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大捷的战报,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穿越戈壁荒漠,一路驰入紫禁城。当那份详细记录了“镇北一号”棱堡以微乎其微的代价,重创葛尔丹五千前锋,毙敌近千的战报,连同韦小葆亲笔书写的、充满了各种“数据对比”、“防御效能分析”和“敌我伤亡曲线图”的奏章,一同摆在康熙的御案上时,整个乾清宫仿佛被投入了一颗无声的惊雷。
康熙先是猛地从龙椅上站起,拿着战报的手因激动而微微颤抖。他逐字逐句地读着,脸上先是难以置信,随即被巨大的惊喜所取代。
“好!好!好一个韦小葆!好一个‘镇北一号’棱堡!”康熙连道三声好,声音洪亮,回荡在殿宇之间,连日来因西北战事而积压的阴霾一扫而空。“以十余轻伤,换敌近千溃退!坚壁巍然,杀伤无算!此乃朕登基以来,闻所未闻之守城大捷!”
他兴奋地踱着步,脑海中已然浮现出那座灰白色、棱角分明、让葛尔丹铁骑撞得头破血流的奇异堡垒。韦小葆奏章中那些“交叉火力”、“侧面打击”、“水泥抗冲击测试数据”等陌生词汇,此刻在他眼中不再是怪异的知识,而是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赫赫战功。
“传旨!”康熙停下脚步,目光灼灼,“抚远大将军韦小宝,初战告捷,扬我军威,重创敌胆,厥功至伟!着即赏赐黄金千两,御马十匹,珊瑚、明珠各一斛!其麾下有功将士,兵部从优议叙,重重犒赏!”
“嗻!”侍立一旁的太监首领连忙躬身应道,脸上也堆满了笑容。
消息迅速传开,整个京城为之震动。朝堂之上,原本对韦小葆年纪轻轻骤登高位、行事风格“离经叛道”而颇有微词的保守派大臣们,此刻面对这实打实的、近乎神话的战绩,也不得不暂时闭上了嘴,转而附和着皇帝的喜悦,说着“皇上慧眼识珠”、“韦大将军天纵奇才”之类的场面话。索额图、多隆等与韦小葆交好之人,更是满面红光,与有荣焉。
一时间,韦小葆和他那“棱堡”、“水泥”成了京城最热门的话题。茶楼酒肆里,说书人已经开始编派“韦爵爷巧施仙法,灰堡垒大破蛮兵”的故事,引得听众如痴如醉。
然而,盛赞与封赏的背后,一丝难以言喻的疑虑,如同水底的暗流,开始在康熙的心底悄然滋生。
当兴奋的浪潮稍稍退去,康熙独自一人回到御书房,再次拿起那份战报和韦小葆的亲笔奏章,仔细翻阅时,那丝疑虑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他的目光,久久停留在韦小葆绘制的那张“棱堡防御体系示意图”上。那些交错突出的棱角,精准计算过的射击扇面,将防御变成了一场冷酷、高效、近乎于“屠宰”的工程。这与他所熟知的,依靠将士勇武、血肉相搏的传统战争模式,截然不同。
他又看向韦小葆对“水泥”的描述——“取材便捷,混合沙石,坚逾青石,水浸不软,火焚难摧”。这东西,若用于筑城,自是固若金汤,可若是……用于他处呢?
康熙的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规律的嗒嗒声。他想起了韦小葆入宫以来的种种:化解海大富的毒药,优化御膳房流程,智擒鳌拜用的机关迷烟,如今又是这棱堡、水泥……这孩子(在他心中,韦小葆始终带着几分那个与他摔跤嬉戏的“小桂子”的影子)的脑子里,似乎装着无穷无尽的、迥异于常理的知识和手段。这些手段,威力惊人,效果立竿见影,但它们的根源何在?它们的极限又在哪里?
“万物皆可建模,万事皆有逻辑……”康熙低声重复着韦小葆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这话听起来充满智慧,但也透着一种将天地万物都纳入“计算”的冰冷。若这世间的忠奸、人情、权谋,乃至皇权威严,都能被如此“建模”和“计算”,那又将置于何地?
韦小葆的忠诚,康熙此刻并不怀疑。他能感受到那份奏章字里行间为国建功的兴奋,以及对他这个皇帝的恭敬。但这份忠诚,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还是源于对君父、对国家的传统情感?康熙第一次有些拿不准。
更重要的是,韦小葆所展现出的这种“力量”,似乎并不依赖于传统的经史子集、圣贤之道,也不完全依赖于皇权的授予。它源于一种全新的、自成体系的“知识”。这种知识,可以被用来筑城御敌,自然也可以用来做别的事情。如今它能轻易重创葛尔丹,将来若有人掌握了类似的知识,用来对抗朝廷呢?或者……万一韦小葆本人,他的想法发生了变化呢?
“技术总顾问……”康熙想起了自己曾经给予韦小葆的这个非正式头衔。当时只觉得是奇思妙想,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现在看来,这“技术”本身,或许就是一种需要重新审视和考量的力量。
“皇上,”心腹大臣李光地(假设其在场或后被召见)似乎看出了康熙的沉吟,小心翼翼地说道,“韦大将军此战,确乃国之幸事。其人所学虽显奇诡,然于国于民,目前看来,利大于弊。”
康熙抬眼看了看李光地,缓缓道:“爱卿所言,朕岂不知?小宝之功,朕心甚慰。只是……其所凭依者,非圣贤之道,非弓马之熟,乃此等‘格物’之术。此术威力巨大,然似无拘无束,若流传开来,恐非国家之福。”
李光地沉吟片刻,道:“皇上圣虑深远。韦大将军乃天纵之才,其学或许源自某些失传的上古秘术或域外奇学。当前正值用人之际,自当倾力支持,使其能为朝廷所用。待平定葛尔丹之后,或可引导其学,纳入官学体系,设庠序以教之,定章程以范之,使其为我所用,而不致偏颇。”
康熙微微颔首。李光地的话,说到了他的心坎上。要用,但也要防;要鼓励,但也要引导和控制。不能让这种力量脱离皇权的掌控。
“传朕旨意,”康熙最终做出了决定,“除了之前的赏赐,再加赐韦小宝《古今图书集成》一部,望其于军务之余,亦不忘涵养文气,体察圣人之道。另,准其‘技术总局’所请,增拨银两、工匠,助其完善棱堡防御体系,并着其将‘水泥’制法、棱堡营造法式详加整理,编撰成册,以备查阅。”
这份旨意,既表达了无比的信任与支持,也隐含了期望与规训。赏赐典籍是希望他不要偏离“正道”,要求编撰成册,既是推广利国利器,也是要将这知识纳入朝廷的档案库,使之成为“官方的”、可控的知识。
西北,肃州大营。
韦小葆跪接圣旨,听着太监朗声宣读皇帝的嘉奖与新的旨意。黄金明珠,他并不在意,但听到赏赐《古今图书集成》和要求编撰技术手册时,他敏锐的思维立刻捕捉到了那隐藏在荣宠背后的细微信号。
“臣,韦小宝,叩谢皇上天恩!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他恭敬地行礼,脸上是恰到好处的感激与忠诚。
起身后,他望着京城的方向,心中了然。皇帝的疑虑,在他的预料之中。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者,面对超越认知的新生力量,第一反应都难免是既用且防。
“看来,光展示‘利器’的锋利还不够,”韦小葆摩挲着下巴,若有所思,“还得让皇上明白,掌握这‘利器’的人,其思维方式和最终目标,是与国与民有益的,是符合他的核心利益的。技术本身无罪,关键在于应用技术的‘人’和‘制度’。”
他并没有感到失望或警惕,反而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挑战。用科学思维解构权谋,自然也包括解构和应对最高皇权的这种微妙心理。
“编撰手册?正好。”韦小葆嘴角勾起一丝笑意,“可以把标准化、流程化的思想灌输进去。至于《古今图书集成》……嗯,里面或许有不少古代的自然哲学和工艺记载,可以用来做‘古今印证’,证明我的‘格物之学’并非无根之木,而是对古人智慧的‘科学化升华’。”
他将圣旨仔细收好,转身对身边的张玉麟等人笑道:“皇上隆恩,我等更需努力!棱堡要加快,下一步的‘眼睛’和‘耳朵’,也该亮出来了。”
嘉奖带来了荣誉和资源,疑虑则指明了下一步需要沟通和说服的方向。韦小葆很清楚,他与康熙之间,除了君臣情谊,一场关于“理性”与“传统”、“技术”与“权力”的更深层次的对话与磨合,才刚刚开始。而眼前,最大的任务,还是彻底打垮葛尔丹。他转身,目光再次投向远方苍茫的戈壁,那里,隐藏着更大的风暴,也孕育着他下一阶段的“科学破局”之道。
康熙先是猛地从龙椅上站起,拿着战报的手因激动而微微颤抖。他逐字逐句地读着,脸上先是难以置信,随即被巨大的惊喜所取代。
“好!好!好一个韦小葆!好一个‘镇北一号’棱堡!”康熙连道三声好,声音洪亮,回荡在殿宇之间,连日来因西北战事而积压的阴霾一扫而空。“以十余轻伤,换敌近千溃退!坚壁巍然,杀伤无算!此乃朕登基以来,闻所未闻之守城大捷!”
他兴奋地踱着步,脑海中已然浮现出那座灰白色、棱角分明、让葛尔丹铁骑撞得头破血流的奇异堡垒。韦小葆奏章中那些“交叉火力”、“侧面打击”、“水泥抗冲击测试数据”等陌生词汇,此刻在他眼中不再是怪异的知识,而是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赫赫战功。
“传旨!”康熙停下脚步,目光灼灼,“抚远大将军韦小宝,初战告捷,扬我军威,重创敌胆,厥功至伟!着即赏赐黄金千两,御马十匹,珊瑚、明珠各一斛!其麾下有功将士,兵部从优议叙,重重犒赏!”
“嗻!”侍立一旁的太监首领连忙躬身应道,脸上也堆满了笑容。
消息迅速传开,整个京城为之震动。朝堂之上,原本对韦小葆年纪轻轻骤登高位、行事风格“离经叛道”而颇有微词的保守派大臣们,此刻面对这实打实的、近乎神话的战绩,也不得不暂时闭上了嘴,转而附和着皇帝的喜悦,说着“皇上慧眼识珠”、“韦大将军天纵奇才”之类的场面话。索额图、多隆等与韦小葆交好之人,更是满面红光,与有荣焉。
一时间,韦小葆和他那“棱堡”、“水泥”成了京城最热门的话题。茶楼酒肆里,说书人已经开始编派“韦爵爷巧施仙法,灰堡垒大破蛮兵”的故事,引得听众如痴如醉。
然而,盛赞与封赏的背后,一丝难以言喻的疑虑,如同水底的暗流,开始在康熙的心底悄然滋生。
当兴奋的浪潮稍稍退去,康熙独自一人回到御书房,再次拿起那份战报和韦小葆的亲笔奏章,仔细翻阅时,那丝疑虑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他的目光,久久停留在韦小葆绘制的那张“棱堡防御体系示意图”上。那些交错突出的棱角,精准计算过的射击扇面,将防御变成了一场冷酷、高效、近乎于“屠宰”的工程。这与他所熟知的,依靠将士勇武、血肉相搏的传统战争模式,截然不同。
他又看向韦小葆对“水泥”的描述——“取材便捷,混合沙石,坚逾青石,水浸不软,火焚难摧”。这东西,若用于筑城,自是固若金汤,可若是……用于他处呢?
康熙的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规律的嗒嗒声。他想起了韦小葆入宫以来的种种:化解海大富的毒药,优化御膳房流程,智擒鳌拜用的机关迷烟,如今又是这棱堡、水泥……这孩子(在他心中,韦小葆始终带着几分那个与他摔跤嬉戏的“小桂子”的影子)的脑子里,似乎装着无穷无尽的、迥异于常理的知识和手段。这些手段,威力惊人,效果立竿见影,但它们的根源何在?它们的极限又在哪里?
“万物皆可建模,万事皆有逻辑……”康熙低声重复着韦小葆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这话听起来充满智慧,但也透着一种将天地万物都纳入“计算”的冰冷。若这世间的忠奸、人情、权谋,乃至皇权威严,都能被如此“建模”和“计算”,那又将置于何地?
韦小葆的忠诚,康熙此刻并不怀疑。他能感受到那份奏章字里行间为国建功的兴奋,以及对他这个皇帝的恭敬。但这份忠诚,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还是源于对君父、对国家的传统情感?康熙第一次有些拿不准。
更重要的是,韦小葆所展现出的这种“力量”,似乎并不依赖于传统的经史子集、圣贤之道,也不完全依赖于皇权的授予。它源于一种全新的、自成体系的“知识”。这种知识,可以被用来筑城御敌,自然也可以用来做别的事情。如今它能轻易重创葛尔丹,将来若有人掌握了类似的知识,用来对抗朝廷呢?或者……万一韦小葆本人,他的想法发生了变化呢?
“技术总顾问……”康熙想起了自己曾经给予韦小葆的这个非正式头衔。当时只觉得是奇思妙想,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现在看来,这“技术”本身,或许就是一种需要重新审视和考量的力量。
“皇上,”心腹大臣李光地(假设其在场或后被召见)似乎看出了康熙的沉吟,小心翼翼地说道,“韦大将军此战,确乃国之幸事。其人所学虽显奇诡,然于国于民,目前看来,利大于弊。”
康熙抬眼看了看李光地,缓缓道:“爱卿所言,朕岂不知?小宝之功,朕心甚慰。只是……其所凭依者,非圣贤之道,非弓马之熟,乃此等‘格物’之术。此术威力巨大,然似无拘无束,若流传开来,恐非国家之福。”
李光地沉吟片刻,道:“皇上圣虑深远。韦大将军乃天纵之才,其学或许源自某些失传的上古秘术或域外奇学。当前正值用人之际,自当倾力支持,使其能为朝廷所用。待平定葛尔丹之后,或可引导其学,纳入官学体系,设庠序以教之,定章程以范之,使其为我所用,而不致偏颇。”
康熙微微颔首。李光地的话,说到了他的心坎上。要用,但也要防;要鼓励,但也要引导和控制。不能让这种力量脱离皇权的掌控。
“传朕旨意,”康熙最终做出了决定,“除了之前的赏赐,再加赐韦小宝《古今图书集成》一部,望其于军务之余,亦不忘涵养文气,体察圣人之道。另,准其‘技术总局’所请,增拨银两、工匠,助其完善棱堡防御体系,并着其将‘水泥’制法、棱堡营造法式详加整理,编撰成册,以备查阅。”
这份旨意,既表达了无比的信任与支持,也隐含了期望与规训。赏赐典籍是希望他不要偏离“正道”,要求编撰成册,既是推广利国利器,也是要将这知识纳入朝廷的档案库,使之成为“官方的”、可控的知识。
西北,肃州大营。
韦小葆跪接圣旨,听着太监朗声宣读皇帝的嘉奖与新的旨意。黄金明珠,他并不在意,但听到赏赐《古今图书集成》和要求编撰技术手册时,他敏锐的思维立刻捕捉到了那隐藏在荣宠背后的细微信号。
“臣,韦小宝,叩谢皇上天恩!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他恭敬地行礼,脸上是恰到好处的感激与忠诚。
起身后,他望着京城的方向,心中了然。皇帝的疑虑,在他的预料之中。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者,面对超越认知的新生力量,第一反应都难免是既用且防。
“看来,光展示‘利器’的锋利还不够,”韦小葆摩挲着下巴,若有所思,“还得让皇上明白,掌握这‘利器’的人,其思维方式和最终目标,是与国与民有益的,是符合他的核心利益的。技术本身无罪,关键在于应用技术的‘人’和‘制度’。”
他并没有感到失望或警惕,反而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挑战。用科学思维解构权谋,自然也包括解构和应对最高皇权的这种微妙心理。
“编撰手册?正好。”韦小葆嘴角勾起一丝笑意,“可以把标准化、流程化的思想灌输进去。至于《古今图书集成》……嗯,里面或许有不少古代的自然哲学和工艺记载,可以用来做‘古今印证’,证明我的‘格物之学’并非无根之木,而是对古人智慧的‘科学化升华’。”
他将圣旨仔细收好,转身对身边的张玉麟等人笑道:“皇上隆恩,我等更需努力!棱堡要加快,下一步的‘眼睛’和‘耳朵’,也该亮出来了。”
嘉奖带来了荣誉和资源,疑虑则指明了下一步需要沟通和说服的方向。韦小葆很清楚,他与康熙之间,除了君臣情谊,一场关于“理性”与“传统”、“技术”与“权力”的更深层次的对话与磨合,才刚刚开始。而眼前,最大的任务,还是彻底打垮葛尔丹。他转身,目光再次投向远方苍茫的戈壁,那里,隐藏着更大的风暴,也孕育着他下一阶段的“科学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