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风险。

  这天深夜,沈渊面色凝重地敲开了林见鹿办公室的门。

  “林总,我们的全球数据态势感知系统,捕捉到了一些异常流量。”沈渊将一份报告放在林见鹿面前,“在过去72小时内,有超过数千个来自不同IP地址的探测请求,试图绕过我们的防火墙,接触我们核心的数据存储节点和AI模型参数服务器。攻击手法非常专业,而且极其有耐心,像是在进行地毯式的漏洞扫描。”

  林见鹿的心微微一沉:“能追溯到来源吗?”

  “很难。”沈渊摇头,“IP遍布全球,而且使用了高度匿名的跳板网络。但攻击的模式和之前科林微电子芯片后门事件中,我们分析出的某些技术特征,有微弱的相似性。我怀疑……是同一伙人,或者至少是同一级别的对手。”

  他顿了顿,语气前所未有的严肃:“他们可能已经意识到,数据智能是我们生态的核心引擎。他们的目标,不再仅仅是破坏我们的产品,而是想要**窃取我们最宝贵的数据资产和AI模型**!”

  就在林见鹿消化这个惊人消息时,他的电脑弹出了一条紧急新闻推送。标题触目惊心:

  **【独家:惊爆见鹿科技涉嫌利用智能汽车非法收集用户隐私数据!前员工现身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