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康熙/小玄子”的友谊,为韦小葆在深宫中的生活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这扇窗户后面,不是勾心斗角的权谋,也不是战战兢兢的服侍,而是一个充满无尽“为什么”的、纯粹求知的少年心性。康熙,或者说小玄子,仿佛一个被压抑太久、终于找到出口的好奇宝宝,将积攒了多年的、对周遭世界的疑问,毫无保留地倾泻给了韦小葆这个特殊的“朋友”兼“顾问”。
他们的“秘密课堂”不再局限于演武场,有时在御花园的假山后,有时在藏书阁某个无人角落,甚至有一次,康熙屏退左右,直接在乾清宫的暖阁里,与韦小葆席地而坐,面前摊开一张巨大的宣纸,上面画满了各种奇奇怪怪的符号和图形。
“小桂子,你快来看!”康熙(小玄子)指着纸上一个他用墨点模拟的、带毛皮摩擦木棍的示意图,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朕按你上次说的,让人找了块猫皮和一根檀木棍,用力摩擦之后,果然能吸起碎纸屑!这‘电母娘娘’的法术,难道真是这么回事?可这‘电’到底是什么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为何能隔空取物?”
韦小葆看着那充满童趣却又直指本质的示意图,心中莞尔。他想了想,用尽量形象的语言解释:“回小玄子,奴才瞎琢磨,这‘电’啊,可能就像是……像是我们身体里的一股‘气’,平时看不见,也感觉不到。但摩擦就像……像是把好多好多人挤在一起,挤得太厉害了,这股‘气’就被‘挤’出来了,显了形,就能吸引轻小的东西。就像……就像我们使劲拍桌子,能震起灰尘一样。”他避开了电荷、电子等概念,用“气”和“挤压”来类比。
康熙听得入神,手指无意识地在纸上划动:“挤出来的‘气’……那这‘气’是从毛皮里挤出来的,还是从木棍里挤出来的?还是两者都有?”
“这个……奴才觉得,可能就像两个人打架,互相都用了力气。摩擦的时候,猫皮和木棍恐怕都‘贡献’了点东西,才凑出这能吸纸屑的‘气’。”韦小葆引导着他思考相互作用。
康熙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随即又抛出一个新问题:“那你说,船为什么能浮在水上,石头却会沉下去?同样是水,为何载得动千斤巨舰,却托不起一块小石子?朕看那些工匠造船,都说要‘水密隔舱’,‘浮力’,这‘浮力’又是什么力?”
韦小葆随手拿起桌上一个铜钱和一个空心的木盒(可能是装点心的),将它们同时放入旁边一个盛满清水的金盆里。铜钱直接沉底,木盒却晃晃悠悠地漂在水面。
“小玄子你看,”韦小葆指着木盒,“它漂着,是因为它排开的水,有股向上托的劲儿,这股劲儿比木盒自己向下掉的劲儿大。而这铜钱,”他又指指沉底的铜钱,“它排开的那点水,向上托的劲儿太小,抵不过它自己向下掉的劲儿,所以就沉了。‘浮力’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东西排开的水越多,受到的向上托的劲儿就越大。”他依旧用“劲儿”代替“力”,用“排开的水”代替“排开液体的重力”。
康熙盯着水盆,眼睛一眨不眨,似乎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显然理解了“排开水”的概念,但这与他之前接受的某些观念有所冲突。他猛地抬头:“照你这么说,岂不是只要东西做得足够大、足够空,就算它是铁做的,也能浮起来?”
“理论上……奴才觉得,是的。”韦小葆谨慎地肯定,“只要它排开的水的重量,比它自身的重量大。”
“不可思议……真是不可思议!”康熙喃喃道,脸上露出一种打破认知的兴奋感。他看向韦小葆的眼神,充满了发现宝藏的喜悦。“小桂子,你这些‘瞎琢磨’,比太傅们讲的微言大义有趣多了!也……有用多了!”
随着问题越来越深入,康熙的好奇心也开始转向更抽象的原理。
“小桂子,我们为何能看见东西?光是直的么?为何透过鱼缸看里面的东西,会觉得位置变了?”他指着暖阁里一个用作装饰的琉璃鱼缸。
韦小葆知道,这是涉及到光的直线传播和折射原理了。他找来一根直的竹签和一杯水,将竹签斜着插入水中,让康熙观察竹签在水面处“折断”的现象。
“光走的时候,大概是
他们的“秘密课堂”不再局限于演武场,有时在御花园的假山后,有时在藏书阁某个无人角落,甚至有一次,康熙屏退左右,直接在乾清宫的暖阁里,与韦小葆席地而坐,面前摊开一张巨大的宣纸,上面画满了各种奇奇怪怪的符号和图形。
“小桂子,你快来看!”康熙(小玄子)指着纸上一个他用墨点模拟的、带毛皮摩擦木棍的示意图,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朕按你上次说的,让人找了块猫皮和一根檀木棍,用力摩擦之后,果然能吸起碎纸屑!这‘电母娘娘’的法术,难道真是这么回事?可这‘电’到底是什么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为何能隔空取物?”
韦小葆看着那充满童趣却又直指本质的示意图,心中莞尔。他想了想,用尽量形象的语言解释:“回小玄子,奴才瞎琢磨,这‘电’啊,可能就像是……像是我们身体里的一股‘气’,平时看不见,也感觉不到。但摩擦就像……像是把好多好多人挤在一起,挤得太厉害了,这股‘气’就被‘挤’出来了,显了形,就能吸引轻小的东西。就像……就像我们使劲拍桌子,能震起灰尘一样。”他避开了电荷、电子等概念,用“气”和“挤压”来类比。
康熙听得入神,手指无意识地在纸上划动:“挤出来的‘气’……那这‘气’是从毛皮里挤出来的,还是从木棍里挤出来的?还是两者都有?”
“这个……奴才觉得,可能就像两个人打架,互相都用了力气。摩擦的时候,猫皮和木棍恐怕都‘贡献’了点东西,才凑出这能吸纸屑的‘气’。”韦小葆引导着他思考相互作用。
康熙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随即又抛出一个新问题:“那你说,船为什么能浮在水上,石头却会沉下去?同样是水,为何载得动千斤巨舰,却托不起一块小石子?朕看那些工匠造船,都说要‘水密隔舱’,‘浮力’,这‘浮力’又是什么力?”
韦小葆随手拿起桌上一个铜钱和一个空心的木盒(可能是装点心的),将它们同时放入旁边一个盛满清水的金盆里。铜钱直接沉底,木盒却晃晃悠悠地漂在水面。
“小玄子你看,”韦小葆指着木盒,“它漂着,是因为它排开的水,有股向上托的劲儿,这股劲儿比木盒自己向下掉的劲儿大。而这铜钱,”他又指指沉底的铜钱,“它排开的那点水,向上托的劲儿太小,抵不过它自己向下掉的劲儿,所以就沉了。‘浮力’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东西排开的水越多,受到的向上托的劲儿就越大。”他依旧用“劲儿”代替“力”,用“排开的水”代替“排开液体的重力”。
康熙盯着水盆,眼睛一眨不眨,似乎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显然理解了“排开水”的概念,但这与他之前接受的某些观念有所冲突。他猛地抬头:“照你这么说,岂不是只要东西做得足够大、足够空,就算它是铁做的,也能浮起来?”
“理论上……奴才觉得,是的。”韦小葆谨慎地肯定,“只要它排开的水的重量,比它自身的重量大。”
“不可思议……真是不可思议!”康熙喃喃道,脸上露出一种打破认知的兴奋感。他看向韦小葆的眼神,充满了发现宝藏的喜悦。“小桂子,你这些‘瞎琢磨’,比太傅们讲的微言大义有趣多了!也……有用多了!”
随着问题越来越深入,康熙的好奇心也开始转向更抽象的原理。
“小桂子,我们为何能看见东西?光是直的么?为何透过鱼缸看里面的东西,会觉得位置变了?”他指着暖阁里一个用作装饰的琉璃鱼缸。
韦小葆知道,这是涉及到光的直线传播和折射原理了。他找来一根直的竹签和一杯水,将竹签斜着插入水中,让康熙观察竹签在水面处“折断”的现象。
“光走的时候,大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