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技术预判:1985年的市场-《重生1981:成了科技流氓》

  清晨六点三十五分,广播站的门还没关严,陈默已经走到了礼堂后门的台阶上。他外套没换,袖口还沾着通风口里蹭到的铁锈灰,指甲缝里嵌着一点黑色油泥。但他走得稳,脚步不快不慢,像是刚从一节普通的早自习走出来。

  礼堂里人声嗡嗡,七八百个座位坐了大半。前排是各系教授和校领导,后排挤满了学生,有人抱着笔记本,有人偷偷嗑瓜子。讲台上挂着横幅:“科技与未来——1985年技术展望讲座”。主讲人是省里来的电子工业局专家,西装笔挺,正调试话筒。

  陈默没走正门,从侧边工作人员通道溜了进去。他熟门熟路地绕到后台,正好听见主持人介绍下一位发言学生代表:“高三(二)班陈默同学,近期在无线电改良方面有突出表现,今天也将分享他的思考。”

  台下响起稀稀拉拉的掌声。

  陈默摘下眼镜擦了擦,重新戴上,走上台时脚步没停。他没接话筒,而是径直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

  “我来说点不一样的。”

  他没开场白,直接在黑板上画了个长方体,两侧画出对称的磁头轨道,标上数字:“1985年春天,日本松下会推出一款便携式录像机,VHS制式,双磁头结构,支持两小时连续录制,立体声输出,体积比这台讲桌小一半。”

  台下静了一瞬。

  接着,哄笑声从后排炸开。

  “哎哟,这还预测起未来了?”

  “是不是科幻小说看多了?”

  前排几位教授交换眼神,有人摇头,有人笑出了声。主讲专家皱眉,伸手示意主持人:“这不在议程里吧?”

  陈默没理他们,转头看向第一排角落。

  那里坐着一个穿红裙的女生,怀里抱着一台老式录音机,黑色机身,银色旋钮,边角磨得发亮。她正低头摆弄耳机线,听见笑声才抬头。

  陈默指着她:“你手上这台NP-200,是1983年日本淘汰的型号,最大问题不是音质,是存储介质落后整整两代。磁带宽度窄,走带速度慢,频响上限卡在八千赫兹,连人声高频都录不全。”

  女生愣住,手指停在旋钮上。

  “我不是说你该换机器。”陈默语气平了点,“我是说,我们引进技术的时候,总盯着现在谁在卖什么,却没人问一句——三年后它值不值钱?”

  他回头继续写下一组参数:“VHS的磁道宽度是6.8毫米,转速1500转每分钟,误差容忍度高,适合家庭使用。而我们现在还在讨论要不要引进索尼的Beta格式,那个系统复杂、成本高、维修难,两年内就会被市场淘汰。”

  “你凭什么这么肯定?”前排一位戴眼镜的副教授忍不住开口,“技术演进有规律,不是靠猜就能定方向的!”

  “我不是猜。”陈默放下粉笔,从书包里抽出一张纸,展开贴在黑板上——是一张手绘的磁带结构剖面图,线条清晰,标注精确,“这是VHS的核心架构,包括磁头偏转角、信号调制方式、保护带设计。你们可以记下来,等到1985年3月,去查《日经电子》的公开资料,看我说的对不对。”

  全场安静了几秒。

  有人开始低头记笔记,也有人冷笑:“等三年验证?那你今天也算个预言家了?”

  陈默笑了笑:“我不需要你们现在信。我只是提醒一句——如果我们现在花外汇引进一套即将过时的生产线,等建好厂,技术已经落后。到时候不是我们在选标准,是别人替我们定了标准。”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跳过模仿,直接布局下一代,才是出路。”

  台下议论声更大了。

  就在这时,那个红裙女生忽然举起手。

  “你刚才说,这机器能录两小时?”她的声音不高,但够清晰。

  “对。”

  “那……能录一场完整的音乐会吗?”

  “不止。”陈默点头,“交响乐、歌剧、现场演出,都能完整保存。而且支持家用电视播放,不需要专业设备。”

  女生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录音机,轻轻摩挲了一下机身。她没再说话,但眼神变了,像是突然明白了什么。

  台上的专家终于坐不住了,站起来打断:“这些国外新产品,国内连样品都没见过,你一个高中生,凭什么掌握这么详细的数据?是不是看过什么内部资料?”

  陈默没正面回答,只说:“数据不重要,判断才重要。我们总说‘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可从来没想过,什么叫‘先进’?是别人发布什么,我们就跟着做什么吗?”

  他把图纸收起来,夹回笔记本:“三年后,市场会给出答案。我只是提前说了句实话。”

  说完,他转身走下台。

  掌声零星响起,大多是后排学生拍的。前排教授们脸色不太好看,主持人尴尬地笑了笑,赶紧请下一位嘉宾上台。

  陈默没从正门走。

  他穿过礼堂侧廊,推开一扇小门,外面是通往宿舍区的小路。阳光斜照在水泥地上,树影斑驳。他走得很慢,手里还攥着那支中华牌钢笔,笔帽已经被他拧下来又拧上去好几遍。

  刚拐过花坛,身后传来脚步声。

  他没回头,听得出是皮鞋,不是学生穿的那种。

  那人走得不紧不慢,一直跟在十米外。

  陈默继续往前,经过后山槐树时,脚步微不可察地顿了一下。树根旁埋着个铁盒,里面是他另一份备份图纸——关于高频信号调制的初步构想。他没停下,也没看,只是左手轻轻拍了拍口袋,确认那支钢笔还在。

  风吹过树梢,叶子晃了晃。

  前方林荫道尽头,一辆灰绿色的吉普车停在围墙边,车门半开,驾驶座上没人,但车钥匙还插在锁孔里,微微晃动。

  陈默眯了下眼。

  他知道那车不属于学校车队。

  他也知道,刚才在礼堂里说的话,已经传出去了。

  不只是传给台下的师生。

  而是顺着某个看不见的频道,飞向了更远的地方。

  他继续往前走,右手插进裤兜,指尖触到一张硬卡片的边缘——王振国的工作证,他一直没交出去。

  十步之后,他忽然停下。

  前方二十米,一个穿风衣的男人正靠在梧桐树下抽烟,帽檐压得很低,手里拿着个黑色提包。

  那人没动,也没抬头。

  但陈默看见,他脚边的影子,正随着烟头的明灭,轻轻颤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