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天”峡谷内的战斗尘埃落定。残余的几名假喇嘛在试图攀爬峭壁逃离时,被李力世和张康年带人追上,经过短暂而激烈的搏杀,除两人被生擒外,其余尽数伏诛。峡谷中弥漫着淡淡的血腥与硝烟混合的奇特气味,与佛门圣地的清幽格格不入。
韦小葆指挥众人迅速清理战场,救治己方伤员,并将擒获的俘虏与顺治帝(行痴大师)及其随侍僧人一同护送回下榻的客栈。此时已近黎明,客栈内外被韦小葆的亲信严密控制,灯火通明,却静默无声,透着一股大事已了的肃穆。
客栈最好的房间被临时布置妥当,行痴大师居于上首,他已除去沾染尘土的旧僧袍,换上了一身干净的常服,虽面容清癯,但久居人上的气度已然回归,眼神沉静如古井,却又带着勘破世情的通透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韦小葆垂手恭立在下首,张康年、李力世、风际中等核心人员则肃立两侧。
“韦卿,”行痴缓缓开口,打破了沉默,他不再以“大师”自称,语气平和却自有威严,“此番,多亏了你。”
“陛下言重了,”韦小葆恭敬回应,依旧使用敬称,“此乃微臣分内之事。陛下龙体无恙,便是天下之幸。”他巧妙地将“行痴大师”重新锚定为“陛下”,既承认其出家身份,更强调其不容置疑的帝皇之尊。
行痴微微摆手,似乎不愿在称谓上多费唇舌,目光落在韦小葆身上,带着探究:“朕……我听闻,你并非依靠蛮力或寻常机巧破局。从发现线索,推断喇嘛有诈,到勘测现场,重构时间,乃至最后那石破天惊的……‘闪光’,皆依循一种独特的‘理’?你称之为‘格物’?”
“回陛下,”韦小葆心知这是展示自身价值、也是引导这位前皇帝思维的关键时刻,他从容应答,“微臣以为,天地万物,运行皆有其律。小至尘埃飘落,大至星辰运转,皆有迹可循。这伙假喇嘛行事,看似诡秘,实则留下了诸多违背常理之‘迹’。微臣所做,不过是观察这些‘迹’,归纳其共同点,提出假设,再寻找证据验证,最终根据验证后的结论,选择最有效的应对之法。此过程,微臣称之为‘逻辑推演’与‘实证分析’,其基础,便是格物穷理之学。”
他顿了顿,具体解释道:“譬如,其僧袍材质、饮食习惯与宣称身份不符,此为一‘迹’;其行为模式更似军队而非僧侣,此为二‘迹’;清凉寺无故紧张戒备,此为三‘迹’……诸多‘迹’叠加,指向其身份存疑、目的不纯之假说。再结合陛下隐居于此的秘闻,最大的可能性便是针对陛下而来。后续的地形分析、伏击点选择,亦是基于对地理、心理、行为模式的综合推算。至于那闪光,”他略一沉吟,选择了更易理解的说法,“乃是利用几种矿物粉末混合燃烧,瞬间释放强烈光芒,干扰视觉,属‘格物’中光热反应之理的应用,取巧而已,并非法术。”
行痴听得极为专注,眼中异彩连连。他一生尊崇佛法,讲求机缘、顿悟,何曾听过如此条分缕析、步步为营的“破案”过程?这完全是一套迥异于他以往认知的思维体系,严谨、清晰,充满力量。
“逻辑……推演……实证……”行痴喃喃自语,仿佛在咀嚼这几个陌生的词汇,“依‘理’而行,而非依‘势’或‘运’而动。韦卿,你此法,倒是与我佛门中‘依正法而行,不依人’的训导,有异曲同工之妙,却更为……具体,可操作。”他竟是下意识地将韦小葆的科学思维与佛法理念进行了类比,虽不尽准确,却显示了他试图理解并接纳这种新思维的努力。
“陛下睿鉴。”韦小葆适时送上肯定,“万法归一,无论是佛法渡人,还是格物究理,终极目的皆是探寻宇宙人生的真相,只是路径不同。”
行痴点了点头,目光中欣赏之意更浓。他转而问道:“那些人的来历,可查清了?”
此时,李力世上前一步,抱拳道:“启禀陛下,韦大人,已初步审讯俘虏。他们并非真正的喇嘛,而是……平西王吴三桂麾下的精锐死士!奉命伪装成喇嘛,潜入五台山,目的正是挟持陛下,以期在关键时刻要挟朝廷,或……制造动乱!”
真相大白!
尽管韦小葆早有猜测可能与藩王有关,但直接指向权势熏天的平西王吴三桂,还是让在场众人心中一震。吴三桂镇守云南,手握重兵,其不臣之心早已是司马昭之心,此次行动,无疑是一次极其危险的试探和布局。
行痴(顺治)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复杂难明的神色,有愤怒,有悲哀,更有一种果然如此的了然。他沉默片刻,长长叹了口气:“权势二字,误尽苍生……朕已避位出家,青灯古佛,仍不得清净么……”话语中充满了疲惫与勘不破的无奈。
“陛下,”韦小葆沉声道,“树欲静而风不止。陛下安全,关乎社稷稳定。此事必须即刻密报当今圣上。”他口中的圣上,自然是指康熙。
行痴点了点头,恢复了平静:“你处理得很好。玄烨(康熙)派你来,果然没有看错人。”他再次看向韦小葆,眼神已然不同,“你之才,不拘一格。这格物之理,或许……真能于朝堂、于天下,另辟一番蹊径。”
这是极高的评价和期许。韦小葆知道,这次救驾行动,不仅圆满完成了康熙交代的任务,更在这位身份特殊的前皇帝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且正面的印象。这对他未来的计划,至关重要。
“微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期许。”韦小葆躬身道。
随后,行痴又详细询问了韦小葆一些关于“格物”的浅显问题,韦小葆皆以尽可能通俗易懂的方式解答,引得行痴时而沉思,时而颔首,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天色将明,行痴显出疲态。韦小葆安排其休息,并加派了最可靠的人手护卫。
退出房间后,李力世低声道:“香主,吴三桂此举,形同造反!我们……”
韦小葆摆手制止了他,目光深邃:“此事关系重大,需立刻密奏皇上。至于吴三桂……眼下还不是动他的时候。我们掌握了证据,便是主动权在手。当务之急,是确保陛下绝对安全,并妥善处理后续。”
他立刻修书两封。一封是给康熙的密折,详细禀报了五台山之事的前因后果、救驾经过、以及吴三桂是幕后主使的惊人结论,并附上了关键物证(石膏脚印、羊毛纤维等)的说明。另一封则是给陈近南的密信,简要说明了情况,并暗示天地会需警惕吴三桂等藩王的动向,早做准备。
信使带着密函,在精锐护卫下,立刻秘密出发,驰往京城。
站在客栈院中,望着东方天际泛起的鱼肚白,韦小葆长长舒了一口气。五台山之行,惊险曲折,但最终凭借超越时代的思维和能力,成功破解迷局,救出顺治,揭露了吴三桂的阴谋,可谓大获全胜。
理性的光芒,不仅照亮了“一线天”的峡谷,更照进了权力博弈的核心,为他在这波澜壮阔的时代,赢得了一块至关重要的立足之基。新的篇章,即将开启。
韦小葆指挥众人迅速清理战场,救治己方伤员,并将擒获的俘虏与顺治帝(行痴大师)及其随侍僧人一同护送回下榻的客栈。此时已近黎明,客栈内外被韦小葆的亲信严密控制,灯火通明,却静默无声,透着一股大事已了的肃穆。
客栈最好的房间被临时布置妥当,行痴大师居于上首,他已除去沾染尘土的旧僧袍,换上了一身干净的常服,虽面容清癯,但久居人上的气度已然回归,眼神沉静如古井,却又带着勘破世情的通透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韦小葆垂手恭立在下首,张康年、李力世、风际中等核心人员则肃立两侧。
“韦卿,”行痴缓缓开口,打破了沉默,他不再以“大师”自称,语气平和却自有威严,“此番,多亏了你。”
“陛下言重了,”韦小葆恭敬回应,依旧使用敬称,“此乃微臣分内之事。陛下龙体无恙,便是天下之幸。”他巧妙地将“行痴大师”重新锚定为“陛下”,既承认其出家身份,更强调其不容置疑的帝皇之尊。
行痴微微摆手,似乎不愿在称谓上多费唇舌,目光落在韦小葆身上,带着探究:“朕……我听闻,你并非依靠蛮力或寻常机巧破局。从发现线索,推断喇嘛有诈,到勘测现场,重构时间,乃至最后那石破天惊的……‘闪光’,皆依循一种独特的‘理’?你称之为‘格物’?”
“回陛下,”韦小葆心知这是展示自身价值、也是引导这位前皇帝思维的关键时刻,他从容应答,“微臣以为,天地万物,运行皆有其律。小至尘埃飘落,大至星辰运转,皆有迹可循。这伙假喇嘛行事,看似诡秘,实则留下了诸多违背常理之‘迹’。微臣所做,不过是观察这些‘迹’,归纳其共同点,提出假设,再寻找证据验证,最终根据验证后的结论,选择最有效的应对之法。此过程,微臣称之为‘逻辑推演’与‘实证分析’,其基础,便是格物穷理之学。”
他顿了顿,具体解释道:“譬如,其僧袍材质、饮食习惯与宣称身份不符,此为一‘迹’;其行为模式更似军队而非僧侣,此为二‘迹’;清凉寺无故紧张戒备,此为三‘迹’……诸多‘迹’叠加,指向其身份存疑、目的不纯之假说。再结合陛下隐居于此的秘闻,最大的可能性便是针对陛下而来。后续的地形分析、伏击点选择,亦是基于对地理、心理、行为模式的综合推算。至于那闪光,”他略一沉吟,选择了更易理解的说法,“乃是利用几种矿物粉末混合燃烧,瞬间释放强烈光芒,干扰视觉,属‘格物’中光热反应之理的应用,取巧而已,并非法术。”
行痴听得极为专注,眼中异彩连连。他一生尊崇佛法,讲求机缘、顿悟,何曾听过如此条分缕析、步步为营的“破案”过程?这完全是一套迥异于他以往认知的思维体系,严谨、清晰,充满力量。
“逻辑……推演……实证……”行痴喃喃自语,仿佛在咀嚼这几个陌生的词汇,“依‘理’而行,而非依‘势’或‘运’而动。韦卿,你此法,倒是与我佛门中‘依正法而行,不依人’的训导,有异曲同工之妙,却更为……具体,可操作。”他竟是下意识地将韦小葆的科学思维与佛法理念进行了类比,虽不尽准确,却显示了他试图理解并接纳这种新思维的努力。
“陛下睿鉴。”韦小葆适时送上肯定,“万法归一,无论是佛法渡人,还是格物究理,终极目的皆是探寻宇宙人生的真相,只是路径不同。”
行痴点了点头,目光中欣赏之意更浓。他转而问道:“那些人的来历,可查清了?”
此时,李力世上前一步,抱拳道:“启禀陛下,韦大人,已初步审讯俘虏。他们并非真正的喇嘛,而是……平西王吴三桂麾下的精锐死士!奉命伪装成喇嘛,潜入五台山,目的正是挟持陛下,以期在关键时刻要挟朝廷,或……制造动乱!”
真相大白!
尽管韦小葆早有猜测可能与藩王有关,但直接指向权势熏天的平西王吴三桂,还是让在场众人心中一震。吴三桂镇守云南,手握重兵,其不臣之心早已是司马昭之心,此次行动,无疑是一次极其危险的试探和布局。
行痴(顺治)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复杂难明的神色,有愤怒,有悲哀,更有一种果然如此的了然。他沉默片刻,长长叹了口气:“权势二字,误尽苍生……朕已避位出家,青灯古佛,仍不得清净么……”话语中充满了疲惫与勘不破的无奈。
“陛下,”韦小葆沉声道,“树欲静而风不止。陛下安全,关乎社稷稳定。此事必须即刻密报当今圣上。”他口中的圣上,自然是指康熙。
行痴点了点头,恢复了平静:“你处理得很好。玄烨(康熙)派你来,果然没有看错人。”他再次看向韦小葆,眼神已然不同,“你之才,不拘一格。这格物之理,或许……真能于朝堂、于天下,另辟一番蹊径。”
这是极高的评价和期许。韦小葆知道,这次救驾行动,不仅圆满完成了康熙交代的任务,更在这位身份特殊的前皇帝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且正面的印象。这对他未来的计划,至关重要。
“微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期许。”韦小葆躬身道。
随后,行痴又详细询问了韦小葆一些关于“格物”的浅显问题,韦小葆皆以尽可能通俗易懂的方式解答,引得行痴时而沉思,时而颔首,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天色将明,行痴显出疲态。韦小葆安排其休息,并加派了最可靠的人手护卫。
退出房间后,李力世低声道:“香主,吴三桂此举,形同造反!我们……”
韦小葆摆手制止了他,目光深邃:“此事关系重大,需立刻密奏皇上。至于吴三桂……眼下还不是动他的时候。我们掌握了证据,便是主动权在手。当务之急,是确保陛下绝对安全,并妥善处理后续。”
他立刻修书两封。一封是给康熙的密折,详细禀报了五台山之事的前因后果、救驾经过、以及吴三桂是幕后主使的惊人结论,并附上了关键物证(石膏脚印、羊毛纤维等)的说明。另一封则是给陈近南的密信,简要说明了情况,并暗示天地会需警惕吴三桂等藩王的动向,早做准备。
信使带着密函,在精锐护卫下,立刻秘密出发,驰往京城。
站在客栈院中,望着东方天际泛起的鱼肚白,韦小葆长长舒了一口气。五台山之行,惊险曲折,但最终凭借超越时代的思维和能力,成功破解迷局,救出顺治,揭露了吴三桂的阴谋,可谓大获全胜。
理性的光芒,不仅照亮了“一线天”的峡谷,更照进了权力博弈的核心,为他在这波澜壮阔的时代,赢得了一块至关重要的立足之基。新的篇章,即将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