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却未能驱散西厢房内的凝重。烛火与牛油大蜡彻夜燃烧,将房间映照得如同白昼,也映照出韦小葆布满血丝的双眼和眉宇间刻骨的疲惫。陈近南躺在临时手术台上,面色依旧青灰,但那种死寂的气息似乎被强行遏止了,只是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
昨夜灌下的强心草药和物理降温起到了一定作用,陈近南的高热暂时退去,抽搐也略有缓解,但脉搏依旧细弱紊乱,呼吸浅促,显然毒素仍在其体内肆虐,侵蚀着生机。韦小葆知道,自己那套超越时代的急救手段,只是为他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窗口,远未到可以松懈的时候。
他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开始了新一轮的、更为精细和持久的“战斗”。
首先是对抗感染。虽然他用蒸馏酒清洗了伤口并进行了缝合,但在这个没有抗生素的时代,开放性创伤的感染风险极高,何况还是带毒的伤口。他取出自己精心提炼的、药效远超寻常金疮药的“消炎粉”——主要成分是高度提纯的黄连、黄芩等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药材精华,混合了少量他设法获得的天然硫磺粉末。他小心翼翼地解开包扎,观察伤口。缝合处有些许红肿,但没有明显的脓液,这是个好迹象。他再次用蒸馏酒清洁伤口周围,重新敷上厚厚的消炎粉,更换了干净的棉布包扎。
“双儿,再去熬药!按这个方子,加三碗水,煎成一碗!”韦小葆快速写下一张药方,上面是几种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排毒功效的药材,如金银花、连翘、车前草等,剂量都经过他的精确计算。他需要多管齐下,通过内服外敷,尽可能控制感染和毒素。
接着是维持生命体征和促进代谢。陈近南无法自主进食进水,韦小葆便让人用干净的软布蘸取温盐水与稀薄的米汤,一点点润湿他的嘴唇,并极其缓慢地滴入喉中,补充最基本的水分和能量。他持续用温水为陈近南擦拭身体,进行物理降温,并辅以轻柔的穴位按摩,刺激其经络,希望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毒素代谢。他甚至尝试用自制的、类似于导尿管的结构,为陈近南导出尿液,观察其颜色和量,以判断肾功能受损情况。
时间在枯燥而紧张的重复操作中缓慢流逝。日头逐渐升高,又缓缓西斜。韦小葆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手术台旁,密切观察着陈近南的每一丝细微变化。汗水浸湿了他的内衫,又被体温烘干,留下白色的盐渍。苏荃几次送来膳食,他都只是匆匆扒拉几口,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师父。
期间,陈近南的病情出现过几次反复。午后,他突然再次发起高烧,身体滚烫,甚至出现了短暂的谵妄,含糊地念着“反清复明”、“兄弟”等词语。韦小葆心头一紧,立刻加大物理降温的力度,并用冷敷额巾,同时将备用的强心药液再次以极微量喂服。他握着师父滚烫而干枯的手,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生命之火在毒素的侵蚀下如何摇曳不定。
“师父,坚持住……您一定要坚持住……”韦小葆低声喃喃,既是对陈近南说,也是对自己说。他从未如此刻般清晰地意识到,尽管他们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尽管理念冲突无法调和,但那份源自少年时期、刻入骨髓的师徒情谊,从未真正消失。它被立场和纷争所掩盖,却在生死关头,如同被泥沙包裹的珍珠,重新显露出温润而坚定的光芒。
夜幕再次降临。房间内烛火通明,映照着韦小葆憔悴而专注的侧脸,以及陈近南那在生死线上挣扎的苍白面容。韦小葆已经连续三十多个时辰没有合眼,全靠一股意志力在支撑。他不断地检查伤口、把脉、调整用药、进行护理。
到了后半夜,也许是韦小葆不懈的努力起了作用,也许是陈近南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开始复苏,转机终于出现了。
陈近南的体温逐渐趋于稳定,不再剧烈波动。原本细弱紊乱的脉搏,虽然依旧无力,但节奏变得稍微清晰、规律了一些。最让人振奋的是,他那一直微不可察的呼吸,似乎加深了一丝,胸膛的起伏也变得明显了些许。
韦小葆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手指。他反复确认了几次,紧绷的心弦终于稍稍松弛,一股巨大的疲惫和随之而来的眩晕感瞬间袭来,让他几乎站立不稳,不得不扶住桌沿。
他成功了!至少,他将师父从鬼门关硬生生拉了回来,暂时稳住了伤势!
他不敢大意,知道这只是度过了最危险的急性期,后续的恢复依然漫长而充满变数。感染可能还会反复,毒素对脏腑的损害需要时间修复,身体也极度虚弱。
他强撑着精神,为陈近南再次更换了伤口的敷料,喂服了温水和汤药。看着师父那虽然苍白却不再泛着死气的面容,听着那逐渐平稳的呼吸声,韦小葆长长地、深深地舒了一口气。
他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隙,清冷的夜风拂面,带着露水的湿润。东方天际,已隐隐透出第二天的曙光。
这间临时改造的“手术室”,见证了超过二十四个时辰的不眠不休,见证了一场与死神争分夺秒的搏斗,也见证了一个穿越者如何用超越时代的知识与坚定的意志,强行扭转命运的轨迹,完成了这个时代堪称奇迹的第一例高水平外伤急救。
韦小葆回望了一眼沉睡中的师父,眼中情绪复杂难明。他知道,当师父醒来,他们依然要面对那无法逾越的立场鸿沟。但至少此刻,他保住了他的性命。这份情谊,或许无法宣之于口,却已在这日夜不息的守护中,得到了最深刻的诠释。
昨夜灌下的强心草药和物理降温起到了一定作用,陈近南的高热暂时退去,抽搐也略有缓解,但脉搏依旧细弱紊乱,呼吸浅促,显然毒素仍在其体内肆虐,侵蚀着生机。韦小葆知道,自己那套超越时代的急救手段,只是为他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窗口,远未到可以松懈的时候。
他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开始了新一轮的、更为精细和持久的“战斗”。
首先是对抗感染。虽然他用蒸馏酒清洗了伤口并进行了缝合,但在这个没有抗生素的时代,开放性创伤的感染风险极高,何况还是带毒的伤口。他取出自己精心提炼的、药效远超寻常金疮药的“消炎粉”——主要成分是高度提纯的黄连、黄芩等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药材精华,混合了少量他设法获得的天然硫磺粉末。他小心翼翼地解开包扎,观察伤口。缝合处有些许红肿,但没有明显的脓液,这是个好迹象。他再次用蒸馏酒清洁伤口周围,重新敷上厚厚的消炎粉,更换了干净的棉布包扎。
“双儿,再去熬药!按这个方子,加三碗水,煎成一碗!”韦小葆快速写下一张药方,上面是几种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排毒功效的药材,如金银花、连翘、车前草等,剂量都经过他的精确计算。他需要多管齐下,通过内服外敷,尽可能控制感染和毒素。
接着是维持生命体征和促进代谢。陈近南无法自主进食进水,韦小葆便让人用干净的软布蘸取温盐水与稀薄的米汤,一点点润湿他的嘴唇,并极其缓慢地滴入喉中,补充最基本的水分和能量。他持续用温水为陈近南擦拭身体,进行物理降温,并辅以轻柔的穴位按摩,刺激其经络,希望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毒素代谢。他甚至尝试用自制的、类似于导尿管的结构,为陈近南导出尿液,观察其颜色和量,以判断肾功能受损情况。
时间在枯燥而紧张的重复操作中缓慢流逝。日头逐渐升高,又缓缓西斜。韦小葆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手术台旁,密切观察着陈近南的每一丝细微变化。汗水浸湿了他的内衫,又被体温烘干,留下白色的盐渍。苏荃几次送来膳食,他都只是匆匆扒拉几口,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师父。
期间,陈近南的病情出现过几次反复。午后,他突然再次发起高烧,身体滚烫,甚至出现了短暂的谵妄,含糊地念着“反清复明”、“兄弟”等词语。韦小葆心头一紧,立刻加大物理降温的力度,并用冷敷额巾,同时将备用的强心药液再次以极微量喂服。他握着师父滚烫而干枯的手,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生命之火在毒素的侵蚀下如何摇曳不定。
“师父,坚持住……您一定要坚持住……”韦小葆低声喃喃,既是对陈近南说,也是对自己说。他从未如此刻般清晰地意识到,尽管他们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尽管理念冲突无法调和,但那份源自少年时期、刻入骨髓的师徒情谊,从未真正消失。它被立场和纷争所掩盖,却在生死关头,如同被泥沙包裹的珍珠,重新显露出温润而坚定的光芒。
夜幕再次降临。房间内烛火通明,映照着韦小葆憔悴而专注的侧脸,以及陈近南那在生死线上挣扎的苍白面容。韦小葆已经连续三十多个时辰没有合眼,全靠一股意志力在支撑。他不断地检查伤口、把脉、调整用药、进行护理。
到了后半夜,也许是韦小葆不懈的努力起了作用,也许是陈近南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开始复苏,转机终于出现了。
陈近南的体温逐渐趋于稳定,不再剧烈波动。原本细弱紊乱的脉搏,虽然依旧无力,但节奏变得稍微清晰、规律了一些。最让人振奋的是,他那一直微不可察的呼吸,似乎加深了一丝,胸膛的起伏也变得明显了些许。
韦小葆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手指。他反复确认了几次,紧绷的心弦终于稍稍松弛,一股巨大的疲惫和随之而来的眩晕感瞬间袭来,让他几乎站立不稳,不得不扶住桌沿。
他成功了!至少,他将师父从鬼门关硬生生拉了回来,暂时稳住了伤势!
他不敢大意,知道这只是度过了最危险的急性期,后续的恢复依然漫长而充满变数。感染可能还会反复,毒素对脏腑的损害需要时间修复,身体也极度虚弱。
他强撑着精神,为陈近南再次更换了伤口的敷料,喂服了温水和汤药。看着师父那虽然苍白却不再泛着死气的面容,听着那逐渐平稳的呼吸声,韦小葆长长地、深深地舒了一口气。
他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隙,清冷的夜风拂面,带着露水的湿润。东方天际,已隐隐透出第二天的曙光。
这间临时改造的“手术室”,见证了超过二十四个时辰的不眠不休,见证了一场与死神争分夺秒的搏斗,也见证了一个穿越者如何用超越时代的知识与坚定的意志,强行扭转命运的轨迹,完成了这个时代堪称奇迹的第一例高水平外伤急救。
韦小葆回望了一眼沉睡中的师父,眼中情绪复杂难明。他知道,当师父醒来,他们依然要面对那无法逾越的立场鸿沟。但至少此刻,他保住了他的性命。这份情谊,或许无法宣之于口,却已在这日夜不息的守护中,得到了最深刻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