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康熙的决断-《新鹿鼎记:理科生韦小宝》

  乾清宫内,落针可闻。韦小葆那番力排众议的慷慨陈词,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在每一位朝臣心中荡漾,却无人再轻易出声。所有的目光,或期待,或忧虑,或忌惮,或审视,都牢牢锁定在御座之上那位年轻帝王的身上。空气仿佛凝固,沉重的压力弥漫在殿宇的每一个角落。

  康熙端坐在龙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温润的玉扳指,深邃的目光扫过下方神色各异的臣工,最终停留在挺身而立、面色平静却目光坚定的韦小葆身上。朝堂上的激烈争论,他听得分明。主战派的刚猛,主抚派的迂阔,清流们的守旧,以及韦小葆那套看似离经叛道、却又直指问题核心的“融合方略”……种种声音在他脑海中交织、碰撞。

  他需要权衡的太多。大清的颜面,战争的代价,国库的虚实,东南海疆的长久安宁,乃至……朝局的平衡与皇权的稳固。

  主战派所求的雷霆一击,固然痛快,可渡海远征,风险莫测,施琅虽是将才,但台湾海峡风浪莫测,郑氏水师亦非弱者,一旦受挫,损兵折将不说,更将助长郑氏气焰,动摇国本。即便惨胜,如何治理一个被打烂且人心离散的台湾?所需的驻军、安抚、重建,将是又一个吞噬国库的无底洞。

  主抚派所倡的诚信招抚,听起来冠冕堂皇,但在郑氏内部主战派仍掌握权柄、且自持海峡天险的情况下,无异于与虎谋皮。即便暂时归顺,也难保不是养虎为患,日后稍有机会,必再生变乱。且空谈仁义,无法解决岛上军民的实际生计和认同问题。

  而韦小葆的方略……康熙微微眯起眼睛。这套“三管齐下”之策,初听确实匪夷所思,甚至有些“不够光明正大”。但其内在的逻辑,却透出一种可怕的冷静与精准。它看到了 beyond 单纯的军事征服或政治招安,直指人心与利益的根本。经济纽带,文化认同,辅以军事威慑……这并非怯懦,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旨在从根本上瓦解抵抗根基的“攻心”之战。它或许耗时,但若成功,成本无疑是最低的,成果也将是最稳固的。

  更重要的是,康熙从这套方略中,看到了韦小葆那超越常人的眼界与魄力。此人不仅能弄出奇巧火器,能治理地方,更能从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提炼出如此系统而长远的战略构想。这份才能,已远超一般的能臣干吏。

  “此子……确非常人。”康熙在心中默念。他用韦小葆,是用其才,亦是制衡朝堂旧势力的一步棋。如今,台湾问题悬而未决,正需要这样一把不循常理的利剑去破局。若此策成功,不仅东南可定,韦小葆的声望和能力将更上一层楼,成为他手中更为得力的工具;即便失败,损失的也主要是韦小葆的声誉和部分资源,于朝廷根本动摇不大,他随时可以换将,改用战或抚之策。

  风险与收益,在他心中飞快地盘算着。

  终于,在令人窒息的寂静持续了仿佛一个世纪之后,康熙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清晰地传遍大殿:

  “台湾之事,关乎社稷,牵扯甚广。诸卿所议,皆出自公心,朕已尽知。”

  他顿了顿,目光再次扫过众人,最后定格在韦小葆身上:“韦小葆所陈‘三管齐下’之策,虽不同于常法,然其剖析局势,切中肯綮。经济融合以收其利,文化浸润以收其心,军事威慑以慑其胆……此非怯战,亦非空谈,实为老成谋国、着眼长远之策!”

  这话一出,满殿皆惊!皇帝竟然明确肯定了韦小葆那备受争议的方略!

  不等众人反应过来,康熙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决断的力量:“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朕意已决!”

  他目光灼灼地盯着韦小葆,一字一句地宣谕:“着,晋一等鹿鼎公韦小葆为钦差大臣,持朕符节,总揽东南沿海对台一切事宜!福建、浙江、广东三省水陆官兵,皆听其节制调遣!凡涉及对台通商、文化往来、军事威慑之一应举措,皆由其权宜处置,不必事事奏请!朕予你临机专断之权!”

  这道旨意,如同平地惊雷,在朝堂上炸响!总揽三省军务!临机专断之权!这是何等的信任!何等的权柄!自大清开国以来,除了几位宗室亲王和极少数心腹重臣在特定战事中,何曾有人获得过如此巨大的权力?尤其还是给予韦小葆这样一个汉臣,一个以“奇技”幸进的年轻臣子!

  索额图、明珠等人的脸色瞬间变得极其难看,嘴唇翕动,似乎想说什么,但在康熙那不容置疑的目光逼视下,终究未能出口。主战派和主抚派的官员们也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震惊与不甘。

  韦小葆心中亦是波澜起伏。他料到康熙可能会采纳他的部分建议,却没想到会是如此毫无保留的信任和如此巨大的授权!这几乎是将平定台湾的全副重担,以及身家性命,都压在了他的肩上!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激荡,撩袍跪地,声音沉稳而坚定,叩首道:“臣,韦小葆,领旨谢恩!必当竭尽驽钝,弹精竭虑,以报皇上天恩!若不能使台湾归顺,海疆安宁,臣……提头来见!”

  这是军令状!是以性命为赌注的承诺!

  康熙看着跪在丹陛下的韦小葆,眼中闪过一丝复杂难明之色,有期待,有审视,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他缓缓起身,沉声道:“好!朕,就在这紫禁城中,静候爱卿佳音!望你不负朕望,亦不负这天下苍生之盼!”

  “退朝!”

  随着太监尖利的唱喞声,这场决定台湾命运、也决定韦小葆未来走向的朝会,终于落下帷幕。韦小葆缓缓站起身,能感受到背后那无数道含义各异的目光,如同芒刺。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真正站到了风口浪尖。皇帝给予了他前所未有的信任和权力,也将他推向了更为凶险的境地。成功,则名垂青史;失败,则万劫不复。

  他没有回头,挺直脊梁,一步步走出乾清宫。阳光照在他身上,拉出一道长长的影子。属于他的舞台,已经搭好。而台下,暗流已然开始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