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斜斜地照在法院门口的石阶上,陈默站在街角,手里拎着刚买的油条豆浆。油纸包还冒着热气,他低头咬了一口,酥脆的声响在宁静的早晨格外清楚。苏雪已经等在门口,浅灰风衣被晨风吹得微微飘动。
她递来一份文件,“公安昨晚刚整理完,最后一版证据摘要。”
陈默接过,随手翻了两页就合上了,嘴角微微一扬:“这东西,连外行都看得懂他在搞什么名堂。”
“你倒是一点都不紧张。”苏雪看着他。
“该紧张的人不是我。”他吸了口豆浆,纸杯发出轻微的响声。
两人并肩走进法院大厅,金属探测门滴滴响了两声。陈默摘下眼镜放进托盘,经过时顺手把揉成团的油纸抛进垃圾桶。
庭审准时开始。
王振国被带进来时穿了件灰扑扑的夹袄,手铐铐在身前。他抬头扫视旁听席,目光停在陈默脸上,嘴角抽了抽:“陈默,坐在这儿看戏,很得意吧?”
陈默没动弹,慢条斯理地戴上眼镜,理了理衣领。
“你就是个偷技术的!”王振国突然拔高嗓门,“真当自己是什么科学家?不过是个靠运气的土包子!”
法警上前制止,但他不管不顾,死死盯着陈默:“要不是我给你机会,你能有今天?你那些专利,哪个不是从别人那儿扒来的?你敢当着大家的面说清楚吗?”
旁听席一阵骚动。
陈默这才缓缓抬头,目光平静地看过去,像在看一个胡闹的孩子。他轻轻摇头,对苏雪低声道:“他现在越激动,等会儿越难堪。”
公诉人开始出示证据。
第一段是柳如烟的供述。她声音很稳,字字清晰:“王振国安排我接近张教授,每月都要实验室的进出记录……还让我特别留意陈默的行程,尤其是他单独外出的时候。”
第二段来自赵天虎的狱中笔录:“他说只要我能搞到通信模块设计图,就帮我父亲翻案。我没答应,他就威胁要曝光我从前打架的事。”
第三段是何婉宁提供的银行流水和境外转账记录,附带外交函件——美国某实验室因为用了盗版图纸导致卫星信号出错,项目黄了,中方已经正式提出交涉。
每放完一段,王振国的脸色就白一分。
全部放完,他猛地站起来,椅子在地上刮出刺耳的声音。“这些都是假的!”他吼着,“我就是个文化顾问!帮人办办留学手续!我根本不懂什么卫星芯片!”
辩护律师赶紧接话:“法官大人,目前所有证据都是间接证据,无法证明被告直接参与窃密。而且所谓'国家机密'的技术内容,并没有经过权威机构明确认定,请求法庭慎重裁决。”
法官没急着回应,翻开一份文件。
片刻后,专家组鉴定意见被宣读出来:“经审查,陈默持有的三项核心专利涉及通信卫星前置技术研发,具备战略价值,已列入国家保密项目,编号JG-1981-07。相关图纸与数据受《国家安全法》保护。”
旁听席鸦雀无声。
法官合上文件,目光沉稳:“被告人王振国,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机密,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其行为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影响恶劣。依照法律,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法槌落下。
王振国整个人晃了晃,像被抽掉了骨头。他还想喊什么,却被法警迅速架起往外拖。
经过旁听席时,他突然扭头冲陈默嘶吼:“我不是主谋!我是被逼的!上面还有人!你知道真相吗?你知道他们是谁吗?”
陈默依旧坐着,纹丝不动。
直到那身影彻底消失在门口,喧闹远去,他才慢慢吐出一口气,像卸下了压了很久的担子。
苏雪轻轻握住他的手,“结束了。”
他点点头,看着空荡荡的被告席,那里只剩下一串脚印和一张歪倒的椅子。
“下辈子,”他声音很轻,轻得几乎听不见,“别干这行了。”
说完,他站起身,拍了拍裤腿,和苏雪一起走出法庭。
外面阳光正好,照在法院门前的石阶上。几个记者围上来想问什么,陈默摆摆手,一言不发,拉着苏雪往路边走。
一辆公交车缓缓靠站,车门打开。
他正要上车,听见身后有人喊他。
回头一看,是个陌生中年男人,拿着个牛皮纸袋快步追来。
“陈老师!”那人喘着气,“我是电子三厂的,我们试产新型接收器总是不稳定……听说您懂这个,能不能帮忙看看?”
陈默停下脚步,接过纸袋翻了翻,是几页电路图和测试数据。
“用的老型号滤波模块?”他问。
“对,但换新的成本太高……”
“不用换。”陈默抽出笔,在其中一页背面写了组参数,“把这个频率调一下,加个缓冲电阻,位置标这儿。明天试试。”
技术员愣住了,“就这么几个数?”
“信不信由你。”陈默笑了笑,“反正不收钱。”
那人连连道谢,抱着纸袋跑了。
苏雪看着他,“你就不能装会儿高冷?每次都被人拦住问问题。”
“装那个多累。”陈默耸耸肩,“我又不是不会。”
公交车重新启动,两人找了个靠窗位置坐下。窗外街道渐宽,梧桐树影掠过车窗,在他镜片上一明一暗。
苏雪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陈默望着窗外流动的街景,手指无意识地敲着膝盖。
车子经过科技园区时,他看见实验楼顶的天线塔在阳光下闪了闪。
那座楼里,新的调试平台正在搭建,赵天虎兄弟已经开始参与原型机组装。再过两周,第一批国产化通信模块就要进入地面测试。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钥匙,那是实验室主控室的新门卡。
报站声响起。
陈默扶着栏杆站起来,轻轻推醒苏雪。下车后沿着人行道往前走,路过一家小书店时,他忽然停下。
橱窗里摆着新出的科普杂志,封面标题很醒目:《中国能否十年内建成自主卫星网络?》
下面配的模型图,正是他们昨天还在讨论的那款。
他看了两秒,推门进去买了一本。
走出店门时,风刚好吹开书页。
第一篇专题报道的署名是“特约记者 苏雪”。
他笑着把杂志递过去,“你什么时候写的?我都不知道。”
苏雪接过,翻了翻,“昨晚等你开完会,顺手整理的。哪里写错了?”
“没。”他摇头,“就是没想到你连我的口头禅都记下来了——'才刚开始'。”
她白他一眼,“谁让你说那么多遍。”
两人边走边聊,穿过园区大门。保安老李远远看见,主动拉开栏杆。
走到实验楼下,电梯正在运行。
陈默按下按钮,金属门缓缓打开。
里面两个穿白大褂的年轻人看见是他,赶紧让到一边:“陈老师您先请。”
他摆摆手,“你们上吧,我等下一趟。”
门关上前,他听见里面人在小声嘀咕:“刚才那个就是陈默?比照片上年轻啊……”
“嘘,人家可是让国外实验室吃瘪的人。”
电梯上升的嗡鸣声渐渐消失。
苏雪看了看表,“我去办公室改合同。”
“去吧。”他点头,“我上去看看设备安装得怎么样了。”
她走了几步,又回头,“晚上一起吃饭?”
“行啊。”他靠在墙边笑,“食堂新出的红烧肉,我请你。”
“少来,你明明知道我不吃肥肉。”
“那我挑瘦的给你。”
她哼了一声,转身走了。
走廊恢复安静。
陈默站在原地,抬头看了眼天花板通风口。
上次那个清洁工就是从这儿被揪出来的。
他笑了笑,转身走向楼梯间。
二楼拐角,公告栏换了新通知:《关于扩大研发团队及增设安全审查岗的决定》。
下面是新增人员名单。
“赵天虎”三个字依然排在第一位,旁边多了个括号:技术助理(主管方向:民用通信模块适配)。
他看了一会儿,掏出笔,在下方空白处写了一行字:
建议增设青年工程师轮训计划,周期三个月,首期二十人。
写完,他把笔帽咔嗒扣上,塞回口袋。
远处传来电钻声,有人在安装新机柜。
他顺着声音走去,推开调试区的门。
几个技术人员正围着一台主机接线,赵天虎蹲在地上指挥布线,嘴里还叼着半截铅笔。
看见陈默进来,他赶紧把笔拿下来,“陈老师!您来得正好,电源模块的接地方式我们有点分歧……”
陈默走过去,俯身看了看线路。
“这里不用双层屏蔽。”他说,“换单层镀锡铜网,成本降一半,抗干扰效果更好。”
有人问:“您怎么知道的?”
他直起身,推了推眼镜,“试出来的。”
她递来一份文件,“公安昨晚刚整理完,最后一版证据摘要。”
陈默接过,随手翻了两页就合上了,嘴角微微一扬:“这东西,连外行都看得懂他在搞什么名堂。”
“你倒是一点都不紧张。”苏雪看着他。
“该紧张的人不是我。”他吸了口豆浆,纸杯发出轻微的响声。
两人并肩走进法院大厅,金属探测门滴滴响了两声。陈默摘下眼镜放进托盘,经过时顺手把揉成团的油纸抛进垃圾桶。
庭审准时开始。
王振国被带进来时穿了件灰扑扑的夹袄,手铐铐在身前。他抬头扫视旁听席,目光停在陈默脸上,嘴角抽了抽:“陈默,坐在这儿看戏,很得意吧?”
陈默没动弹,慢条斯理地戴上眼镜,理了理衣领。
“你就是个偷技术的!”王振国突然拔高嗓门,“真当自己是什么科学家?不过是个靠运气的土包子!”
法警上前制止,但他不管不顾,死死盯着陈默:“要不是我给你机会,你能有今天?你那些专利,哪个不是从别人那儿扒来的?你敢当着大家的面说清楚吗?”
旁听席一阵骚动。
陈默这才缓缓抬头,目光平静地看过去,像在看一个胡闹的孩子。他轻轻摇头,对苏雪低声道:“他现在越激动,等会儿越难堪。”
公诉人开始出示证据。
第一段是柳如烟的供述。她声音很稳,字字清晰:“王振国安排我接近张教授,每月都要实验室的进出记录……还让我特别留意陈默的行程,尤其是他单独外出的时候。”
第二段来自赵天虎的狱中笔录:“他说只要我能搞到通信模块设计图,就帮我父亲翻案。我没答应,他就威胁要曝光我从前打架的事。”
第三段是何婉宁提供的银行流水和境外转账记录,附带外交函件——美国某实验室因为用了盗版图纸导致卫星信号出错,项目黄了,中方已经正式提出交涉。
每放完一段,王振国的脸色就白一分。
全部放完,他猛地站起来,椅子在地上刮出刺耳的声音。“这些都是假的!”他吼着,“我就是个文化顾问!帮人办办留学手续!我根本不懂什么卫星芯片!”
辩护律师赶紧接话:“法官大人,目前所有证据都是间接证据,无法证明被告直接参与窃密。而且所谓'国家机密'的技术内容,并没有经过权威机构明确认定,请求法庭慎重裁决。”
法官没急着回应,翻开一份文件。
片刻后,专家组鉴定意见被宣读出来:“经审查,陈默持有的三项核心专利涉及通信卫星前置技术研发,具备战略价值,已列入国家保密项目,编号JG-1981-07。相关图纸与数据受《国家安全法》保护。”
旁听席鸦雀无声。
法官合上文件,目光沉稳:“被告人王振国,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机密,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其行为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影响恶劣。依照法律,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法槌落下。
王振国整个人晃了晃,像被抽掉了骨头。他还想喊什么,却被法警迅速架起往外拖。
经过旁听席时,他突然扭头冲陈默嘶吼:“我不是主谋!我是被逼的!上面还有人!你知道真相吗?你知道他们是谁吗?”
陈默依旧坐着,纹丝不动。
直到那身影彻底消失在门口,喧闹远去,他才慢慢吐出一口气,像卸下了压了很久的担子。
苏雪轻轻握住他的手,“结束了。”
他点点头,看着空荡荡的被告席,那里只剩下一串脚印和一张歪倒的椅子。
“下辈子,”他声音很轻,轻得几乎听不见,“别干这行了。”
说完,他站起身,拍了拍裤腿,和苏雪一起走出法庭。
外面阳光正好,照在法院门前的石阶上。几个记者围上来想问什么,陈默摆摆手,一言不发,拉着苏雪往路边走。
一辆公交车缓缓靠站,车门打开。
他正要上车,听见身后有人喊他。
回头一看,是个陌生中年男人,拿着个牛皮纸袋快步追来。
“陈老师!”那人喘着气,“我是电子三厂的,我们试产新型接收器总是不稳定……听说您懂这个,能不能帮忙看看?”
陈默停下脚步,接过纸袋翻了翻,是几页电路图和测试数据。
“用的老型号滤波模块?”他问。
“对,但换新的成本太高……”
“不用换。”陈默抽出笔,在其中一页背面写了组参数,“把这个频率调一下,加个缓冲电阻,位置标这儿。明天试试。”
技术员愣住了,“就这么几个数?”
“信不信由你。”陈默笑了笑,“反正不收钱。”
那人连连道谢,抱着纸袋跑了。
苏雪看着他,“你就不能装会儿高冷?每次都被人拦住问问题。”
“装那个多累。”陈默耸耸肩,“我又不是不会。”
公交车重新启动,两人找了个靠窗位置坐下。窗外街道渐宽,梧桐树影掠过车窗,在他镜片上一明一暗。
苏雪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陈默望着窗外流动的街景,手指无意识地敲着膝盖。
车子经过科技园区时,他看见实验楼顶的天线塔在阳光下闪了闪。
那座楼里,新的调试平台正在搭建,赵天虎兄弟已经开始参与原型机组装。再过两周,第一批国产化通信模块就要进入地面测试。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钥匙,那是实验室主控室的新门卡。
报站声响起。
陈默扶着栏杆站起来,轻轻推醒苏雪。下车后沿着人行道往前走,路过一家小书店时,他忽然停下。
橱窗里摆着新出的科普杂志,封面标题很醒目:《中国能否十年内建成自主卫星网络?》
下面配的模型图,正是他们昨天还在讨论的那款。
他看了两秒,推门进去买了一本。
走出店门时,风刚好吹开书页。
第一篇专题报道的署名是“特约记者 苏雪”。
他笑着把杂志递过去,“你什么时候写的?我都不知道。”
苏雪接过,翻了翻,“昨晚等你开完会,顺手整理的。哪里写错了?”
“没。”他摇头,“就是没想到你连我的口头禅都记下来了——'才刚开始'。”
她白他一眼,“谁让你说那么多遍。”
两人边走边聊,穿过园区大门。保安老李远远看见,主动拉开栏杆。
走到实验楼下,电梯正在运行。
陈默按下按钮,金属门缓缓打开。
里面两个穿白大褂的年轻人看见是他,赶紧让到一边:“陈老师您先请。”
他摆摆手,“你们上吧,我等下一趟。”
门关上前,他听见里面人在小声嘀咕:“刚才那个就是陈默?比照片上年轻啊……”
“嘘,人家可是让国外实验室吃瘪的人。”
电梯上升的嗡鸣声渐渐消失。
苏雪看了看表,“我去办公室改合同。”
“去吧。”他点头,“我上去看看设备安装得怎么样了。”
她走了几步,又回头,“晚上一起吃饭?”
“行啊。”他靠在墙边笑,“食堂新出的红烧肉,我请你。”
“少来,你明明知道我不吃肥肉。”
“那我挑瘦的给你。”
她哼了一声,转身走了。
走廊恢复安静。
陈默站在原地,抬头看了眼天花板通风口。
上次那个清洁工就是从这儿被揪出来的。
他笑了笑,转身走向楼梯间。
二楼拐角,公告栏换了新通知:《关于扩大研发团队及增设安全审查岗的决定》。
下面是新增人员名单。
“赵天虎”三个字依然排在第一位,旁边多了个括号:技术助理(主管方向:民用通信模块适配)。
他看了一会儿,掏出笔,在下方空白处写了一行字:
建议增设青年工程师轮训计划,周期三个月,首期二十人。
写完,他把笔帽咔嗒扣上,塞回口袋。
远处传来电钻声,有人在安装新机柜。
他顺着声音走去,推开调试区的门。
几个技术人员正围着一台主机接线,赵天虎蹲在地上指挥布线,嘴里还叼着半截铅笔。
看见陈默进来,他赶紧把笔拿下来,“陈老师!您来得正好,电源模块的接地方式我们有点分歧……”
陈默走过去,俯身看了看线路。
“这里不用双层屏蔽。”他说,“换单层镀锡铜网,成本降一半,抗干扰效果更好。”
有人问:“您怎么知道的?”
他直起身,推了推眼镜,“试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