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卫星材料的国际关注-《重生1981:成了科技流氓》

  陈默站在主控台前,手指在键盘上敲完最后一行代码。屏幕上的波形图平稳地向前推进,绿色线条流畅得像一条静静流淌的河。他往后靠了靠,椅子发出轻微的吱呀声。窗外天光已经大亮,雨后的空气带着湿润的清新从门缝里悄悄钻进来。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推开了。一个穿着军绿色外套的男人快步走进来,手里拿着文件夹,步履匆匆。

  "小陈,在忙?"

  陈默转过头,认出是军工所的李工。他点点头,起身把人往里让,"刚做完一组数据校准,您怎么过来了?"

  李工没坐下,直接把文件夹在工作台上摊开,"出事了,不过也不算坏事——国外记者要来采访你。"

  陈默挑了挑眉,"哪家媒体?"

  "BBC、路透社,还有日本读卖新闻。"李工的语气带着几分兴奋,"他们说咱们这个'天穹材料'是'打破物理常识的东方奇迹',点名要见项目负责人。"

  陈默没立即接话,伸手接过采访提纲。纸页翻动的声音在安静的实验室里显得格外清晰。

  第一条问题写着:请介绍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结构稳定性表现。

  他继续往下看。第二条:能否透露合成过程中使用的催化剂种类与配比?第三条:材料密度是否达到传统合金的两倍以上?第四条:未来是否会考虑技术出口?

  陈默把纸放回桌上,抬头问:"他们什么时候到?"

  "说是后天上午九点。"李工搓了搓手,"上面的意思是,可以谈,但不能透露核心参数。你要把握好分寸。"

  陈默点头,"我明白。"

  李工走后,实验室又恢复了安静。他重新坐回电脑前,却没有继续刚才的数据分析,而是打开了一个加密文件夹。里面存着过去几个月的所有测试记录,包括那些尚未对外公布的极限实验结果。

  他盯着屏幕看了一会儿,忽然闭上眼睛。脑海里闪过一段画面——某种晶体在高温下的膨胀曲线,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这是他前几天夜里突然"想起来"的东西,就像有人在他脑子里塞了一张看不见的图纸。

  睁开眼,他调出空白文档,开始编写一份新的参数表。

  耐热临界值写成一千一百二十度,实际是接近一千二百;催化剂比例故意颠倒,把次要成分标为主料;还加了一句备注:"需配合低温预处理工艺",而实际上这道工序根本不存在。

  他一边写一边轻轻摇头。这些问题问得太精准了,尤其是那个关于催化剂的问题,用的是行业内极少公开的术语缩写。这种说法,只有参与过早期研发的人才会这么提。

  王振国的手法,还是老样子。

  陈默把这份假参数打印出来,放进一个牛皮纸信封。然后从抽屉里取出另一个带锁的小本子,记下几行字:

  · 外媒提问来源可疑

  · 术语匹配度高

  · 可能通过内线获取信息渠道

  合上本子,他走到角落的保险柜前,输入密码,把原件锁了进去。复印件留在手边,准备明天带到接待室。

  这时,电脑右下角弹出一条提醒:材料舱温度波动±0.3℃。

  他走过去查看实时监控。六号反应舱的读数确实有轻微起伏,但仍在安全范围内。他顺手调整了冷却系统的输出功率,等曲线重新平稳下来,才松开手。

  门外传来脚步声,接着是轻轻的敲门声。

  "请进。"

  门开了,沈如月探进半个身子,手里拎着个塑料袋。"陈老师,我带了早餐。"

  她走进来,把袋子放在桌上,取出两个包子和一盒豆浆。"我看灯还亮着,就知道你肯定在。"

  "谢谢。"陈默接过包子,咬了一口。

  "李工刚才来找你了吧?"她问,"是不是因为外国记者的事?"

  陈默点头,"你也听说了?"

  "我哥在后勤处值班,听到消息就打电话告诉我了。"她靠在桌边,"他们会不会问出什么不该说的?"

  "不会。"陈默说,"他们会得到想要的答案,只是不是真的。"

  沈如月眼睛一亮,"你要放烟雾弹?"

  "不算烟雾弹。"他笑了笑,"是给他们一张错误的地图。让他们按错误的方向走下去,走得越快,离真相就越远。"

  她歪着头想了想,"那要是他们发现不对呢?"

  "那就说明有人帮他们看懂了地图。"陈默看着她,"所以这张地图还得画得像那么回事,不能一眼就被识破。"

  沈如月点点头,忽然想起什么,"对了,苏雪姐昨天说今天要过来一趟,说是法律组新出了个涉外采访管理办法,让你签个知情同意书。"

  陈默嗯了一声,"让她来吧。"

  "那你待会要不要休息一会儿?"她看了看墙上的钟,"都快中午了。"

  "不急。"他说,"我还得把资料再核对一遍。"

  沈如月没再说什么,转身去收拾空袋子。出门前回头看了他一眼,"陈老师,我相信你能搞定。"

  门关上后,陈默打开另一个程序界面,开始调试加密服务器。他要把一部分非敏感数据提前上传到内部共享平台,作为对外发布的公开资料包。

  下午三点,他收到了林晚晴发来的一条短信:

  "风大了,记得多穿点。"

  他明白这话里的含义。发布会上的事已经传开了,现在连她也察觉到了动静。

  他回了一个"好"字,然后继续工作。

  傍晚时分,苏雪来了。她穿了件米色风衣,头发利落地扎在脑后,手里拿着一份文件。

  "听说你要接受采访?"她直奔主题。

  "上面安排的。"陈默说,"我不拒绝曝光,但得控制好内容。"

  苏雪把文件递过去,"这是我们刚拟的保密协议模板,所有对外发布的信息都要经过法务审核。另外,建议你在回答问题时尽量用定性描述,少提具体数字。"

  陈默接过文件快速浏览了一遍,"写得很好。"

  "我不是来听你夸奖的。"她说,"我是来确认你会不会照做。"

  他笑了,"我什么时候不听你的话了?"

  她没笑,盯着他看了几秒,"这次不一样。外媒背后可能有别的目的,别拿科研当儿戏。"

  "我没拿它当儿戏。"陈默收起笑容,"我只是换种方式反击。"

  苏雪沉默了一会儿,从包里拿出录音笔放在桌上,"如果他们问得太刁钻,你就启动这个。我会在隔壁监听,一旦发现异常,立刻叫停。"

  "有必要吗?"

  "有。"她说,"你不只是科学家,你现在是靶子。"

  两人对视片刻,陈默最终点头,"行,听你的。"

  苏雪走后,实验室再次安静下来。陈默坐在主控台前,看着墙上那一排排跳动的数据屏。最新的材料应力测试正在进行,曲线平稳上升。

  他打开日志文档,在最后加了一行记录:

  "风起于青萍之末,当以静制动。"

  然后关闭所有窗口,只留下加密传输界面。资料包已经打包完毕,等待明日手动发送。

  他靠在椅背上,摘下眼镜擦了擦,又重新戴上。

  门外走廊传来轻微的脚步声,由远及近。

  门把手缓缓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