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芯片替代:国产化的突破-《重生1981:成了科技流氓》

  陈默推开实验室的门时,晨光刚照进走廊尽头的窗框。他脚步没停,径直走到实验台前,拉开那个贴着“钢笔勿动”字条的抽屉。钢笔还在,笔尖朝上,像根立着的钉子。他看了两秒,合上抽屉,转身走到靠墙的仪器柜前,抽出一份测谎仪的维修报告。

  纸页翻到第三页,故障描述栏写着:“核心信号放大模块失效,原装德国2N3819场效应管缺货,暂无法修复。”

  旁边有人用红笔补了一句:“已申请外汇进口,预计等待周期六个月。”

  陈默把报告夹回文件夹,从口袋里摸出一个小塑料袋,里面装着几颗国产2SC945三极管。他倒了一颗在掌心,指尖轻轻碾了下引脚,又凑近眼前看了看。这型号在八十年代末才大规模用,但现在,它已经躺在他的口袋里,像一颗提前发芽的种子。

  “你又打什么主意?”实验助教老李端着搪瓷杯路过,瞥了眼他手里的零件,“那台机器精贵得很,可不是你拿国产管子练手的地方。”

  “不是练手。”陈默把三极管放回袋子,“是换零件。”

  “国产的能扛住高频信号?”老李笑了一声,“上个月无线电车间试过,一通电就烧了两个。”

  “他们用的是普通批次。”陈默打开工具盒,取出细砂纸和焊枪,“我这个,是特挑。”

  “特挑也得讲参数。”老李摇头,“进口管子跨导高、噪声低,你拿个收音机用的三极管往上装,不怕炸了?”

  “炸了我赔。”陈默拧开焊枪电源,火焰“噗”地一声窜出来。

  老李张了张嘴,最终没再说什么,只端着杯子站到了一旁。

  消息传得很快。不到十分钟,实验室门口就围了三四位教授。张系主任背着手走过来,镜片后的眼睛盯着陈默手里的焊枪:“小陈,这设备是省里配的,坏了可不好交代。”

  “我知道。”陈默没抬头,正用镊子夹着那颗打磨过的三极管,对准电路板上的焊点。

  “你真觉得能行?”另一位教授皱眉,“参数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参数是死的。”陈默轻压焊头,锡丝融化,银光一闪,“人是活的。”

  话音落,最后一根引脚焊牢。他放下工具,伸手去摸电源开关。

  所有人下意识屏住了呼吸。

  绿灯亮起。

  屏幕闪烁两下,跳出一行字:“自检中……信号通路正常。”

  “这……”张系主任瞪大眼,“它居然启动了?”

  下一秒,测谎仪开始模拟输入心率信号。波形在屏幕上平稳跳动,频率、幅度、噪声水平全部达标。

  实验室里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一阵叫好声。

  “能扛住高频!”老李一拍大腿,“这国产管子真扛住了!”

  一位白发教授快步走上来,抓起放大镜凑近电路板:“引脚打磨得很准,焊点均匀,没虚焊……你之前做过这类改装?”

  “第一次。”陈默拆下原来的德国芯片,放在玻璃片上。那颗小小的黑块上,编号模糊不清。

  “第一次就敢上手精密设备?”教授盯着他,“你哪来的把握?”

  “直觉。”陈默笑了笑,“有时候,直觉比参数更准。”

  “胡闹!”张系主任突然开口,“科学哪有靠直觉的?这机器要是明天出问题,谁来负责?”

  “我。”陈默把国产三极管的包装袋递过去,“这是三厂本月特批的高配批次,编号可查,出厂测试报告也有。如果它出问题,责任我全担。”

  张系主任接过袋子,翻了翻,脸色变了变:“这批次……还没对外发售。”

  “我认识厂里的技术员。”陈默语气平淡,“昨晚聊了几句,顺手要了几颗。”

  “你动作倒快。”教授们交头接耳,有人低声嘀咕:“这学生,不简单。”

  陈默没参与讨论,只低头看着那颗被替换下来的德国芯片。它安静地躺在玻璃片上,像一块失效的石头。

  他忽然开口:“明年,我们要让德国人求着我们买。”

  “你说什么?”老李没听清。

  “我说,”陈默把玻璃片推到一边,“明年这个时候,他们会来找我们买这种三极管。”

  众人一愣。

  “你疯了吧?”老李笑出声,“咱们还在求着人家卖图纸,你倒说人家会来买我们的零件?”

  “技术这东西,”陈默拿起抹布擦了擦实验台,“翻盘往往就在一两年。”

  “那你倒是说说,凭什么?”

  “凭我们不怕试。”他抬头看了眼围在仪器旁的教授们,“你们不敢用国产件,怕出事;厂里不敢改工艺,怕废料;上面不敢批项目,怕花钱。可总得有人先动手,对吧?”

  没人接话。

  张系主任冷着脸:“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但别把运气当能力。”

  “我不是靠运气。”陈默从抽屉里取出一张草图,摊在桌上。上面画着一种新型封装结构,引脚排列与现有标准完全不同。

  “这是什么?”白发教授凑近看。

  “下一代三极管的封装设计。”陈默用笔尖点着图纸,“三个月后,三厂会试产这个型号,跨导提升百分之四十,噪声降低一半。”

  “你从哪得来的消息?”教授声音发紧。

  “梦里。”陈默收起图纸,塞进文件夹,“昨晚梦见的。”

  众人面面相觑。

  老李干笑两声:“你这梦,还挺准。”

  “准不准,到时候看。”陈默关掉测谎仪电源,“现在,它能用了,对吧?”

  “能用。”白发教授点头,语气里多了点佩服,“真能用。”

  张系主任哼了一声,转身走了。其他人陆续散开,边走边议论。

  实验室重新安静下来。

  陈默坐在实验台前,手里捏着那颗被替换的德国芯片。指尖摩挲着外壳的纹路,他忽然想起王振国送来的那支钢笔。它还在抽屉里,笔尖朝上,像在等待什么。

  他起身走过去,拉开抽屉看了一眼。钢笔没动,字条也还在。

  他没碰它,只是把国产三极管的空袋子压在字条旁边,又从笔记本撕下一页,写下:“2SC945,特批批次,已验证可用。”

  然后他坐回原位,打开测谎仪的操作手册,翻到第一页,在空白处写下:“国产化,从一颗三极管开始。”

  门外传来脚步声,有人在走廊上喊:“陈默!系里要你交一份技术说明,解释今天那个改装是怎么回事!”

  他合上手册,没抬头。

  “让他们等会。”他说,“我正忙着让德国人明年来买我们的零件。”